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5
  • 近日,湖北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全面取缔各类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集中整改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优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开展水功能区达标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到2020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三步走”,建立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

    为改善河湖水质,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方案》明确了对规模以上(日排300吨或年排10万吨以上)入河排污口进行专项整治的时间表——

    2018年6月底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区域内的入河排污口,全面完成清理取缔,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2018年11月底前,完成不符合设置要求的入河排污口的整改及其所属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不断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

    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的长效机制,满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目标要求。

    全面取缔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

    “目前,我省部分入河排污口存在未批先建、手续不全等问题。”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陈学福介绍,经过核查,我省共有入河排污口1235个,在675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中,除253个穿堤排水闸外,大部分都没有办理登记或同意手续,还有323个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对此,《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措施。

    全面取缔各类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各市州要明确各排污口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措施,在今年6月底前,拆除7个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入河排污口。

    集中整改违规设置的入河排污口。2002年10月1日前建成的入河排污口,按分级管理权限进行登记。2002年10月1日后建成的入河排污口,未经主管部门设置同意但办了环评手续的,可按分级管理权限,经主管部门评估后补办手续;经主管部门设置同意但未办理环评手续的,按环评管理要求执行;既未经主管部门设置同意也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则按规定全部拆除,并对所属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目前,部分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口还存在乱排散排的现象,需将散排污水集中处理,处理达标后再指定位置排放。”陈学福说,针对这一问题,《方案》明确要求各地也要参照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整改要求执行,同时优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各地要按《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明确的湖北省近期实施项目清单要求,对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划、区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入河排污口,限期进行治理;对基本符合要求的,要严格监管,规范提升。同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对通过涵闸、泵站等方式排放废污水的,尽快实现雨污分流,综合整治污染源。

    确保入河排污“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

    “入河排污口违规设置,也有监管上的问题。”陈学福介绍,部分入河排污口存在监管不力、监管权限不明的现象,同时入河排污口建设不规范、监管设备不完备等问题也影响监管效果。《方案》明确,要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和水功能区达标建设。

    各地要依据《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编制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指南,对存量入河排污口开展规范化建设,确保一口一档。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在厂区外、入河湖前按要求设置明渠段或取样井,设立明显标志牌,安装在线计量和监控设施,确保入河排污“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

    各市州要研究制定、完善入河排污口管理相关制度,逐级明晰监管权限;逐步建立入河排污口实时监控系统,实现监控监管信息共享。

    各地要组织核定重要水体纳污能力,提出限排意见,对水质未达标的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等重要水功能区内的入河排污口,依据水体纳污能力,制定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纳入地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实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目标要求。具备条件的入河排污口,要采取中水回用或生态减污等措施,减少废污水直接入河。

    《方案》还要求,各市州要落实责任主体,层层分解任务,并结合本地情况,细化落实措施,制定整改方案和时间表。要逐步建立健全跨行政区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排污企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加强督办,狠抓落实,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方案也在制定中。通过专项整治,优化长江沿线排污口布局,强化河湖岸线管理,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一江清水”永续利用。.

相关报告
  • 《湖北省退捕渔船回收率达100% 12月底前渔民全面安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1-18
    •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哺育了华夏文明。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长江生态保护的又一个历史性壮举即将开启 ——2021 年 1 月 1 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全面实行禁捕退捕。 这项政策意义何在?世世代代的渔民生计怎么保障?湖北将如何作为? 10 月 12 日,面对社会关注的话题,湖北省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禁渔十年刻不容缓 长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是人类天然的基因宝库。目前已经查到,长江分布有 4300 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 424 种,其中长江特有的鱼类就有 170 多种。 虽然与人类共享一个地球,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 生态破坏不仅危及长江水生生物种群繁衍,渔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的种苗发生量已由最高年份的 300 亿尾下降至最低 2 亿尾,许多流域甚至出现 “ 无鱼区 ” 。长江渔业捕捞产量由上世纪 50 年代的每年 40 多万吨,下降到现在的每年不足 10 万吨,基本失去了经济价值。 保护长江生物种群资源,维持长江整体生态平衡,已经刻不容缓。 此前,长江也开展过季节性、局域性的禁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这一次,中央下决心从源头上进行十年全面禁捕,这是从顶层设计上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之举。 ” 省禁捕办副主任王海涛说。 十年 ” 禁捕时间是否太长?专家表示,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 3 年至 4 年, 10 年禁渔,将有 2 至 3 个世代繁衍,鱼类的种群数量能得以较好恢复。 “ “ 湖北在全国率先立法 长江是湖北人的母亲河,母亲病了,为她疗伤,儿女责无旁贷。湖北是长江禁渔的主战场。长江流经 10 多个省份,其中湖北最长,汉江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禁渔范围包括 1061 公里的长江干流、 858 公里的汉江干流和 83 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水域面积近千万亩,在整个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江禁捕,湖北不容有失。 ” 王海涛说。 目标已定,贵在落实。湖北提高政治站位,在全国率先立法驱动,切断退路。 7 月 24 日,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 根据《决定》,长江干流湖北段上起巴东县官渡口镇,下至黄梅县小池口镇,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至 2030 年 12 月 31 日 24 时,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禁捕退捕是一项系统工程,须按责任书、路线图、时间表统筹,压茬推进。今年以来,湖北省成立长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 4 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跟进指导、检查督导。 按照 “10 月底前水域全面禁捕, 12 月底前渔民全面安置 ” 的时间表,禁捕退捕工作被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和河湖长制等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会商、一年一考核。 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财政、人社、公安、市场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和行业分级负责制,各司其职、团结协作。 禁捕退捕任务重、工作紧、压力大,一方面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湖北省高悬督查之剑,开展多次专项巡查,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带队赴沿江市县,就渔民安置保障、转产就业、船网回收、 “ 三无 ” 船舶清理、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及地方资金配套等,开展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约谈、通报、挂牌督办的形式,督促地方限期整改。 “ 让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 禁捕之难,难在渔民上岸之后如何谋生?妥善安置渔民转产就业,事关长江禁捕退捕的成败。 为全面摸清渔民渔船底数,全省发动各级干部 3.5 万人次,深入社区、村组、渔港、码头全面排查,做到每户必核、每证必查、每船必验。今年 8 月 1 日,通过登记造册、公开公示、省市县乡村五级审核,精准锁定退捕渔船 16818 艘、退捕渔民 32226 人。截至目前,全省退捕渔船回收率达 100% ,提前完成国家核定的船网回收任务。 真金白银解决退捕渔民生计。 近 3 年来,湖北省财政累计筹资 17.6 亿元,支持 94 个县市区开展长江禁捕。 其中,一次性补助 13 亿元,用于县市区统筹收回渔民捕捞权和专用生产设备拆解报废,资金直接发放到退捕渔民手中,做到应补尽补。 为了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全省各地统筹使用油价补贴、社会保险、就业帮扶、水资源保护、上岸安居等专项资金,用于退捕渔民临时生活补助、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并且,湖北省通过发展产业安置一批、务工就业安置一批、支持创业安置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 “ 四个一批 ” 的方式帮助渔民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及就业意愿的 20873 人,已完成转产就业 20457 人,占比 98.01% 。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已有 30238 人参保,参保率达 94.69% 。 并且,政府对退捕渔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其中专业渔民参照所在市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标准确定,兼业渔民每人每年缴费补贴标准不低于 2000 元。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水产养殖大省,长江禁捕对湖北省水产业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湖北省水产与科研部门未雨绸缪,正在大力推进全省精养鱼池养殖。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科所加紧进行水产科研工作,已经成功繁育驯化出中华沙塘鳢、铜鱼等 6 个优质长江鱼品种,让人工繁育的江鲜走上百姓餐桌。
  • 《江西加大入河排污口管理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08
    •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流域上的两大通江湖泊之一,也是江西的“母亲湖”。对江西来说,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全面对标中央精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的必然要求。江西省一直不遗余力地保鄱阳湖“一湖清水”。近年来江西省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全面摸清和掌握入河排污口现状,严格审批,并充分发挥河长制工作平台作用,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健全制度 严格审批 江西省制订《江西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入河排污口管理权限、设置审批、登记备案、限制排污、监督监测、标示牌设置、检查执法等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修订实施的《江西省水资源条例》,将入河排污口管理作为重点,把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通过地方立法固化。在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过程中,出台入河排污口监测、标示牌设立、日常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初步搭建起全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近年来,江西组织开展多轮次入河排污口统计,并编印成册。今年5月份,配合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复核工作,基本摸清全省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最新情况,通过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后,入河排污口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同时,积极配合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入河排污口信息年报统计试点工作,2015年和2016年分两批将重点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录入入河排污口年报信息系统,基本掌握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历年动态变化情况。 按照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江西省及时部署推进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工作。根据《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要求,不再审批禁止排污区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从严审批严格限制排污区和一般限制排污区内入河排污口。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部门联动机制,今年4月江西省水利厅与省环保厅签订《关于加强全省水环境保护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部门联动机制。 发挥作用 大力整治 针对入河排污口管理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江西省充分发挥河长制平台作用,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江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并将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纳入“清河行动”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江西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联合印发《江西省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关于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的通知》等文件,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拆除、封堵120多个入河排污口,处罚60余个违法设置入河排污口单位。今年年初,省水利厅又针对省河长办反馈的入河排污口管理中的100个问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整改落实,实行销号管理,100个问题90%已基本整改到位,部分需迁建的排污口仍在抓紧整治。 为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今年江西省再次将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纳入“清河行动”十四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情况考核,将其纳入对市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和河长制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以考核促整改。今年江西大力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江西省水利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的通知》,再次部署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环保部牵头组织开展市、县饮用水水源地监督检查,将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列为重点检查内容,目前已进入到各省交叉复查阶段。 规范建设 优化布局 为强化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管理,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今年江西省水利厅先后开展多项工作。设立入河排污口标示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省水利厅印发通知,要求9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标示牌设立。加大入河排污口监测力度,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通过人工巡测覆盖率达到100%。在环保部门监测的基础上,水利部门全面启动入河排污口监测。规范入河台账建设,定期开展监督检查,适时更新台账信息。 江西将认真落实水利部印发的《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把其作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的重要依据。目前,已编制《江西省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实施方案》,在水利部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新余、宜春入河排污口设置三区划定,推进不符合布局要求的入河排污口关停。同时,研究部署省级“两口一源”规划,进一步细化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河段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目前,九江等市正在开展全域主要河流取水口、排污口布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