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2016厦门国际海洋周”上,受国家海洋局委托、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2016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该指数是我国首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
据悉,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依照认知层次递进的关系,将国民海洋意识分为海洋自然、经济、文化、政治意识4个一级指标,海洋科普意识、海洋资源意识等20个二级指标,以及海洋地质地理、海洋灾害状况、环境污染与防治等47个三级指标。报告首次将互联网大数据和线下调查数据相结合,对我国31个省区市民众的海洋意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客观了解我国海洋意识水平、支撑政府海洋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评估结果显示,全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60.02,刚刚达到及格水平。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总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北京以84分高居榜首,上海、天津紧随其后,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3位。内陆省份四川表现突出,位居第9位。海南、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六沿海省份表现优秀,进入前10名。其余21省均在及格线以下,其中沿海省份河北得分较低,位居第22位;内陆省份新疆、青海、西藏排名最后。总体来看,我国多数省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得分偏低,中国国民对海洋的关注、了解和实践程度相对较弱,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意义重大。
从经济水平角度来看,海洋意识与海洋经济水平呈现高度相关性。沿海地区的民众经济生活中,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越突出,民众也就越重视海洋,海洋意识也就越强。据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王继民教授介绍,中国国民海洋意识水平与地理位置和海洋经济水平高度相关,部分地区国民海洋意识存在认知水平高、参与程度低的特点,民众海洋知识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域和人群差异。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国家海洋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其国民对海洋的认知中”。海洋意识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建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评估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以“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为衡量指标,评估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