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退捕渔船回收率达100% 12月底前渔民全面安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1-01-18
  •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哺育了华夏文明。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长江生态保护的又一个历史性壮举即将开启 ——2021 年 1 月 1 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全面实行禁捕退捕。 这项政策意义何在?世世代代的渔民生计怎么保障?湖北将如何作为? 10 月 12 日,面对社会关注的话题,湖北省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禁渔十年刻不容缓 长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是人类天然的基因宝库。目前已经查到,长江分布有 4300 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 424 种,其中长江特有的鱼类就有 170 多种。 虽然与人类共享一个地球,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 生态破坏不仅危及长江水生生物种群繁衍,渔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的种苗发生量已由最高年份的 300 亿尾下降至最低 2 亿尾,许多流域甚至出现 “ 无鱼区 ” 。长江渔业捕捞产量由上世纪 50 年代的每年 40 多万吨,下降到现在的每年不足 10 万吨,基本失去了经济价值。 保护长江生物种群资源,维持长江整体生态平衡,已经刻不容缓。 此前,长江也开展过季节性、局域性的禁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这一次,中央下决心从源头上进行十年全面禁捕,这是从顶层设计上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之举。 ” 省禁捕办副主任王海涛说。 十年 ” 禁捕时间是否太长?专家表示,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 3 年至 4 年, 10 年禁渔,将有 2 至 3 个世代繁衍,鱼类的种群数量能得以较好恢复。 “ “ 湖北在全国率先立法 长江是湖北人的母亲河,母亲病了,为她疗伤,儿女责无旁贷。湖北是长江禁渔的主战场。长江流经 10 多个省份,其中湖北最长,汉江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禁渔范围包括 1061 公里的长江干流、 858 公里的汉江干流和 83 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水域面积近千万亩,在整个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江禁捕,湖北不容有失。 ” 王海涛说。 目标已定,贵在落实。湖北提高政治站位,在全国率先立法驱动,切断退路。 7 月 24 日,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 根据《决定》,长江干流湖北段上起巴东县官渡口镇,下至黄梅县小池口镇,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至 2030 年 12 月 31 日 24 时,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禁捕退捕是一项系统工程,须按责任书、路线图、时间表统筹,压茬推进。今年以来,湖北省成立长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 4 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跟进指导、检查督导。 按照 “10 月底前水域全面禁捕, 12 月底前渔民全面安置 ” 的时间表,禁捕退捕工作被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和河湖长制等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会商、一年一考核。 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财政、人社、公安、市场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和行业分级负责制,各司其职、团结协作。 禁捕退捕任务重、工作紧、压力大,一方面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湖北省高悬督查之剑,开展多次专项巡查,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带队赴沿江市县,就渔民安置保障、转产就业、船网回收、 “ 三无 ” 船舶清理、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及地方资金配套等,开展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约谈、通报、挂牌督办的形式,督促地方限期整改。 “ 让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 禁捕之难,难在渔民上岸之后如何谋生?妥善安置渔民转产就业,事关长江禁捕退捕的成败。 为全面摸清渔民渔船底数,全省发动各级干部 3.5 万人次,深入社区、村组、渔港、码头全面排查,做到每户必核、每证必查、每船必验。今年 8 月 1 日,通过登记造册、公开公示、省市县乡村五级审核,精准锁定退捕渔船 16818 艘、退捕渔民 32226 人。截至目前,全省退捕渔船回收率达 100% ,提前完成国家核定的船网回收任务。 真金白银解决退捕渔民生计。 近 3 年来,湖北省财政累计筹资 17.6 亿元,支持 94 个县市区开展长江禁捕。 其中,一次性补助 13 亿元,用于县市区统筹收回渔民捕捞权和专用生产设备拆解报废,资金直接发放到退捕渔民手中,做到应补尽补。 为了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全省各地统筹使用油价补贴、社会保险、就业帮扶、水资源保护、上岸安居等专项资金,用于退捕渔民临时生活补助、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并且,湖北省通过发展产业安置一批、务工就业安置一批、支持创业安置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 “ 四个一批 ” 的方式帮助渔民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及就业意愿的 20873 人,已完成转产就业 20457 人,占比 98.01% 。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已有 30238 人参保,参保率达 94.69% 。 并且,政府对退捕渔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其中专业渔民参照所在市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标准确定,兼业渔民每人每年缴费补贴标准不低于 2000 元。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水产养殖大省,长江禁捕对湖北省水产业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湖北省水产与科研部门未雨绸缪,正在大力推进全省精养鱼池养殖。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科所加紧进行水产科研工作,已经成功繁育驯化出中华沙塘鳢、铜鱼等 6 个优质长江鱼品种,让人工繁育的江鲜走上百姓餐桌。

相关报告
  • 《湖北省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5
    • 近日,湖北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全面取缔各类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集中整改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优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开展水功能区达标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到2020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三步走”,建立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 为改善河湖水质,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方案》明确了对规模以上(日排300吨或年排10万吨以上)入河排污口进行专项整治的时间表—— 2018年6月底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区域内的入河排污口,全面完成清理取缔,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2018年11月底前,完成不符合设置要求的入河排污口的整改及其所属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不断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 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的长效机制,满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目标要求。 全面取缔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 “目前,我省部分入河排污口存在未批先建、手续不全等问题。”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陈学福介绍,经过核查,我省共有入河排污口1235个,在675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中,除253个穿堤排水闸外,大部分都没有办理登记或同意手续,还有323个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对此,《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措施。 全面取缔各类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各市州要明确各排污口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措施,在今年6月底前,拆除7个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入河排污口。 集中整改违规设置的入河排污口。2002年10月1日前建成的入河排污口,按分级管理权限进行登记。2002年10月1日后建成的入河排污口,未经主管部门设置同意但办了环评手续的,可按分级管理权限,经主管部门评估后补办手续;经主管部门设置同意但未办理环评手续的,按环评管理要求执行;既未经主管部门设置同意也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则按规定全部拆除,并对所属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目前,部分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口还存在乱排散排的现象,需将散排污水集中处理,处理达标后再指定位置排放。”陈学福说,针对这一问题,《方案》明确要求各地也要参照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整改要求执行,同时优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各地要按《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明确的湖北省近期实施项目清单要求,对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划、区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入河排污口,限期进行治理;对基本符合要求的,要严格监管,规范提升。同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对通过涵闸、泵站等方式排放废污水的,尽快实现雨污分流,综合整治污染源。 确保入河排污“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 “入河排污口违规设置,也有监管上的问题。”陈学福介绍,部分入河排污口存在监管不力、监管权限不明的现象,同时入河排污口建设不规范、监管设备不完备等问题也影响监管效果。《方案》明确,要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和水功能区达标建设。 各地要依据《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编制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指南,对存量入河排污口开展规范化建设,确保一口一档。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在厂区外、入河湖前按要求设置明渠段或取样井,设立明显标志牌,安装在线计量和监控设施,确保入河排污“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 各市州要研究制定、完善入河排污口管理相关制度,逐级明晰监管权限;逐步建立入河排污口实时监控系统,实现监控监管信息共享。 各地要组织核定重要水体纳污能力,提出限排意见,对水质未达标的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等重要水功能区内的入河排污口,依据水体纳污能力,制定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纳入地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实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目标要求。具备条件的入河排污口,要采取中水回用或生态减污等措施,减少废污水直接入河。 《方案》还要求,各市州要落实责任主体,层层分解任务,并结合本地情况,细化落实措施,制定整改方案和时间表。要逐步建立健全跨行政区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排污企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加强督办,狠抓落实,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方案也在制定中。通过专项整治,优化长江沿线排污口布局,强化河湖岸线管理,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一江清水”永续利用。.
  • 《长江“禁渔令”施行后 退捕渔船渔民建档立卡进展如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9-02
    •   原标题:各地压实责任、狠抓落实,逐船逐户摸清底数,为退捕渔船渔民建档立卡 让禁捕退捕更精准有效(来信调查·跟踪报道)   之前,针对长江“禁渔令”施行后仍有禁而不止的现象,本报进行了连续的跟踪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退捕渔船渔民信息的建档立卡,是长江禁捕退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后续的渔船处置、渔民安置和长江十年“禁渔令”的贯彻落实。   建档立卡进展如何?记者再赴长江沿岸多地走访,深入了解退捕渔船渔民信息建档立卡情况。 摸清底数,不漏一船一户一人   何广胜是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渔政站站长,过去一个多月,他几乎每天都往渔民家里跑,“主要就是询问情况核查信息,建档立卡扎实了,信息完备了,后续工作才会更顺利。”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社部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建档立卡,确保补奖资金足额到户、配套措施保障到人,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渔船渔民信息建档立卡“回头看”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全面排查问题,确保信息全面、数据精准。农业农村部还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奔赴沿江各地深入了解情况、督查指导工作。   “按照‘回头看’通知要求,7月以来,我们一线工作人员再次深入实地,查缺补漏,掌握的数据信息更加规范、全面。”据何广胜介绍,登记的渔船信息不仅包括证书编号、渔船类型等,还包括捕捞区域、网具数量等细节信息;渔民信息不仅包括渔民姓名、家庭情况、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还包括技能水平、退捕去向、就业意愿、补助资金落实、安置保障措施等内容。如今,在安庆市大观区,共计为561条退捕渔船建立了档案,同时核定渔民416户、825人,登记渔民家庭人口1779人。   摸清底数,不漏一船一户一人,是沿江各地扎实开展退捕渔船渔民信息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   在湖南,各任务县严格执行每户必核、每证必查、每船必验,统计全省共需退出渔船19343艘,渔民27053人;   在江苏,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摸排工作队伍,实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深入社区、村组、渔港、码头等,全面摸清退捕渔民渔船底数。   据四川省水产局副局长罗本彬介绍,近日,农业农村部派出专项督查组到四川开展工作。督查组以2019年四川省摸底数据为基数,采取随机抽查退捕渔船渔民档案、与渔民访谈的方式开展督查,结果显示渔船渔民实际建档立卡率均达100%。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举行长江禁捕退捕工作视频调度推进会。据悉,各地建档立卡已顺利收官,8月1日起对退捕渔船渔民基数实行锁定管理。根据建档立卡情况,这次共有退捕渔船11.1万艘,涉及退捕渔民23万人,目前已完成退捕8.3万艘、13.8万人。 该纳入的全部纳入,不该纳入的坚决卡住   一方面要确保不漏一船一户,另一方面要防止虚报冒领,很多地方着力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审核把关,先由乡镇(街道)、村(社区)对以捕捞为生的渔民进行认定,然后公安、财政、人社、渔政等部门分别对已通过初审的专业渔民的户口性质、粮补数量、社保情况、责任田面积、有无船舶证书进行审核,并要求审核信息经办人签名负责。最后,汇总各方审核信息,确定是否符合渔民认定条件。   前不久,湖南岳阳市南湖新区飘尾社区开展渔民身份的第一轮入户摸底,居民刘林(化名)第一时间亮出自己的渔民证,申报渔民身份,社区给予登记。   完成初步登记后,社区干部便挨家挨户求证复核。有人提出,2015年办理内陆渔业船舶证后,刘林从未下湖捕过鱼,近3年来一直都在外地打工,根据当地公布的标准,刘林并不符合渔民认定条件。   为了搞清楚刘林是不是渔民,渔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社区干部先后三次上门了解情况。“我们告诉他,申报渔民身份是他的权利,但在认定时,还需要社区评议。” 湖南岳阳市南湖新区飘尾社区党支部书记廖清国说。最终,刘林不再要求确认渔民身份。   同样在这个社区,既有办了证的非渔民,也有未持证的真渔民。彭爱国在2018年以前,一直在湖上靠打鱼为生,全家收入就指着一条船、几张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没办上捕鱼证。在社区第二次摸底无证的事实渔民时,彭爱国被纳入名册参评。在民主评议会上,彭爱国向飘尾社区50多名居民代表陈述情况。“代表们围绕我的陈述展开了讨论,最终经投票表决,我顺利被确认为飘尾社区2户无证捕捞渔民之一。”彭爱国说。   “该纳入的全部纳入,不该纳入的坚决卡住。”廖清国说,“走访查得实在,群众充分发声,结果自然令人信服。”   精准识别渔民是建档立卡的关键。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建档立卡对象主要包括持证渔船渔民、事实渔船渔民、提前退捕渔船3类,必须按照户申报、村公示、乡镇审核、县批准等程序,从严审核,精准对接。   为了避免虚报冒领,7月中下旬,四川农业农村厅还向省内各地派出工作专班,对数据录入、文书档案、渔船渔民识别等进行核查,并对档案信息中渔民信息、渔船网具、公开公示、资金补偿等进行核实。 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有保障   “禁捕退捕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个别地方在建档立卡过程中,可能发生政策解释不到位、补偿标准不清晰的情况。一些群众在船网工具赔付问题上,往往相互比较。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引起矛盾冲突。”江苏省宜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江苏宜兴农业农村局与相关乡镇(街道)沟通协商,对辖区所有的船网工具,都邀请同一家评估公司进行评估,保证“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坚持禁捕政策上墙、赔付保障标准上墙、各家实际补偿数据上墙,设立答疑电话,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渔民公认。   随着建档立卡工作的完成,长江禁捕退捕工作转入全面推进、精准实施、狠抓落实的新阶段。   湖南坚持市场就业与政策帮扶就业相结合,采取“送服务、送培训、送政策、送岗位”等措施,分类精准施策,引导退捕渔民转产安置;退捕专业渔民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财政资金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入保,应保尽保。截至7月31日,湖南省已落实退捕渔民社保13781人。   罗本彬介绍,今年9月底前,四川将完成全省境内天然水域的“清船”“清网”任务,停止生产性捕捞,同时全面落实退捕渔民生活补贴等补助资金。此外,针对渔民年龄层次、就业技能等不同特点,进行技能培训、产业扶贫,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有保障。   打鱼40多年,安徽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的李国保早已习惯水上生活。开始退捕时,他非常担忧一家老小的生活。后来,他拿到补偿款,有关部门还帮他家联系工作。李国保目前在工厂上班,一个月挣4000元,妻子在酒店做服务员,工资是每月2800元。   站在同马大堤皖河段堤坝上,从上岸到上班,李国保十分感慨:“长江鱼多了、水也清了,我们的日子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