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蛋白OsGF14f与OsbZIP23相互作用,增强其活性,赋予水稻抗渗透胁迫能力》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任洁
  • 发布时间:2023-09-01
  • 干旱可诱发渗透胁迫,是制约作物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已经发展出各种机制来应对干旱胁迫。鉴定与干旱胁迫耐受性相关的基因和了解潜在的调控机制是开发分子操作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在这里,我们报道了G-BOX因子14-3-3 -3f(14-3-3蛋白OsGF14f)正调节水稻(Oryza sativa)的渗透胁迫耐受性。OsGF14f转基因品系在产量和株高等关键农艺性状上无明显变化。OsGF14f是由PEG处理转录诱导的,在水稻中,该基因的过表达或敲除分别导致渗透胁迫耐受性增强或减弱。此外,OsGF14f通过与核心ABA应答转录因子OsbZIP23相互作用,正调控ABA应答,增强其对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调控活性。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OsGF14f是OsbZIP23在水稻渗透响应中发挥全部功能所必需的,OsGF14f介导的渗透胁迫耐受部分依赖于OsbZIP23。有趣的是,OsGF14f是OsbZIP23的直接靶基因。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OsGF14f OsbZIP23复合物调节水稻渗透反应的遗传和分子框架,为开发耐旱作物提供了靶点。
相关报告
  • 《MdGRF10磷酸化通过稳定MdASMT1介导褪黑素增强苹果盐胁迫抗性的分子机制》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10-31
    •  为解决盐胁迫(尤其是次生盐胁迫)对全球苹果产业的危害,研究人员揭示了14-3-3蛋白MdGRF10在盐信号传导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受体样胞质激酶MdPBL34通过磷酸化MdGRF10,促进其与褪黑素限速合成酶MdASMT1的互作,减少泛素化降解从而提升褪黑素水平,最终增强活性氧(ROS)清除能力。盐胁迫引发的次生盐害正严重威胁全球苹果产业,而氧化损伤的缓解是苹果耐盐的关键。最新研究发现,盐诱导的14-3-3蛋白家族成员MdGRF10在转基因苹果中展现出惊人的氧化损伤缓解能力。更令人振奋的是,盐激活的受体样胞质激酶MdPBL34像一位精准的"磷酸化开关",特异性修饰MdGRF10的C端,促使它与褪黑素合成限速酶MdASMT1(N-乙酰血清素甲基转移酶)紧密结合。这种互作关系如同构建了"分子保护伞"——通过抑制MdASMT1的泛素化降解途径,显著提升褪黑素合成水平。研究人员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证实,MdASMT1就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指挥官",通过清除过量活性氧(ROS)来维持细胞稳态。该研究首次揭示MdPBL34参与盐信号传导,并创新性提出"激酶-支架蛋白-代谢酶"三位一体的调控模块(MdPBL34–MdGRF10–MdASMT1),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石。这项发现不仅拓展了14-3-3蛋白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认知,更为培育高褪黑素耐盐经济作物开辟了新思路。
  • 《中国科研团队揭示水稻病毒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病毒蛋白-OsTSN1液滴增强核酸酶活性,协同抑制自噬与茉莉酸信号通路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8-22
    • 水稻是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等病毒严重威胁其生长和粮食安全。2023年8月12日,植保所周雪平教授联合浙江大学吴建祥教授团队和华南农业大学张彤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Viral proteins suppress rice defenses by boosting OsTSN1RNA decay via phase separation and multimer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SRBSDV编码的P6蛋白通过与寄主因子OsTSN1互作,形成液-液相分离(LLPS)的P6-OsTSN1液滴,促进OsTSN1多聚化,增强其核酸酶活性和RNA降解功能,从而抑制自噬和茉莉酸信号相关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研究进一步表明,OsTSN1过表达的水稻对SRBSDV的易感性增强,而OsTSN1敲除突变体则表现出显著的抗性。此外,OsTSN1能降解单链RNA,其活性与其多聚化程度正相关。P6蛋白通过与OsTSN1互作,促进其多聚化,从而显著增强OsTSN1的核酸酶活性。研究还发现,OsTSN1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含有GAGGAG基序的mRNA,P6-OsTSN1液滴显著富集并靶向降解OsNAC15和OsLHY转录因子的mRNA,进而抑制自噬基因OsATG8C的转录,但增强茉莉酸信号通路基因OsJAZ6/12的转录。 此外,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水稻条纹病毒(RSV)编码的P6和NS3蛋白也具有LLPS特性,能与OsTSN1互作,形成定位于应激颗粒(SGs)内的RBSDV P6-OsTSN1液滴和RSV NS3-OsTSN1液滴,增强OsTSN1的核酸酶活性和RNA降解功能。研究结果显示,OsTSN1过表达水稻对RBSDV和RSV的易感性增强,而OsTSN1敲除突变体则表现出显著抗性。 总之,不同水稻病毒(如SRBSDV、RBSDV和RSV)均通过LLPS形成病毒蛋白-OsTSN1液滴,增强OsTSN1的核酸酶活性,降解关键转录因子的mRNA,抑制自噬和茉莉酸相关的免疫途径,从而促进病毒感染。这一研究为水稻病毒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已毕业博士研究生曾铭和出站博士后傅帅,共同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吴建祥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周雪平教授和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彤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