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颗粒物评估程序》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2-02-28
  • This manual provides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for performing granular filter tests in water treatment plants. The procedures are thorough, easy to follow, and require a minimum of time and equipment to complete.   This book provides a complete filter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program for your water treatment plant, includes step-by-step procedures, equipment needed, and forms for recording your findings for 15 filter bed tests shows correct safety procedures for working in filter beds
  • 原文来源:http://apps.awwa.org/ebusmain/OnlineStore/ProductDetail.aspx?ProductId=6489
相关报告
  • 《宁波市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流感样病例的时间序列研究》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9-03
    • 为探讨宁波市大气颗粒物中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 10 )及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 2.5 )的浓度对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影响。研究人员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2014-2016年的大气颗粒物PM 10 及PM 2.5 的浓度与同期流感样病例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计算相应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AR%)以评估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发病的急性效应。两种颗粒物浓度均与流感样病例发病数呈正相关,单污染物分析中,两种大气颗粒污染物均会造成短期内的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增加,且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滞后性和收获效应,其中PM 10 产生的效应AR%值要高于PM 2.5 ,滞后0~7 d的累积AR%值分别为5.13%(95%CI:2.94%~7.37%,P<0.001)和2.52%(95%CI:-0.75%~5.90%,P=0.139)。而双污染物分析中,调整其他气态污染物后,PM 10 与流感样病例之间的关联强度发生改变,PM 2.5 仅在纳入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 2 )后引起滞后0~7 d的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增加。以上结果说明颗粒物PM 10 及PM 2.5 浓度的升高会引起同期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增加。 来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Nature | 中国细颗粒物排放毒性控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清华大学 作    者:王书肖(通讯作者)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是全球人群健康的首位威胁因素,而目前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以降低PM2.5质量浓度为导向,忽视了PM2.5因来源和化学组成不同而导致的毒性差异。因此,探究人为源排放PM2.5的毒性效应、明确PM2.5毒性的来源、关键组分及作用机制,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针对这一难题,该研究基于我国21个省份368个典型人为源排放PM2.5现场测试、化学指纹分析、细胞毒性拆解、大气暴露模式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研究,阐明人为源排放PM2.5毒性效应及其成因,率先发展了人为源排放PM2.5的毒性谱,量化了中国PM2.5毒性的来源、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提出了以削减毒性风险为导向的、因地制宜的空气污染精准防控新策略。     该研究揭示出不同来源PM2.5毒性效应差异可高达数十倍,其中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PM2.5毒性最高,其次是船舶、冶金工业、刹车片磨损、柴油车、汽油车、水泥厂和电厂;阐明了上述毒性差异主要由PM2.5中关键毒性组分(如多环芳烃和毒性金属)决定,而后者又取决于原材料/燃料和工艺/污染控制技术等因素;进一步结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了我国首个大气PM2.5排放毒性清单;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工业源减排对于PM2.5质量减排的贡献最大,而基于毒性调控的排放削减主要来自于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源(约80%);通过融合大气传输模型与人群暴露风险评估,量化出我国不同地区一次PM2.5人群毒性暴露风险;发现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工业密集、人口集中,PM2.5毒性与浓度的叠加效应显著,成为健康风险最高的地区。     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为“细颗粒物的非等效毒性”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研究成果为推动PM2.5污染治理从“质量浓度控制”向“毒性风险控制”转变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全球空气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障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表日期: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