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办法出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09-05
  • 《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为权威判定气象应用类科技成果提供指导,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规范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管理。

      业务准入是指科技成果在正式投入业务应用前,评判其能否进入业务化应用的过程。《办法》规定,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实行中国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两级管理。《办法》所称的科技成果包括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面向业务应用开发的系统、平台、仪器、设备、软件,以及尚未形成标准的数据产品、方法、指标等科技成果。

      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评审指标包括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和通用性,分别考量其是否有效提高业务服务能力,是否实现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等,是否技术成熟、功能稳定等,是否基于现有软件、数据平台等。

相关报告
  • 《甘肃:完成首个外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31
    •     8月18日,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的科技成果“JJS5型降水现象校验仪”完成了成果转化,并对成果贡献人员进行激励奖励。这是甘肃省气象局完成的首个外部科技成果转化。  据悉,省气象局为积极引导和激励气象业务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促进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先后制定印发《甘肃省气象局业务准入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实施细则(试行)》和《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4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5月13日,记者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获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报告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 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家。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研发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 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得到了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的指导。 报告指出,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转化奖励显著增长。2018年,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6.8万人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 “科技成果高价值转化不断涌现,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解释说,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大幅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56.9万元。技术入股金额增长强劲,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高达79.2亿元。 不仅如此,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达17.5亿元。 报告提到,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签订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达930.8亿元;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同比增长14.8%。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如打通政策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韩军举例说,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项目“五步转移法”和作价投资项目“授权投资+产权分割”新机制,实现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高校院所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注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和动力。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立科技发展处和资产管理公司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前期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后期实施运营投后管理”有效衔接,全年转化合同总金额达19.2亿元;中山大学打造“学校管理人员—院系兼职职业经理人—公司专业队伍—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人才体系,2018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韩军坦言,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虽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部分单位落实不到位。由于容错纠错等机制和政策的缺失,部分单位依然忧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 报告统计数据显示,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7家单位(21.5%)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306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不仅是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普及面不够,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仍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严重缺乏。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还有几个老难题待解,比如,中试熟化平台缺乏,供需双方对接渠道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政策咨询服务缺位等。 “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纳入考核体系权重过低,人才考核评价‘四唯’问题依旧存在,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韩军看来,目前还缺少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成果评价的权威性难以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落实、咨询体系待完善。 据了解,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单位正在密切合作,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解决此类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