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布首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1-07
  • 11月4日,在“2016厦门国际海洋周”上,受国家海洋局委托、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2016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该指数是我国首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

    据悉,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依照认知层次递进的关系,将国民海洋意识分为海洋自然、经济、文化、政治意识4个一级指标,海洋科普意识、海洋资源意识等20个二级指标,以及海洋地质地理、海洋灾害状况、环境污染与防治等47个三级指标。报告首次将互联网大数据和线下调查数据相结合,对我国31个省区市民众的海洋意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客观了解我国海洋意识水平、支撑政府海洋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评估结果显示,全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60.02,刚刚达到及格水平。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总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北京以84分高居榜首,上海、天津紧随其后,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3位。内陆省份四川表现突出,位居第9位。海南、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六沿海省份表现优秀,进入前10名。其余21省均在及格线以下,其中沿海省份河北得分较低,位居第22位;内陆省份新疆、青海、西藏排名最后。总体来看,我国多数省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得分偏低,中国国民对海洋的关注、了解和实践程度相对较弱,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意义重大。

    从经济水平角度来看,海洋意识与海洋经济水平呈现高度相关性。沿海地区的民众经济生活中,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越突出,民众也就越重视海洋,海洋意识也就越强。据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王继民教授介绍,中国国民海洋意识水平与地理位置和海洋经济水平高度相关,部分地区国民海洋意识存在认知水平高、参与程度低的特点,民众海洋知识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域和人群差异。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国家海洋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其国民对海洋的认知中”。海洋意识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建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评估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以“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为衡量指标,评估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效。

相关报告
  •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7)》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13
    • 5月31日,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7)》(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63.71,总体看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仍然偏低,但相较2016年(60.02)有明显提升,近八成省份达到“及格线”,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现。   《报告》在2016年研究基础上,优化了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线下调查数据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海洋意识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北京位居榜首,上海、海南分别位列第二、三位;内陆省份陕西表现突出,位居第九位。课题组专家表示,我国国民海洋意识仍有巨大的提升潜力,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总体上仍呈现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   从各数据源来看,不同省份民众海洋意识表现渠道上存在一定差异。如研究的三级指标中,天津“海洋产业”排名第一位,海南“生态破坏与保护”排名第一位。问卷调查中,上海“国家管辖海域”“海洋灾害状况”“矿产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技术”排名第一位;山东高中生海洋意识排名全国首位,反映了海洋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广东民众的海洋灾害意识突出,在互联网中民众对“风暴潮”关注度排名全国首位。西部地区民众对海洋信息的需求较为强烈,互联网涉海信息搜索得分相对突出。   就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报告》建议,要丰富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具箱”,为不同梯队制定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海洋意识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的总体发展相结合,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精准度。
  • 《《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1-08
    • 11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对外发布《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从多角度分析探讨了北极事务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参与北极治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以主要国家的北极战略与政策发展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北极航道法律政策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意义,阐释北极航道法律政策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国际海事组织发布的极地规则及其对北极航运的影响以及这些法律发展对中国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影响。第三部分以北极治理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为主要内容,重点论述北极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北极原住民保护问题、北极核心渔业问题以及北极地区的非生物资源保护等问题。《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有必要尽快加强北极研究能力,做好全面参与北极事务的准备。   《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主编、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刘惠荣教授表示,近年来北极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能源开发的历史新机遇,希望《报告》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北极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交流,为提升国家在北极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做出应有贡献。   据悉,《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是我国第一项主要由高校研究团队承担完成的对于北极事务发展动态进行年度跟踪研究的学术成果,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北极地区发展报告”系列的阶段性成果,每年一卷,连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