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5
  • 本报讯 适应性是生物在变化多样的环境中生存所需的最基本能力,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遗传多样性的高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保证物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根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亚龙研究组在研究中首次提供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植物平衡选择研究的案例,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基因》(Genome Biology)上。

    据了解,从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来看,各种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正选择表现为固定某种有利变异的等位基因,负选择表现为清除新的稀有变异,平衡选择则表现为多种等位均具有一定的选择优势从而能共存。因此,在这3种自然选择中,只有平衡选择能保持并提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目前,平衡选择在全基因组水平的研究仅在人类及大猩猩中已有一定进展,尚未见关于植物的类似研究报道,特别是平衡选择位点在植物进化中有何功能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与其近缘属荠属物种的全基因组水平研究发现,尽管在进化上拟南芥已经同荠属物种分开了800万年,但二者仍然有许多古老的平衡选择位点存在。进一步研究显示,具有不同单倍型的群体间在生态上有显著分化,说明受平衡选择的基因与植物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郭亚龙研究组揭示了植物里有大量的平衡选择位点存在,并且表明这些位点对植物的适应性有着关键作用。这一成果对于理解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支持。(高雅丽)

    《中国科学报》 (2017-12-11 第5版 创新周刊).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沉水植物对水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取得系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14
    • 沉水环境和陆生环境在光照、水的可利用性和无机碳的形式及浓度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环境参数与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面临水陆环境的差异,水生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都产生了适应。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团队选取眼子菜科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为研究材料,针对该水生植物的解剖结构、光合生理的响应,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从分子遗传水平综合阐明了P. wrightii 对两种不同生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表明,相较于沉水叶,P. wrightii的气生叶更厚,有较多的角质和蜡质,气孔发达,对强光的耐受性更强,光化学效率更高。沉水叶有更强的HCO3-获取能力,并合成更多的光合色素。通过分别对气生叶和沉水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发现众多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了角质和蜡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作用途径等相关的代谢通路,进一步阐明了该物种对水生和陆地两种截然不同生境的分子适应机制(图1)。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基础和若干转录组信息资源。 除了对低光的适应外,有超过50%的沉水植物演化出了利用水体HCO3-作为备用无机碳源的能力以应对水体CO2的缺乏。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团队选取了能利用HCO3-的植物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艾格草(Egeria den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不能利用HCO3-的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作为研究材料,通过ph-drift实验、光合放氧速率测定、氧抑制以及光呼吸相关酶活性测定发现HCO3-的利用能有效提高沉水植物光合放氧速率降低氧抑制率,从而达到降低光呼吸的作用。表明利用HCO3-是降低沉水植物光呼吸的有效手段,提高沉水植物对水体碳环境的适应性,占据有利的生态位(图2)。 研究论文分别以“Biological adaptive mechanisms displayed by a freshwater plant to live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和“Bicarbonate-use by aquatic macrophytes allows a reduction in photorespiration at low CO2 concentrations”为题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韩世娟和海南大学与武汉植物园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李鹏鹏分别为两篇论文第一作者,由李伟研究员、黄文敏副研究员、尹黎燕教授和江红生副研究员共同指导完成。   不同沉水植物HCO3-利用机制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一条河流研究中,发现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优势的沉水植物的主要无机碳源从CO2转变为HCO3-,并且利用机制从胞外CA酶介导转变为阴离子通道介导(图3)。相关研究结果以“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icarbonate use affect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Ottelia guayangensis and 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in a karst stream”为题发表在期刊Aquatic Botany上。武汉植物园江红生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海南大学尹黎燕教授为通讯作者。   当沉水植物以HCO3-作为无机碳源时,会显著影响叶际水体的pH,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体铵氮的升高,会随着pH的增加而产生更强的毒性。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团队选取了能利用HCO3-的植物且产生叶片极化、 能利用HCO3-的植物但不产生叶片极化及不能利用HCO3-的沉水植物20余种开展铵的急性毒理实验。结果表明叶片能否产生极化现象或能否利用HCO3-与植物叶绿素荧光指标对铵胁迫的响应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图4)。本研究以”Is leaf polarity an accomplice for the phytotoxicity of ammoniacal nitrogen on submerged macrophytes: a preliminary microcosm study?”为题发表在期刊Fundamental and Applied Limnology上,武汉植物园操瑜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刘帆研究员是最后通讯作者。
  • 《武汉植物园在莲耐水淹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21
    • 莲是莲科莲属挺水植物,在亚洲各国广泛栽培,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为了应对水生环境,莲适应性进化出了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荷叶效应”,并拥有遍布周身的联通气孔。在我国,莲通常种植于河流、湖泊和低洼地带。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持续性强降雨频发,莲常遭受完全水淹的灾害,给莲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加快莲耐水淹品种的分子育种进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开展了莲应对完全水淹的响应机理研究,在国际园艺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发表了题为“Time-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criptomic identification of key response strategies to complete submergence in Nelumbo nucif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 ‘中国古代莲’ 和 ‘秋星’两个代表性莲品种进行了耐水淹时程处理,并结合表型数据、转录数据和组化电镜数据,初步揭示了莲耐水淹的分子响应机理。研究首次发现,莲作为一种水生植物,对完全水淹胁迫的耐受性其实很低,中位致死时间只有10天左右,大大低于其它水生植物40-100天的水淹致死时间。完全水淹早期(3-6h),莲主要采用了逃逸策略(Escape Strategy),体内乙烯迅速累积、叶柄快速伸长、通气孔面积和密度显著增加。完全水淹后期(24-120h),莲启动了静止策略(Quiescence Strategy),将自身厌氧呼吸限制在较低水平。此外,研究发现在完全水淹胁迫下,莲的抗病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植物激素包括Ethylene、ABA、GA和JA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莲的水淹胁迫响应。   以上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完成,邓显豹副研究员和杨东高级工程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通信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353, 31700262, 32070336),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QYZDB-SSW-SMC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90)等项目的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