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气候模式中热带气旋识别与模拟技术以提升未来预估的可靠性》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24
  •       近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黄昕博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和亚太台风研究中心陈仲良教授等多位学者合作在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撰文“Understanding uncertainties in projections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genesis” ,深入探究了未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可能变化及其巨大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多情景未来预估试验的最新结果,作者分离并量化了各预估时段多种不确定性来源的具体贡献,并指出当前针对热带气旋活动的未来预估存在极大的改进空间。
         该研究工作将热带气旋未来预估的总不确定性分为四种主要来源。其一是由于不同未来辐射强迫引起的情景不确定性,其二是由于模式物理框架、参数化方案和分辨率等不同所导致的模式不确定性,其三是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的不确定性,其四是由于在气候模式中采用不同方案识别表示热带气旋生成所引起的方案不确定性。作者首先发现,在未来所有预估时段内方案不确定性均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由于目前科学界对于热带气旋生成的理论仍有不足,因此在气候模式中识别和表示热带气旋的生成通常依赖于分析当前气候状态下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环境因子。然而,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尽管动力环境因子更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大部分热力因子将更有利生成,正是这种“双项”影响导致不同识别方案由于选取因子不同从而预估结果产生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作者还指出模式不确定性为第二重要的来源,但通过改进模式对当前气候热带气旋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可以有效减小这部分预估不确定性。此外,气候内部变率还将显著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未来近期预估,而情景不确定性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 原文来源:https://www.sti.org.cn/keyanchengguo/3169.html
相关报告
  • 《气候模型可靠性的新证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07-17
    • 近期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解决了有关热带大气环流的争论。Hadley环流是一个由于赤道周围不同纬度的太阳能加热不均匀而发生的全球热带大气环流模式,它会导致赤道周围的空气上升至约10~15公里,向两极流动,在亚热带地区下降,然后沿着地球表面流回赤道。气候科学家对这种环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因为它控制着亚热带地区的降水,并且还形成了一个称为热带辐合带的区域,产生了一系列强降水风暴。 这项由哥伦比亚工程博士后研究员Rei Chemke和气候科学家Lorenzo Polvani领导的研究解决了气候模型与再分析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人为排放导致北半球Hadley环流可能加强或减弱。从历史上看,气候模型显示北半球Hadley环流逐渐减弱。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将模型与观测和卫星数据相结合的再分析结果恰恰相反,北半球的Hadley环流加强了。再分析为科学家提供了大气状态的最佳近似,并广泛用于确保模型模拟正常运行。 模型和再分析之间趋势的差异带来的问题远远超出了Hadley环流是否会削弱或加强,如果两者不一致,这意味着模型或再分析是有缺陷的。为了找出这种差异的原因,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影响环流的各种过程,确定潜热是导致不一致的原因。 该论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从各种模型中得出的先前结论:Hadley环流正在减弱。“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最大气候信号之一是亚热带的干旱,这个地区的降雨量很少,”Polvani教授解释说。“Hadley环流是亚热带降水的重要控制因素。因此,Hadley环流强度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该地区降水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重要的是确定,作为人为排放的结果,Hadley环流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加速或减速。”但这些研究结果的共鸣远远超出了有关研究的范畴。解决科学研究中的矛盾结果对于保持科学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由于这项新研究,科学家们现在更加确信模型是气候预测的可靠工具。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Renewable Energy: CMIP5和CMIP6模式对北半球风能资源模拟能力评估和未来预估》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5-30
    •    全球陆地上的风电装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我国占据全球风电市场的40%。但是目前的风电发展速度和涵盖范围仍然有限,不足以实现全球的能源转型。根据《巴黎协定》,为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必须将至少80%的发电量转为低碳能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更多的清洁能源,尤其是风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研究员、苗昊泽予博士首先基于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CMIP6模式模拟北半球地表风速的表现,结果发现CMIP6模拟能力整体有较大改进,都可以重现出近几十年来地表风速的减小。并根据模拟效果更好的CMIP6模式,揭示了北半球风能资源到本世纪末(2100年)在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未来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