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薄膜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5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与特定生物识别单元反应而产生的化学信号转换为电学信号的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快响应速度、低成本、小型便携等优点,在临床医学、环境检测和检验检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催化活性的金属氧化物识别单元是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金属氧化物识别单元电导率低,严重阻碍了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过程,传感性能不佳。因此,从设计高效电化学生物传感电极结构角度出发,构建高导电性的纳米薄膜结构转换单元来负载高催化活性识别单元,成为本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部薄膜材料与界面课题组姜辛研究员、黄楠副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翟朝峰,利用CVD、PVD和电化学氧化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金刚石/碳纳米墙负载CuO的三维网状电化学传感电极并用于葡萄糖分子的检测工作。该电化学传感电极表现出宽的线性检测范围(0.5×106 -4×103 M)、高灵敏度(1650 A cm-2 mM-1)、低检测极限以及良好的选择性、优异的重现性和长期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电极在实际分析人体血清时呈现出良好的回收率(94.21-104.18%),具有很高的生物分子识别能力。分析表明,优异的电化学传感性能主要源于具有优异物理化学性质的金刚石/碳纳米墙薄膜电极。一方面,碳纳米墙由数十层近乎垂直于衬底生长的石墨烯片层构成,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大的比表面积,还具有丰富的高电化学活性的石墨棱边、易于传质的开孔结构、不易团聚、结构稳定等特点。另一方面,高杨氏模量的金刚石以纳米片的形式贯穿整个薄膜电极,进一步提高电极在应用过程中的机械结构稳定性。这种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能够加快葡萄糖分子质量传输,及时将催化反应产生的电子传输回电化学回路,从而表现出卓越的电分析性能和长期稳定性。此外,该三维网状电化学传感电极同样适用于负载其它生物识别单元,在高性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展现出较大的潜力。该碳纳米结构还将在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电催化等领域具有研究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受邀发表于Small(in press,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1527)。  以上基础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和沈阳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资助。

相关报告
  • 《铁基薄膜催化剂清洁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被普遍认为是引起全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VOCs组分各异,主要形成于化工、电力和医药植物、机动车辆和飞机尾气、加油站、石油精炼、印刷、食品加工、汽车以及纺织制造业等工业制作及运输过程。近年来,随着人口、工业化、交通和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雾霾污染异常严重且持续存在。例如,到2020年,中国的VOCs排放量预计将比2005年增长49%。因此,目前除了对VOCs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外,迫切需要开发和应用高效脱除VOCs的方法和技术。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新技术实验室燃烧化学团队采用脉冲雾化热蒸发化学气相沉积(PSE-CVD,见图1)法制备了一系列高活性低成本的铁基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废气模型组分(C2H2+CO)的催化脱除上。结果表明PSE-CVD能制备出物相可控的铁氧化物,且物相与形貌紧密相关。利用课题组发展的发射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测得Fe-O的伸缩振动特征峰位于455和530波数,铁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特性顺序为Fe2O3→Fe3O4→FeO。从催化测试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铁基薄膜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量化计算结果指出CO等分子在铁氧化物表面反应过程中,与吸附氧反应的能垒最低,表面LH和ER机理比氧化还原反应机理(MvK)更加合理(见图2)。   上述研究是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组织青年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下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roc. Combust. Inst. [37 (2019) 5445-5453] 和J. Taiwan Inst. Chem. Eng. [93 (2018) 427-435]上。
  • 《我国学者在塑性热电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61135103、51873236)等资助下,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郑治坤教授,针对材料刚度与韧性难以兼得和高结晶度材料易碎等问题,通过全新晶界-编织晶界构建,获得了高韧性、高弹性、高机械强度的全结晶聚合物膜,为全结晶聚合物膜在分离、光电、柔性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成果以“弹性共价有机骨架单晶膜(Elastic films of single-crystal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为题,于2024年6月27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05-x。 高结晶度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缺陷结构,缺陷特别是晶界缺陷严重破坏高结晶度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而天然和合成晶态材料通常为多晶,故晶态材料机械强度通常不高、易碎。与此同时,与各种材料一样,晶态材料的刚性与韧性难以兼得,同步增强刚性和韧性并改善脆性是晶态材料领域一直面临的科学和工程难题。 鉴于制品可通过编织增强机械强度,且编织结构广泛存在于非晶聚合物中,该研究团队通过引入牺牲性非晶聚合物组分的方式,以非晶聚合物组分为“梭”,利用其自发缠绕、穿插的特性,编织全结晶聚合物膜,形成编织晶界。通过聚合网络提供刚性,通过晶界处编织结构的滑动耗散能量增强韧性。所得全结晶聚合物膜机械强度和断裂强度高,其抗压性能接近致密材料铝合金,而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优于铝合金。受力冲击断裂时,力学损伤限制在受力集中点,裂纹不扩展,裂纹附近膜的机械性能与断裂前无差别;对于一般全结晶材料,裂纹一旦形成便会迅速扩展,从而对机械性能造成严重影响。更重要的是,所得全结晶材料耐搓揉,这是目前其它全结晶材料难以实现的机械性能。 该工作为全结晶材料在柔性器件和分离膜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柔性晶体材料可用于生产柔性芯片、柔性显示器、柔性电池、柔性传感器等。膜分离技术则已普遍用于化工、环保、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与常规膜分离相比,全结晶聚合物膜由于规整度高有望以更高效率分离出更高纯度的物质,特别是在传统分离膜难以应用的高附加值领域,如化工中间体精准分离、高纯电子化学品及药物中间体纯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