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5历史和未来气候模拟中的空气和地面温度关系特征-地球物理研究杂志》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9-04-02
  • 摘要。在历史和未来的预测模拟中,研究了北美各地的空气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这些模拟来自32个通用循环模型(GCMS),包括在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CMIP5)的第五阶段中。地表空气(2 m)和地表(10 cm)温度之间的差异受模拟积雪、植被覆盖和降水的影响,这是由于土壤湿度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冬季,在所有CMIP5模拟中,空气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差异与积雪和土壤冻结现象的绝缘效应有关。夏季,大部分模拟中,大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和大降水率对应的空气和地面温度差异较小,可能是由于地表潜热和显热通量的诱导变化所致。我们的结果表明,使用地面和空气表面温度差作为度量进行分析的空-地耦合表示不同于观测值、北美区域再分析(NARR)产品和CMIP5 GCM模拟,其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地面模型。GCMS之间的大变化性和结果对地面模型选择的显著依赖性说明了需要改进控制GCMS中低层大气和地面耦合过程的表示,以减少其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表示变化。命名。

相关报告
  • 《Renewable Energy: CMIP5和CMIP6模式对北半球风能资源模拟能力评估和未来预估》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5-30
    •    全球陆地上的风电装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我国占据全球风电市场的40%。但是目前的风电发展速度和涵盖范围仍然有限,不足以实现全球的能源转型。根据《巴黎协定》,为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必须将至少80%的发电量转为低碳能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更多的清洁能源,尤其是风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研究员、苗昊泽予博士首先基于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CMIP6模式模拟北半球地表风速的表现,结果发现CMIP6模拟能力整体有较大改进,都可以重现出近几十年来地表风速的减小。并根据模拟效果更好的CMIP6模式,揭示了北半球风能资源到本世纪末(2100年)在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未来演变。
  • 《《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封面:倾斜暖涡的次中尺度结构与混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28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唐群署等人联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海洋涡旋伴随的次中尺度结构与所致混合上取得新进展,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JGR-Oceans)上,其涡旋精细结构被选为当期封面图片。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提升,海洋次中尺度(~1公里)现象及其动力过程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海洋无处不在的中尺度涡旋(~100公里)是发育和承载多种次中尺度过程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通过观测涡旋的精细结构(~10米),则有望解析涡旋伴随的次中尺度过程。 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水平采样6.25米)的海洋人工反射地震技术,在阿拉斯加湾探测到一海表暖涡,其直径~60公里,影响深度~800米,涡旋中轴与水面交角仅约2度,以每天~4公里快速西传。次中尺度的锋面与涡丝环绕涡旋核心,占涡旋体积的~70%。涡旋的形态、流场、次中尺度结构、混合特征等均具有强烈的非对称性。垂直混合特征揭示涡旋能量从中尺度向小尺度串级的过程,而高度发育的次中尺度过程扮演着中间环节,加速了该涡旋的消亡。 利用走航式反射地震研究海洋水体的结构与动力过程是近十多年逐步发展的新生交叉学科,契合海洋高效率、高分辨的观测发展趋势。该研究实例采用的反射地震的作业方式和研究方法极易推广,适用多种海洋现象的细结构研究。 该成果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人员唐群署、孙杰、孙龙涛、经志友,德州大学教授Sean Gulick。论文题为Submesoscale Features and Turbulent Mixing of an Oblique Anticyclonic Eddy in the Gulf of Alaska Investigated by Marine Seismic Survey Data。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