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引领资本市场投资热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559.0万辆,同比增长108.4%,累计渗透率达到了24.7%,全年销量有望达到65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强劲的需求之下,动力电池产业也高景气上行,我国动力电池2022年1-10月累计装机量193.6GWh,同比增长99.9%。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长续航和新能源汽车安全愈发受到关注。在长时续航方面,现阶段液态锂离子电池无法使用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在安全性方面,有机电解液、锂枝晶等问题引起电池燃烧问题无法根除,电动车自燃事故频发。因此,兼具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车规级电池技术,包括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愈发受到产业与资本青睐。

    固态电池:半固态到全固态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现阶段液态锂离子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和能量密度受限等问题,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有机电解液,同时可适配高能量密度正负极材料,进而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续航问题,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中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

    目前主流的固态电池有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类技术路线。

    聚合物电解质易加工,机械性能好,但其电化学窗口窄、热稳定性差、与锂金属负极与高电压正极适配性弱、以及常温离子电导率低,需加热至60℃以上使用的缺陷使聚合物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受限。

    氧化物电解质具有较好的电化学与热稳定性,离子电导率比聚合物高,达10-4s/cm。但也存在电解质层易破裂、界面电阻大、离子电导率比硫化物低等问题,使其大容量、高倍率电芯制备受限。目前主流的做法为加入少量电解液,以半固态形式产业化落地。同时,半固体电池生产工艺及设备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兼容,成为全固态路上的折中之选。国内初创企业以及部分电池企业主要布局氧化物路线。

    硫化物电解质电化学窗口宽达5V以上,离子电导率高达10-3s/cm,可适配锂金属负极,有望形成全固态电池解决方案。但其存在热稳定性差,锂枝晶、空气敏感等问题,生产制备需要低露点环境,现阶段产业化难度较大。据业内人士介绍,主流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制备分为干法与湿法两大工艺,行业内暂未形成一致工艺路线;与现有锂离子电池相比,可省去注液、化成、二封等工序,但需要增加硫化物电解质成膜、界面一体化成型等特有工序,同时配套关键非标设备开发,整体开发周期较长。全球范围内,日韩企业对硫化物固态电池布局较早,国内的电池企业、车企以及初创企业也都有选择硫化物路线。

    在产业化进程方面,业内观点普遍认为半固态电池或许能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全球范围内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度基本一致,预计大规模商业化需到2028-2030年。我国企业大多选择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全固态的渐进式发展路线,其中,半固态电池采用固液混合电解质,在提升电池安全性能与能量密度的基础上,还能有效规避硫化物的专利风险。近日,卫蓝新能源宣布车规级半固态动力电芯正式下线,预计首搭蔚来ET7车型,150度电的电池包能量密度达360Wh/kg,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搭载半固态电池的50台东风风神E70也于今年年初交付,在江西省新余市示范运营。此外,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离不开现有产业链中材料企业的大力配合。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材料企业均就固态电解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半固态电池隔膜的研发与固态电池企业积极对接,上下游协同,推进半固态/固态电池的量产开发。

    在融资方面,资本竞相入局,抢滩固态电池领域。2022年以来,多家固态电池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投资,包括恩力动力、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高能时代、中科深蓝汇泽等。投资方有创投机构,政府投资机构,也不乏车企/电池企业等产业投资者。定位于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高能时代于今年3月宣布完成超5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中包括电池企业。作为动力电池的终极目标,半固态与固态电池企业持续获得资本赋能与资源倾斜,叠加车企、电池企业入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氢燃料电池:0到1阶段,产业链协同发展是关键

    由于氢高质量能量密度,燃料电池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氢燃料短加注时间等特点,使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解决锂电池汽车续航焦虑、充电焦虑的另一条具有潜力的车载动力技术路线,特别是在长程重载领域更具优势,对于实现交通领域低碳化以及摆脱燃油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以来氢能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营和氢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1-10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0.27万辆和0.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0%和150%。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296座,其中2022年新建成62座,我国加氢站保有量已居全球首位。

    在资本市场,氢能产业也迎来了投资热潮。根据投中数据,2022年上半年,氢能行业股权融资延续去年以来的火热,共发生融资事件21笔,融资金额约15.9亿元,融资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0%和137%,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四川、北京等地。从投资规模上来看,虽然出现了一些大额融资项目,但行业整体仍以早期轮次为主,融资规模普遍较小。从投资方向上来看,目前投融资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电堆及其相关零部件与材料等产业链中游环节。

    目前,我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BOP部件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同时在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技术进步迅速,但在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方面仍与国外顶尖产品存在差距。同时,虽然燃料电池发动机价格相较于2019年已有70%以上的降幅,但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生产规模化与关键材料国产化,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有望继续大幅下降。此外,燃料电池上游环节包括氢储运、加氢站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致使供氢成本较高,而这些环节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依靠大型能源、化工类等央国企投资布局,以保证燃料电池应用场景中氢气稳定与低价供应。

    结论:未来可期,产业化道路仍需攻坚克难

    总体来说,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作为下一代满足长续航、高安全的车规级动力电池技术,已成为全球车企、电池企业的竞争高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

    固态电池方面,其量产还需要解决关键材料降本、关键结构调整、关键工艺优化、关键设备开发等工程技术与产业化难题。此外,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的使用将加大锂资源需求,我国锂矿资源仅占全球约7%,国内锂资源内部供应能力弱,未来还需要积极配套动力电池回收,以规避锂资源地缘风险。

    氢燃料电池方面,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导入期,从政策扶持力度、技术成熟度、以及脱碳需求三方面来看,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交通领域有望率先实现燃料电池应用的商业化,并逐渐拓展至储能与分布式发电领域。随着政策加持与资本赋能,燃料电池产业细分领域竞争加剧,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快速迭代与成本快速下降,但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尚未成熟,产业相关标准体系尚未健全,行业整体格局尚未确定,因此资本需切忌一哄而上,应更加注重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1095.shtml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固态电池,如何破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颠覆性”电池技术备受瞩目,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投资规划总金额超2000亿元。然而,固态电池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面临技术和成本两大挑战。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成为固态电池的主要形态,预计2-3年后可实现大规模装车。全固态电池技术难度更高,尚处于研发阶段。固态电池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电池厂商需摆脱传统电池业务,投入固态电池研发。 2024年前三季度,固态电池行业融资超过100亿元,投资人看重企业是否有核心材料和对材料体系的深刻理解。固态电池企业的估值模型一般采用“a+b”模式,即公司已有的主业和固态电池业务拓展。 固态电池的崛起有望改变新能源产业生态,带来材料、设备、应用等全方位的变化。未来,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市场空间不可限量。固态电池将提升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有望拉动电动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未来前景广阔,有望引领新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