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异常的神经元再生 来自拜罗伊特大学的生物学家反驳了毛氏细胞无法再生的观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7-14
  • 来自拜罗伊特大学的生物学家发现了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中受损神经元的一种独特的快速再生形式。他们研究了毛氏细胞,毛氏细胞是鱼逃跑行为的唯一原因,以前被认为是不能再生的。然而,它们再生的能力关键取决于受伤的位置。在其他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这样全面的神经元再生毫无疑问还没有被证明。科学家们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他们的发现。

    毛特纳细胞是动物大脑中发现的最大的细胞。它们是大多数鱼类和两栖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当捕食者靠近时,它们会触发救生逃跑反应。只有当毛氏细胞的某一部分,即轴突完好无损时,才能保证毛氏细胞的信号传输到运动神经元。轴突是一种细长的结构,它与细胞体的两端的细胞核相邻。如果轴突损伤发生在靠近细胞体的地方,Mauthner细胞就会死亡。如果轴突的另一端受损,失去的功能要么根本无法恢复,要么只能缓慢而有限地恢复。然而,毛氏细胞对轴突中部的损伤反应迅速,完全再生。事实上,在受伤后的一个星期内,轴突和它的功能就完全恢复了,并且鱼能够再次逃脱接近的捕食者。

    “到目前为止,在其他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从未观察到如此快速的神经元再生。在这里,再生过程通常持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Alexander Hecker博士说,他是这项新研究的第一作者,也是动物生理学部门的成员。这一发现明显推翻了科学界广泛接受的观点,即毛特纳细胞无法再生。

    然而,观察到斑马鱼再生后如此快的逃逸反应完全完整,并不能证明毛氏细胞的功能再生能力。有可能斑马鱼体内的其他神经元能够诱导这种救命的逃跑行为,从而取代毛氏细胞失去的功能。然而,由斯蒂芬·舒斯特教授领导的Bayreuth生物学家们于2020年1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恰恰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他们首次证明只有毛氏细胞控制着斑马鱼的逃跑行为。如果轴突被不可逆转地破坏,鱼体内就没有其他细胞能够弥补损失。

    “毛特纳细胞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来研究在同一神经系统内单个细胞受伤后的不同反应:一方面是再生过程的缺失或不足,另一方面是强大和完全的再生。”令人惊讶的是,轴突的损伤,导致了这种矛盾的反应,并没有相隔很远。阐明其原因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这也包括识别活跃于神经元再生的基因。如果我们找到毛氏细胞再生过程不能发生的原因,我们可能也能更好地理解阻止人类神经元再生的机制。”

相关报告
  • 《爱荷华州立大学科学家为促进人类健康而获得了探索斑马鱼基因组的研究资助。》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9-04
    •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获得资助,以进一步发展创新技术,使他们能够搜索那些可能有助于增进人类健康的斑马鱼基因组的基因。 研究人员将利用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斑马鱼身上制造精确的基因突变。该项目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了为期四年、合计298万美元的资助,目的是确定与人类和动物面临的一些最严重疾病有关的基因,包括癌症、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识别与疾病相关的特定基因,然后再把它们重新打开,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发现能为各种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我们需要确定基因治疗是否可行,”来自该研究小组的遗传发育与细胞生物学教授Jeff Essner说,“我们希望开发一个工具箱,使我们能够识别斑马鱼的基因,并最终识别人类的基因,由此达到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的目标。”许多导致人类疾病的基因同样存在于斑马鱼基因组中,研究小组中一个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Maura McGrail说。“如果我们能发现影响斑马鱼疾病的基因,那么就有机会应用到人类身上,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McGrail说。“基因组的大小和复杂性是相同的。尽管也有不同之处,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艾斯和麦克格拉尔实验室拥有适合像斑马鱼这类小的淡水物种的生长的环境,此类物种只有几厘米长。而且斑马鱼的胚胎在母体外受精,是透明的,这使得科学家很容易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收集和靶向研究。 研究人员甚至可以激活斑马鱼体内的荧光基因,使某些组织发光。Essner说,这样做提供了一个与预期目标一致的确定的基因编辑技术。它有着举世瞩目的关注度。 ISU的团队还包括Drena Dobbs,一个遗传发育和细胞生物学的大学教授。团队将与罗切斯特、明尼苏达的梅奥诊所的Karl Clark和Stephen Ekker进行合作,正在进行人类细胞基因在体外培养的类似的基因编辑研究。
  • 《Nature | 睡眠压力调节斑马鱼单神经元突触数量》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03
    • 2024年5月1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leep pressure modulates single-neuron synapse number in zebrafish的文章。 睡眠几乎是一种普遍行为,其功能尚不清楚。突触平衡假说(synaptic homeostasis hypothesis)认为,需要睡眠来使清醒时突触数量和强度的增加恢复正常。一些针对大神经元群或小树突片段的研究发现了与突触平衡假说相一致的证据,但睡眠是仅仅作为一种允许状态发挥作用,还是在整个神经元范围内积极促进突触下调,目前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反复成像斑马鱼幼体在睡眠-觉醒状态下单个神经元上的所有兴奋性突触,发现突触在觉醒期(自发或强迫)获得,而在睡眠期则以神经元亚型依赖的方式丢失。然而,在长时间觉醒后伴有高睡眠压力的睡眠期间,突触损失最大,而在不间断睡眠的后半夜,突触损失最小。相反,在低睡眠压力期间,药物诱导的睡眠不足以引发突触丢失,除非在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的同时提高腺苷水平。该研究的结论是,睡眠依赖性突触丢失在单个神经元水平上受睡眠压力的调节,而且并非所有睡眠期都同样能够实现突触平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