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26
  • 由于能够从环境中汲取重金属并吸收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ic bacteria)在清理环境时具备双重功能。但在能够探究潜在的环境保护应用之前,人们首先必须更好地理解这种细菌的基本生理过程。

    甲烷氧化菌将来自环境的铜组装到对甲烷进行代谢的分子机器中,从而将甲烷转化为甲醇。 为了获得铜,许多甲烷氧化菌分泌一种被称作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的化学修饰肽,它紧紧地结合着铜离子,将铜离子招募到细胞中。迄今为止,人们对促进甲烷杆菌素形成的细胞机器知之甚少。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的Amy C. Rosenzweig及其同事们鉴定出两种之前从未研究过的蛋白:MbnB和MbnC,它们部分上负责这种细菌的内部运作。这两种蛋白一起形成一种含铁酶复合物,这种含铁酶复合物将一种氨基酸转化为两种化学基团。这种化学反应产生甲烷氧化菌素。作为一种铜载体,甲烷氧化菌素将铜招募到细胞中。Rosenzweig团队还发现这两种蛋白促进所有产生甲烷氧化菌素的细菌物种(包括非甲烷氧化菌)产生这种铜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3月2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biosynthesis of methanobactin”。

    Rosenzweig说,“一种需要金属的酶参与形成这些类型的化学基团是史无前例的,而且这两种蛋白之前都未被研究过。再者,类似的酶似乎是在其他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提示着这种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并不仅在产生甲烷氧化菌素。”

    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更容易研究甲烷氧化菌素,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试管中使用这些蛋白而不用操纵整个活的微生物。它还使世界朝甲烷氧化菌的有前景的应用更接近一步。许多人想象着利用由这种细菌构建的过滤器将甲烷从大气中除去,或者协助除去天然气储备中的甲烷。但是,Rosenzweig认为,鉴于能够产生甲烷杆菌素,甲烷氧化菌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环境清理。

    鉴于甲烷氧化菌素如此紧紧地结合着铜离子,它可作为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的一种治疗方法加以研究。威尔逊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它让患者的身体无法消除在食物中摄取的铜,因此摄取的铜聚集在大脑和肝脏中。一些人也认为甲烷氧化菌素具有抗菌性,因而可能作为一类新的抗生素加以使用。

  • 原文来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2/1411
相关报告
  • 《南京土壤所揭示自然湿地活性甲烷氧化菌对增温的响应机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12-07
    • : 青藏高原湿地和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生态功能区。作为自然界最大的甲烷排放源,湿地土壤的甲烷循环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是能够利用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其在湿地甲烷氧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土壤温度的增加会促进甲烷的氧化,大多数嗜温性的甲烷氧化菌能在25-35℃发挥最大活性,在酸性泥炭地,温度可以直接影响甲烷单加氧酶的活性,也可以间接改变其群落结构从而促进湿地甲烷循环。然而,在寒冷生态系统中活性甲烷氧化菌对增温的响应机制目前并不明确。 基于此,南京土壤所褚海燕课题组采集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和海北站沼泽湿地土壤,利用DNA-SIP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定量PCR技术探究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对增温(10℃,15℃,20℃和25℃)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增加甲烷氧化势,改变活性甲烷氧化菌群落,I型甲烷氧化菌特别是甲基杆菌属( Methylobacter )主导甲烷氧化过程。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增温主要是直接影响甲烷氧化潜势,同时也可以间接改变土壤性状进而改变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促进甲烷氧化。在底物充足的情况下,指示菌群甲基杆菌属( Methylobacter )、甲基孢囊菌属( Methylocystis )、甲基八叠球菌属( Methylosarcina )中的某些类群可能在甲烷氧化菌群落的种间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指示菌可能是该地区潜在发挥碳汇作用的优秀种质资源。该研究探明了活性甲烷氧化微生物对增温的响应机制,为应对全球变化、保护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期刊上。 文章链接 不同温度条件下115个核心甲烷氧化菌的系统发育亲缘关系 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增温对三江平原(左)和海北沼泽湿地(右)甲烷氧化潜势的影响 .
  • 《尹文兵研究团队揭示多硫代二酮哌嗪非典型α, β'-二硫桥的生物合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5-18
    • 近日,微生物所尹文兵研究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期刊发表题为“An ortho-quinone methide mediates disulfide migration in the biosynthesis of epidithiodiketopiperazines”文章,揭示了关键中间体邻亚甲基苯醌(ortho-quinone methide,o-QM)参与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ETP非典型α, b'-二硫桥形成的酶催化机制。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敲除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共鉴定21个新结构,解析了α, b'-二硫桥形成前的pretrichodermamide A生物合成步骤(图1),结果表明α, α'-二硫桥、b'-乙酰基和C5', C6'-羟基的形成,是构建α, b'-二硫桥的先决条件,体外蛋白反应证实了TdaE经由关键中间体o-QM,催化α, α'-二硫桥的迁移,进而形成非典型的α, b'-二硫桥。 通过蛋白定点突变和体外反应,研究团队推测了一个新颖的α, b'-二硫桥酶催化机制,谷氨酰胺残基(Q140)夺取C5'-羟基氢,使得b'-乙酰基基团离去,形成o-QM中间体;紧接着,半胱氨酸残基(C137)进攻α, α'-二硫桥,使其发生迁移,形成α, b'-二硫桥和呋喃环(图2)。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真菌硫桥形成相关的黄素依赖型氧化酶分为四类,具有高度保守CXXC motif的氧化酶负责催化硫醇氧化,形成二硫桥;具有CXXQ和CXXH motif的氧化酶负责催化α, α'-二硫桥的迁移,形成非典型的α, b'-二硫桥。本项研究通过解析α, b'-二硫桥形成前的pretrichodermamide A复杂生物合成步骤,揭示了ETP中非典型α, b'-二硫桥的普适性形成机制,为ETP活性分子的酶法创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尹文兵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特别研究助理范洁博士和冉火苗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德国马尔堡大学李书明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生物资源衍生库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3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