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业成全球投资热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0
  • 未来动力电池渗透率的提升将更多依靠先进技术,持续促进成本的不断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资本市场对动力电池业的支持越来越重要。

    全球汽车业的高速电动化正促使动力电池产业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ercom Capital Group最新发布的报告,动力电池领域已经成为全球新的投资热选。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总共吸引了金额超6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涨幅超过135%。业界普遍预期,资本的支持将进一步加速动力电池企业扩产的步伐。

    深受市场青睐

    2020年,动力电池变身资本界的“香饽饽”,颇受资本市场青睐。报告显示,去年全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累计达到66亿美元,共涉及交易项目54个,总金额较2019年同期大涨136%。

    具体来看,锂电池项目是当年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最高的领域,共获得投资约6.5亿美元。此外,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也吸引了不少投资方的注意。

    报告指出,资本市场对动力电池的未来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2020年,全球共有105家风险投资公司参与了动力电池项目的融资,较2019年的78家增加约35%。同时,投资者中不乏传统能源企业的身影,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事业单位。数据显示,去年,共有4个动力电池项目获得了油气企业的投资,占比超7%。

    油价网撰文称,随着全球能源变革和转型进程的加快,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进而推动动力电池需求激增,促使资本蜂拥而至,带动技术升级和发展,以及产业的成熟。

    企业扩产步伐加快

    得益于欧洲、亚洲等地区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要求和大幅度补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加速从政策推动向市场拉动转型。即使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浇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

    根据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1.1万辆,同比增长近50%。

    其中欧洲市场销量达到136.7万辆,同比增长148.5%,占比超四成。另外中国市场去年下半年表现也超出预期。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将达到1640万辆,全球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达919.4吉瓦时。

    在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扩产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第一选择。大量资金的涌入则增强了动力电池企业新建生产线的底气。

    以瑞典动力电池企业Northvolt为例,2020年,该公司获得了总金额高达16亿美元的债务融资和公开市场融资,超过了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债务融资和公开市场融资的总额11亿美元。

    此外,2020年,包括韩国LG、SK集团旗下负责动力电池生产的子公司SKI等在内的全球上市公司共宣布了30余个动力电池扩产项目,规划总投资金额超过300亿美元,对应动力电池产能超过500吉瓦时。

    并购交易大增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壮大,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成熟度也开始变化,带动行业并购交易数量增长。Mercom Capital Group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共宣布了24笔并购交易,较2019年的11笔上涨了118%。

    在研究机构看来,这是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行业“洗牌”不仅将提升头部企业的竞争力,淘汰落后企业,还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EVTank指出,站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确定性再次加强,但是能真正分享动力电池市场蛋糕的企业,尤其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能持续在动力电池市场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很可能屈指可数。

    另有观点认为,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换电等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速度可能趋缓。未来动力电池渗透率的提升将更多依靠先进技术,持续促进成本的不断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资本市场对动力电池业的支持将越来越重要。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引领资本市场投资热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559.0万辆,同比增长108.4%,累计渗透率达到了24.7%,全年销量有望达到65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强劲的需求之下,动力电池产业也高景气上行,我国动力电池2022年1-10月累计装机量193.6GWh,同比增长99.9%。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长续航和新能源汽车安全愈发受到关注。在长时续航方面,现阶段液态锂离子电池无法使用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在安全性方面,有机电解液、锂枝晶等问题引起电池燃烧问题无法根除,电动车自燃事故频发。因此,兼具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车规级电池技术,包括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愈发受到产业与资本青睐。 固态电池:半固态到全固态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现阶段液态锂离子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和能量密度受限等问题,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有机电解液,同时可适配高能量密度正负极材料,进而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续航问题,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中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 目前主流的固态电池有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类技术路线。 聚合物电解质易加工,机械性能好,但其电化学窗口窄、热稳定性差、与锂金属负极与高电压正极适配性弱、以及常温离子电导率低,需加热至60℃以上使用的缺陷使聚合物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受限。 氧化物电解质具有较好的电化学与热稳定性,离子电导率比聚合物高,达10-4s/cm。但也存在电解质层易破裂、界面电阻大、离子电导率比硫化物低等问题,使其大容量、高倍率电芯制备受限。目前主流的做法为加入少量电解液,以半固态形式产业化落地。同时,半固体电池生产工艺及设备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兼容,成为全固态路上的折中之选。国内初创企业以及部分电池企业主要布局氧化物路线。 硫化物电解质电化学窗口宽达5V以上,离子电导率高达10-3s/cm,可适配锂金属负极,有望形成全固态电池解决方案。但其存在热稳定性差,锂枝晶、空气敏感等问题,生产制备需要低露点环境,现阶段产业化难度较大。据业内人士介绍,主流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制备分为干法与湿法两大工艺,行业内暂未形成一致工艺路线;与现有锂离子电池相比,可省去注液、化成、二封等工序,但需要增加硫化物电解质成膜、界面一体化成型等特有工序,同时配套关键非标设备开发,整体开发周期较长。全球范围内,日韩企业对硫化物固态电池布局较早,国内的电池企业、车企以及初创企业也都有选择硫化物路线。 在产业化进程方面,业内观点普遍认为半固态电池或许能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全球范围内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度基本一致,预计大规模商业化需到2028-2030年。我国企业大多选择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全固态的渐进式发展路线,其中,半固态电池采用固液混合电解质,在提升电池安全性能与能量密度的基础上,还能有效规避硫化物的专利风险。近日,卫蓝新能源宣布车规级半固态动力电芯正式下线,预计首搭蔚来ET7车型,150度电的电池包能量密度达360Wh/kg,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搭载半固态电池的50台东风风神E70也于今年年初交付,在江西省新余市示范运营。此外,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离不开现有产业链中材料企业的大力配合。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材料企业均就固态电解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半固态电池隔膜的研发与固态电池企业积极对接,上下游协同,推进半固态/固态电池的量产开发。 在融资方面,资本竞相入局,抢滩固态电池领域。2022年以来,多家固态电池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投资,包括恩力动力、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高能时代、中科深蓝汇泽等。投资方有创投机构,政府投资机构,也不乏车企/电池企业等产业投资者。定位于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高能时代于今年3月宣布完成超5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中包括电池企业。作为动力电池的终极目标,半固态与固态电池企业持续获得资本赋能与资源倾斜,叠加车企、电池企业入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氢燃料电池:0到1阶段,产业链协同发展是关键 由于氢高质量能量密度,燃料电池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氢燃料短加注时间等特点,使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解决锂电池汽车续航焦虑、充电焦虑的另一条具有潜力的车载动力技术路线,特别是在长程重载领域更具优势,对于实现交通领域低碳化以及摆脱燃油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以来氢能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营和氢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1-10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0.27万辆和0.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0%和150%。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296座,其中2022年新建成62座,我国加氢站保有量已居全球首位。 在资本市场,氢能产业也迎来了投资热潮。根据投中数据,2022年上半年,氢能行业股权融资延续去年以来的火热,共发生融资事件21笔,融资金额约15.9亿元,融资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0%和137%,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四川、北京等地。从投资规模上来看,虽然出现了一些大额融资项目,但行业整体仍以早期轮次为主,融资规模普遍较小。从投资方向上来看,目前投融资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电堆及其相关零部件与材料等产业链中游环节。 目前,我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BOP部件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同时在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技术进步迅速,但在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方面仍与国外顶尖产品存在差距。同时,虽然燃料电池发动机价格相较于2019年已有70%以上的降幅,但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生产规模化与关键材料国产化,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有望继续大幅下降。此外,燃料电池上游环节包括氢储运、加氢站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致使供氢成本较高,而这些环节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依靠大型能源、化工类等央国企投资布局,以保证燃料电池应用场景中氢气稳定与低价供应。 结论:未来可期,产业化道路仍需攻坚克难 总体来说,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作为下一代满足长续航、高安全的车规级动力电池技术,已成为全球车企、电池企业的竞争高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 固态电池方面,其量产还需要解决关键材料降本、关键结构调整、关键工艺优化、关键设备开发等工程技术与产业化难题。此外,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的使用将加大锂资源需求,我国锂矿资源仅占全球约7%,国内锂资源内部供应能力弱,未来还需要积极配套动力电池回收,以规避锂资源地缘风险。 氢燃料电池方面,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导入期,从政策扶持力度、技术成熟度、以及脱碳需求三方面来看,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交通领域有望率先实现燃料电池应用的商业化,并逐渐拓展至储能与分布式发电领域。随着政策加持与资本赋能,燃料电池产业细分领域竞争加剧,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快速迭代与成本快速下降,但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尚未成熟,产业相关标准体系尚未健全,行业整体格局尚未确定,因此资本需切忌一哄而上,应更加注重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 《动力锂电池全球龙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6
    • 概要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事件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公司基本情况 中国龙头打造动力电池王国:1)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以主业为中心综合布局锂电材料、储能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一流解决方案;2)团队脱胎于ATL,技术背景雄厚,2018-2020年三次股权激励强化团队凝聚力;3)持续高水平研发投入,在材料体系和结构工艺上创新升级;4)公司形成总部+四大研发中心+五大生产基地的全球化综合布局,目前规划产能接近300GW,即将迎来产能投放高峰期;5)供应链管控能力强,打造从原材料到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链闭环;6)坚持大客户战略,基本完成行业“跑马圈地”。 观点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潜在空间巨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距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目标差距巨大。伴随国内财政补贴政策退坡趋缓,特斯拉、大众引领的爆款车型拉动需求,以及存量出租车、公交车替换和B端采购预期加强,国内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海外市场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边际向好、欧洲主流车企陆续公布电动化大战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及车型改善,预计未来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实现36%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市场也迎来高增长阶段。 机构盈利预测 业绩未来保持增持评级 市场一致观点 公司目前动态估值为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