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7
  •   近日,我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中心的王爱琴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在长期从事单原子催化剂和生物质转化研究基础上,首次将高金属载量的Ni-N-C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中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以通讯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并被选为热点文章(Hot paper)。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碳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醇、芳烃、烷烃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Ni基催化剂在生物质的加氢、加氢裂解和加氢脱氧等反应中已被证明具有高催化活性。然而,在生物质转化的反应介质中(强酸、高温、水热),大部分Ni基催化剂并不能够稳定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低价态Ni0/Niδ+催化活性物种在酸溶液中发生溶解、流失以及聚集长大等过程,从而导致催化剂的失活。该缺点也成为了限制Ni基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中巨大的障碍。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新型耐酸稳定的Ni基催化剂并用于生物质加氢领域。

      近来,M-N-C单原子 (M通常指Fe/Co/Ni等过渡金属) 在ORR、HER、CO2电还原等电化学反应以及有机合成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得益于过渡金属M与杂原子N之间的强配位作用,M-N-C单原子催化剂有望抵抗住酸流失和热聚集。此前,该研究团队已经合成出单原子分散的Co-N-C催化剂和Fe-N-C催化剂(J. Am. Chem. Soc., Chem. Sci.),经过酸刻蚀处理后的Co/Fe单原子在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优异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近日,该团队又发展了金属载量高达7.5wt%的Ni-N-C单原子催化剂,并应用于纤维素转化制备多元醇 (乙二醇和羟基丙酮)反应。对比活性炭负载的镍纳米颗粒催化剂 (Ni/AC),Ni-N-C单原子催化剂在245°C、6MPa的H2氛围、强酸和高温水热的苛刻条件下,表现出很好的耐久性,催化剂可循环7次以上且未见明显的活性降低和单原子聚集长大。通过深入表征,成功解析出Ni-N-C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为(Ni-N4)┅N构型,并通过与清华大学的李隽教授合作,借助理论计算与对照实验,揭示了H2分子是通过在Ni2+(路易斯酸位)和近邻未配位的吡啶态N原子 (路易斯碱位) 组成的FLPs(受阻路易斯酸碱对)位点上以异裂方式解离活化的。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19
    • 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黄延强研究员、杨小峰副研究员团队在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催化应用策略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采用含氮有机聚合物材料为载体,制备出类均相铱活性中心的单原子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催化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全文的形式于Cell旗下的Chem杂志上发表。   “单原子催化”概念由张涛团队、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刘景月教授于2011年共同提出,迅速成为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并有望成为关联多相与均相催化的桥梁。然而,催化剂载体表面的不均匀性对单原子催化剂的形成、稳定性能、催化性能都有极大的限制。为此,黄延强团队提出借鉴均相催化模型,从分子水平构建载体负载单原子活性中心,从而不仅可获得稳定的单原子活性中心,而且可以实现单原子催化剂的“准均相”应用。     CO2催化加氢合成甲酸是一个原子经济性的反应,生成的甲酸不仅是重要化工原料,还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液态储氢材料。在前期探索CO2催化活化转化的研究认识基础上(Nat. Commun., ACS Catal., ChemSusChem),该团队利用酰胺化反应简捷、高效地制备出含有吡啶-酰胺基团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并将其作为载体负载单原子铱催化剂以实现活性中心的稳定性,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酸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解决了多相催化在该反应中一直面临的活性不高的难点。同时,科研人员通过球差电镜、XPS、XAS等表征实验,结合理论计算催化活性中心结构及光谱模拟,对Ir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精确解析,确认该单原子催化剂具有类均相活性中心,且具有与均相催化过程相同的催化反应机理。该研究为二氧化碳的高值化利用、设计新型单原子催化剂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资助。同时,这也是献礼大连化物所七十周年所庆文章之一。 
  • 《铁基薄膜催化剂清洁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被普遍认为是引起全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VOCs组分各异,主要形成于化工、电力和医药植物、机动车辆和飞机尾气、加油站、石油精炼、印刷、食品加工、汽车以及纺织制造业等工业制作及运输过程。近年来,随着人口、工业化、交通和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雾霾污染异常严重且持续存在。例如,到2020年,中国的VOCs排放量预计将比2005年增长49%。因此,目前除了对VOCs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外,迫切需要开发和应用高效脱除VOCs的方法和技术。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新技术实验室燃烧化学团队采用脉冲雾化热蒸发化学气相沉积(PSE-CVD,见图1)法制备了一系列高活性低成本的铁基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废气模型组分(C2H2+CO)的催化脱除上。结果表明PSE-CVD能制备出物相可控的铁氧化物,且物相与形貌紧密相关。利用课题组发展的发射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测得Fe-O的伸缩振动特征峰位于455和530波数,铁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特性顺序为Fe2O3→Fe3O4→FeO。从催化测试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铁基薄膜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量化计算结果指出CO等分子在铁氧化物表面反应过程中,与吸附氧反应的能垒最低,表面LH和ER机理比氧化还原反应机理(MvK)更加合理(见图2)。   上述研究是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组织青年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下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roc. Combust. Inst. [37 (2019) 5445-5453] 和J. Taiwan Inst. Chem. Eng. [93 (2018) 427-43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