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中国细颗粒物排放毒性控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清华大学

    作    者:王书肖(通讯作者)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是全球人群健康的首位威胁因素,而目前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以降低PM2.5质量浓度为导向,忽视了PM2.5因来源和化学组成不同而导致的毒性差异。因此,探究人为源排放PM2.5的毒性效应、明确PM2.5毒性的来源、关键组分及作用机制,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针对这一难题,该研究基于我国21个省份368个典型人为源排放PM2.5现场测试、化学指纹分析、细胞毒性拆解、大气暴露模式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研究,阐明人为源排放PM2.5毒性效应及其成因,率先发展了人为源排放PM2.5的毒性谱,量化了中国PM2.5毒性的来源、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提出了以削减毒性风险为导向的、因地制宜的空气污染精准防控新策略。

        该研究揭示出不同来源PM2.5毒性效应差异可高达数十倍,其中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PM2.5毒性最高,其次是船舶、冶金工业、刹车片磨损、柴油车、汽油车、水泥厂和电厂;阐明了上述毒性差异主要由PM2.5中关键毒性组分(如多环芳烃和毒性金属)决定,而后者又取决于原材料/燃料和工艺/污染控制技术等因素;进一步结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了我国首个大气PM2.5排放毒性清单;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工业源减排对于PM2.5质量减排的贡献最大,而基于毒性调控的排放削减主要来自于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源(约80%);通过融合大气传输模型与人群暴露风险评估,量化出我国不同地区一次PM2.5人群毒性暴露风险;发现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工业密集、人口集中,PM2.5毒性与浓度的叠加效应显著,成为健康风险最高的地区。

        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为“细颗粒物的非等效毒性”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研究成果为推动PM2.5污染治理从“质量浓度控制”向“毒性风险控制”转变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全球空气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障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表日期:2025-7-9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58-w
相关报告
  • 《温度和行驶循环显著影响柴油车的碳气体和颗粒物排放》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20-06-18
    • 影响/目的: 尽管使用生物燃料有潜在的好处,但公众对可能的直接和间接环境和空气质量影响感到关切。车用生物柴油替代石油柴油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颗粒物(PM)、CO、元素碳(EC)、多环芳烃(PAHs)、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总烃(THC)。然而,减排并不总是能实现的,而且因污染物而异。虽然很少有研究调查车辆排放的生物柴油PM对健康的影响,但有证据表明生物柴油比石油柴油具有更大的致突变性和细胞毒性,也有证据表明其致突变性降低。成分差异的知识对于理解气溶胶颗粒物的毒理学效应确实很重要,而且对于支持扩散、空气质量、预测和化学物质平衡模型的全球排放清单的正确核算也是必需的。本文旨在研究三种重型柴油机车辆从超低硫柴油(ULSD)转换为大豆甲酯基B20燃料后对SVOC排放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在CDPF下游柴油颗粒中出现MW≥252amu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条件,对于排气流控制较差的较大hddv,甚至可以达到早期报告的低端浓度。这一罕见的观察结果表明,对现代L/MHDDV排放的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析可能比以前认识的更为复杂。归根结底,本研究提供了环境保护局可用于满足其与RFS影响相关的法定报告要求的信息(http://www.epa.gov/oig). 说明: 本研究考察了燃料(超低硫柴油[ULSD]与20%v/v大豆基生物柴油-80%v/v石油混合物[B20])、温度、负荷、车辆、行驶循环和主动再生技术对轻型和中型重型柴油车(L/MHDDV)气相和颗粒相碳排放的影响。该研究使用底盘测功机设备进行,该设备支持低温操作(-6.7°C对21.7°C)和高达12000 kg的重载。利用热光学技术测定了气溶胶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组成。采用先进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用传统过滤器和聚氨酯泡沫(PUF)采样介质采集的气相和颗粒相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排放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范围内的OC和EC排放量平均为0.735 mg/km和0.733 mg/km。柴油机车辆的排放因子变化很大,使用催化柴油颗粒过滤器(CDPF)装置通常会降低废气中碳颗粒的排放,因为废气中含有约90%的w/w气相物质。有趣的是,用B20代替ULSD对SVOC排放没有显著影响,对于L/MHDDV,SVOC排放总量从0.030 mg/km到9.4 mg/km不等。然而,低温和车辆冷起动都显著增加了排气中的SVOC。实时颗粒测量表明,车辆再生技术确实影响了排放量,尽管使用散装化学技术无法解决再生效应。对柴油机排气中多环芳烃(PAHs;分子量(MW)≥252amu)的多组分毒性颗粒相的比较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其排放因子跨越了8个数量级。本研究观察了在CDPF下游柴油颗粒中出现MW≥252amu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条件,对于排气流控制较差的较大hddv,甚至可以达到早期报告的低端浓度。这一罕见的观察结果表明,对现代L/MHDDV排放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析可能比以前认识的要复杂得多。
  • 《武汉病毒所等在病毒样颗粒自组装控制方面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03
    •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是由病毒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 CP)自组装形成的球形或管状蛋白纳米结构,具有与天然病毒衣壳类似的结构,不含基因组、无感染性。近年来其在疫苗开发、药物靶向递送、生物医学成像与传感、组织工程等众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作为天然的纳米材料,VLP的均一性(homogeneity)和稳定性是两个重要的性质。病毒CP的自组装由于缺少次要衣壳蛋白、核酸等元件,往往存在多态性(polymorphism)现象,即呈现多种形态、多种尺寸,甚至出现不规则组装体。以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SV40)为例,其主要CP VP1自组装会形成外径分别为24 nm的T=1正二十面体、32 nm的中间态或八面体、45 nm的T=7正二十面体颗粒和纳米管等多种结构。这种多态性现象与CP组装动态平衡过程存在多条路径及其不确定性有关,也暗示其组装产物可能处于亚稳态,对开发基于VLP的生物纳米材料和功能器件是不利的。 近日,研究人员从天然SV40衣壳结构模型(PDB ID 1SVA)出发,通过基因工程在VLP组装单元(VP1五聚体)间的界面引入分子间二硫键,经一系列组合设计以及多种手段表征(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圆二色光谱、质谱等),发现只需VP1两个位点突变即可实现自组装由多态性向均一性的转变,获得大小均一的T=1正二十面体VLP,并显著提高VLP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机理分析揭示,VP1 C末端的柔性区域可能是VLP多态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均一化的VLP归功于组装界面间搭建的二硫键网络,减少了柔性区域摆动,确定了组装路径。此外,通过对比多态性和均一性的VLP,他们还发现粒径对VLP的细胞内吞无显著影响,这两类VLP均可通过胞膜窖和网格蛋白介导的两种内吞途径入胞。 该研究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界面设计,实现了VLP自组装的内在严谨控制,为理解病毒衣壳组装机制和设计新型VLP功能材料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相关结果发表于Small,并作为当期Back cover简要介绍,同时被Wiley出版社旗下的《Materials Views China》报道。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李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研究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印根权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承晨博士后(现为武汉科技大学讲师)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武汉市黄鹤英才(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