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了丝状真菌中天然产物的一种有趣的生物合成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20-01-21
  • 丝状真菌是一种结构多样的次生代谢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这些代谢物的骨架是由核心多域合成酶如聚酮合成酶(PKS)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合成的。

    一个有趣而常见的现象是,通过在相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中配对PKS或NRPS酶来协同合成一种化合物,以增加结构多样性和随后的生物活性,如他汀类和棘白菌素。通常,协同核心基因共定位于同一生物合成基因簇(BGC),并被其他相关基因包围,这些相关基因编码基因组中的裁剪酶、转运蛋白和调节因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所吕雪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揭示了真菌天然产物的一种新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化学杂志》上。

    他们观察到,两个含有四种核心酶的单独的簇,两个非还原性PKSs,一个高度还原性PKS和一个类似nrps的簇,共同负责在土曲霉中一类具有6/6/6四环系统的氮杂核酮类的生物合成。

    图1所示。提出了鸡爪草中氮杂吡喃酮的生物合成途径。用虚线表示的中间产物是假设性的。(图片:黄雪年)

    更有趣的是,这两个基因簇的生物合成是由三个转录因子协同调控的,这在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中是罕见的。这是真菌次生代谢的一个有意义的机制,可以使真菌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获得新的生理功能。研究结果为真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揭示出丝状真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丝状真菌具有强大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可以产生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许多丝状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开发成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中,包括青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和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探索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对于进一步挖掘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和开发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能源所吕雪峰研究员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长期从事丝状真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尤其是在土曲霉工业生产衣康酸和他汀类药物方面做了大量应用导向的代谢工程研究工作(Microb Cell Fact. 2014a, 2014b;Metab Eng. 2017; Biotechnol J. 2018;ACS Synth Biol. 2019)。与此同时,该研究组还围绕丝状真菌天然产物基因组挖掘和生物合成机制展开了系统的探索性研究,于近期在土曲霉中发现了一种复杂、新颖的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及调控机制,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Engl期刊上(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20,DOI: 10.1002/anie.201915514)。   图1. 两个独立基因簇通过多层级转录调控协同合成目标天然产物   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过程中一般是由核心酶(聚酮合酶PKS、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和萜烯环化酶TCs等)负责合成化合物骨架,然后由其他辅助酶进一步修饰,这些酶的编码基因通常都集中位于同一个基因簇内。该研究组基于化合物结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体内基因敲除验证,发现由位于两个独立基因簇中的四个核心基因(1个还原型PKS、2个非还原型PKS和1个NRPS-like)共同参与负责合成一类含有6/6/6/6的稠环骨架(6/6/6/6 tetracyclic system)的新化合物azasperpyranones,这有利于增加化合物的结构复杂性和生物活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体内基因敲除和体外酶学验证,对两个基因簇进行了功能分析,系统解析了该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个独立的基因簇之间虽然存在空间距离,但是存在一种由三个转录调控因子介导的多层级转录调控,这使得它们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化合物的合成。 图2. 提出的生物合成途径   这是首次在丝状真菌中解析两个独立基因簇、四个核心基因共同合成一个次级代谢产物,也是首次发现两个独立基因簇在多层级的协同调控机制下共同作用。该发现对于研究丝状真菌合成复杂化合物的生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和新型天然产物基因组挖掘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黄雪年 唐慎)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5514   1. Xuenian Huang#, Wei Zhang#, Shen Tang#, Suhui Wei, Xuefeng Lu*, Collaborative Biosynthesis of a Class of Bioactive Azaphilones by Two Separate Gene Clusters Containing Four PKS/NRPSs with Transcriptional Crosstalk in Fungi.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20,DOI: 10.1002/anie.201915514
  • 《Science:揭示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26
    • 由于能够从环境中汲取重金属并吸收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ic bacteria)在清理环境时具备双重功能。但在能够探究潜在的环境保护应用之前,人们首先必须更好地理解这种细菌的基本生理过程。 甲烷氧化菌将来自环境的铜组装到对甲烷进行代谢的分子机器中,从而将甲烷转化为甲醇。 为了获得铜,许多甲烷氧化菌分泌一种被称作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的化学修饰肽,它紧紧地结合着铜离子,将铜离子招募到细胞中。迄今为止,人们对促进甲烷杆菌素形成的细胞机器知之甚少。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的Amy C. Rosenzweig及其同事们鉴定出两种之前从未研究过的蛋白:MbnB和MbnC,它们部分上负责这种细菌的内部运作。这两种蛋白一起形成一种含铁酶复合物,这种含铁酶复合物将一种氨基酸转化为两种化学基团。这种化学反应产生甲烷氧化菌素。作为一种铜载体,甲烷氧化菌素将铜招募到细胞中。Rosenzweig团队还发现这两种蛋白促进所有产生甲烷氧化菌素的细菌物种(包括非甲烷氧化菌)产生这种铜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3月2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biosynthesis of methanobactin”。 Rosenzweig说,“一种需要金属的酶参与形成这些类型的化学基团是史无前例的,而且这两种蛋白之前都未被研究过。再者,类似的酶似乎是在其他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提示着这种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并不仅在产生甲烷氧化菌素。” 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更容易研究甲烷氧化菌素,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试管中使用这些蛋白而不用操纵整个活的微生物。它还使世界朝甲烷氧化菌的有前景的应用更接近一步。许多人想象着利用由这种细菌构建的过滤器将甲烷从大气中除去,或者协助除去天然气储备中的甲烷。但是,Rosenzweig认为,鉴于能够产生甲烷杆菌素,甲烷氧化菌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环境清理。 鉴于甲烷氧化菌素如此紧紧地结合着铜离子,它可作为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的一种治疗方法加以研究。威尔逊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它让患者的身体无法消除在食物中摄取的铜,因此摄取的铜聚集在大脑和肝脏中。一些人也认为甲烷氧化菌素具有抗菌性,因而可能作为一类新的抗生素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