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ewable Energy: CMIP5和CMIP6模式对北半球风能资源模拟能力评估和未来预估》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5-30
  •    全球陆地上的风电装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我国占据全球风电市场的40%。但是目前的风电发展速度和涵盖范围仍然有限,不足以实现全球的能源转型。根据《巴黎协定》,为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必须将至少80%的发电量转为低碳能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更多的清洁能源,尤其是风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研究员、苗昊泽予博士首先基于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CMIP6模式模拟北半球地表风速的表现,结果发现CMIP6模拟能力整体有较大改进,都可以重现出近几十年来地表风速的减小。并根据模拟效果更好的CMIP6模式,揭示了北半球风能资源到本世纪末(2100年)在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未来演变。

  • 原文来源:http://www.iap.cas.cn/gb/xwdt/kyjz/202305/t20230529_6764188.html
相关报告
  • 《CMIP5历史和未来气候模拟中的空气和地面温度关系特征-地球物理研究杂志》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4-02
    • 摘要。在历史和未来的预测模拟中,研究了北美各地的空气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这些模拟来自32个通用循环模型(GCMS),包括在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CMIP5)的第五阶段中。地表空气(2 m)和地表(10 cm)温度之间的差异受模拟积雪、植被覆盖和降水的影响,这是由于土壤湿度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冬季,在所有CMIP5模拟中,空气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差异与积雪和土壤冻结现象的绝缘效应有关。夏季,大部分模拟中,大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和大降水率对应的空气和地面温度差异较小,可能是由于地表潜热和显热通量的诱导变化所致。我们的结果表明,使用地面和空气表面温度差作为度量进行分析的空-地耦合表示不同于观测值、北美区域再分析(NARR)产品和CMIP5 GCM模拟,其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地面模型。GCMS之间的大变化性和结果对地面模型选择的显著依赖性说明了需要改进控制GCMS中低层大气和地面耦合过程的表示,以减少其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表示变化。命名。
  • 《改进气候模式中热带气旋识别与模拟技术以提升未来预估的可靠性》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24
    •       近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黄昕博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和亚太台风研究中心陈仲良教授等多位学者合作在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撰文“Understanding uncertainties in projections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genesis” ,深入探究了未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可能变化及其巨大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多情景未来预估试验的最新结果,作者分离并量化了各预估时段多种不确定性来源的具体贡献,并指出当前针对热带气旋活动的未来预估存在极大的改进空间。      该研究工作将热带气旋未来预估的总不确定性分为四种主要来源。其一是由于不同未来辐射强迫引起的情景不确定性,其二是由于模式物理框架、参数化方案和分辨率等不同所导致的模式不确定性,其三是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的不确定性,其四是由于在气候模式中采用不同方案识别表示热带气旋生成所引起的方案不确定性。作者首先发现,在未来所有预估时段内方案不确定性均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由于目前科学界对于热带气旋生成的理论仍有不足,因此在气候模式中识别和表示热带气旋的生成通常依赖于分析当前气候状态下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环境因子。然而,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尽管动力环境因子更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大部分热力因子将更有利生成,正是这种“双项”影响导致不同识别方案由于选取因子不同从而预估结果产生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作者还指出模式不确定性为第二重要的来源,但通过改进模式对当前气候热带气旋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可以有效减小这部分预估不确定性。此外,气候内部变率还将显著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未来近期预估,而情景不确定性的影响则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