《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CO2排放时空变化特征》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4-19
  • 为了更好理解若尔盖高原不同微生境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以若尔盖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2013和2014年生长季期间,采用了静态箱和快速温室气体法原位观测了3种湿地5种微生境下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淹水微地貌草丘区湿地(PHK)和洼地区湿地(PHW) CO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8.99-1731.74 mg m-2 h-1和46.69-335.22 mg m-2 h-1,季节性淹水区微地貌草丘区湿地(SHK)和洼地区湿地(SHW) CO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93.90-2575.60 mg m-2 h-1和49.93-1467.45 mg m-2 h-1,而两者过渡区的无淹水区沼泽湿地(Lawn) CO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194.20-898.75 mg m-2 h-1。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微地貌区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PHW、SHW、SHK、Lawn)或不相关(PHK),并且水位和温度(5 cm)共同解释了CO2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的87%。3种湿地5种微生境下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存在空间变化规律,主要受水位影响,但植物也影响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空间变化规律,并且表明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与水位平均值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关报告
  •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4-22
    • 了解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认识高原湿地生态特征及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局域尺度上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通过进一步测定土壤及植物基本理化指标,量化采样点之间的地理距离,比较了细菌群落不同成员(稀有种和丰富种)的空间周转差异,分析了土壤环境变量和空间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若尔盖泥炭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绿弯菌门(Chloroflexi)(26.2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21%)、厚壁菌门(Firmicutes)(10.56%)等优势物种门类组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群落结构相似性随采样点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细菌群落的周转速率表现为总细菌群落 > 丰富种 > 稀有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与细菌群落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影响稀有种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硫含量、活性磷、Mn和土壤pH值;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局域尺度上的土壤因子对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大于空间因子,土壤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研究为开展高原湿地泥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揭示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 《全球气候变化与湿地》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3
    • 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是影响湿地分布和功能的主要气候变化因素。同时,特别是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湿地以及湿地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据统计,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公顷的沿海地区,估计全球还保存了6000万公顷的珊瑚礁。 除此之外,湿地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它能够为全球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防止暴风雨和减缓洪水;补充地下水;控制侵蚀;稳定海岸线;保持碳、营养物、沉淀物和污染物。湿地还可以提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洁净水、鱼类、木材、泥炭、野生动物资源等。湿地的丧失和退化源于多种因素,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而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