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受章鱼启发的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研究中心杜学敏研究团队与智能仿生中心吴新宇和徐天添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受章鱼启发的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集成多模态运动、可控变形、光学伪装、可视化感知环境等功能于一体,极大提升了软体机器人在复杂限域空间内运动与执行多重任务的能力。研究成果以 "Reconfiguration, Camouflage and Color-shifting for Bioinspired Adaptive Hydrogel-based Millirobots "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权威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影响因子: 15.621) 。 杜学敏研究员、崔欢庆助理研究员、徐天添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杜学敏研究员与吴新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为唯一通讯单位。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动植物能够动态地改变自身的形貌、外观、尺寸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躲避天敌。受自然界启发,研究者们开始模仿动植物的功能来构筑仿生软体机器人来执行特定的任务。然而,已有报道的微型软体机器人由于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材质选择限制,导致大多微型软体机器人欠缺自适应特性,极大限制其应用。   

    基于杜学敏研究团队前期在智能变形与变色材料的研究基础( Research , 2019, 2019, 6398296; Matter , 2019, 1, 626; Adv. Mater . 2017, 29, 1702231; Adv. Funct. Mater ., 2018, 28, 1801027; J. Mater. Chem. A , 2018, 6, 24748 ; Adv. Mater. Technol ., 2017, 2, 1700120 ),研究团队通过仿生章鱼,创新性地提出分段式结构设计:将磁响应钕铁硼颗粒仅设计在温敏性水凝胶的头部,作为驱动单元;将反蛋白石多孔结构设计在透明的温敏水凝胶的尾部,作为功能单元。通过实时调控磁场方向与频率,微型软体机器人展现出爬行、滚动、摆动、螺旋性推进等多模态运动,能够精准地穿梭通过 2 mm 高的隧道,及 450 μm 宽的狭窄通道;与此同时,在遇到孔洞尺寸比机器人自身尺寸还小时,微型软体机器人在光热作用下甚至可以缩小至原身体尺寸的 35% ,进而自由穿过小于自身尺寸的狭窄空间;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水凝胶的高透明性,从而使得微型软体机器人在复杂环境里具有优异的光学伪装功能,而且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反蛋白石多孔结构的尾部还能通过颜色变化实时感知周边环境温度变化。这种集成智能材料的微型软体机器人不仅为新一代软体微型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融合材料智能特性与机器人运动功能有望拓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应用。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研发出逆流而上的自矢量微型机器人》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12-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尚万峰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合作,在微型机器人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研究团队针对血管等流体环境下微型医疗机器人逆流游动难、控制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了无束缚微型机器人独特软膜胶囊结构及其挂壁旋进的控制策略,为微型磁性机器人在实际血管中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约80%的CVD死亡是由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引起的。为了实现微创CVD疾病治疗的最终目标,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用于血管的磁性无束缚机器人。但由于血液流动性,血管中无绳系、无束缚的微型机器人承受着巨大阻力,很难在自由状态下保持静止,更难于实现逆流而上的定点给药控制。   为降低无线机器人在血管中所受流体阻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流线型结构设计和更易于临床应用的贴壁运动策略。结合椭圆弧线和抛物线的设计使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结构所受流体阻力减少了约58.5%。贴壁的运动模式使得机器人可在流体阻力较低的管壁处前进,相较于管中央前进的经典方式,流体阻力进一步减少约30.7%。   旋转匀强磁场驱动模式受到截止频率限制,无法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实现机器人的高速逆流运动,因而限制了此类磁驱机器人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   对此,研究团队建立了贴壁旋转磁驱策略,通过匀速旋转梯度磁场在流线机器人表面产生的高效磁旋推“拖拽”力克服流体阻力,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均匀的动摩擦力,从而可控制无线机器人在管中匀速前进,解决了由于传统梯度磁场驱动机器人时静摩擦力不断变化的扰动而使机器人运动卡顿、不稳定等问题,达到约143毫米每秒的相对逆流速度。 机器人逆流控制系统及其体外实验验证科研团队供图   为探究新方法的临床潜力,研究人员在猪血管中进行了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测试。通过将一段130毫米的猪腹主动脉与蠕动泵连接,模拟了2700立方毫米每秒的血流环境。机器人成功在26秒内通过血管,充分验证了机器人在真实血管中的逆流运动能力,使血管内无线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 ment/10064641/authors#full-text-header .
  • 《新型软体微型昆虫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据techcrunch报道,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类似昆虫的微型机器人。   该机器人由软材料制成,重量不到1克,可以快速移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但丝毫不虚苍蝇拍的攻击。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微型机器人在设计方面是不得不做出妥协的,比如,需要快速移动时只能借助外部力量,或者寻求导航功能时只能通过远程控制,又或者追求高效能却无法保障快速且智能的移动。   这款机器人叫DEAnsect,被称为“介电弹性体致动器”,它试图创造出一种将运动、智能和效率融为一体的机器人,即便看起来这些机器人都是小个子选手。该机器人用三条小腿移动,当电流改变组成它的弹性体的形状时,每条腿都会向前移动一点从而帮助机器人移动。由于频率相当快,在人眼中,机器人以每秒0.3个身位的速度向前滑行。当然,这比不上真正的昆虫,但与其他自我驱动的微型机器人相比,它已然算是短小精悍的一类了。   这些部件的效率和坚固性是软性机器人的新纪录。DEAnsect足够强大,不仅能携带一块电池,还能携带一些机载电子设备,这些设备的重量相当于机器人自身190毫克重量的5倍,去帮助机器人进行一系列基本操作。   当然,像这样的机器人目前还不能做很多事情,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成就,在软机器人领域展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思路。   DEAnsect由EPFL软传感器实验室的Xiaobin Ji和Matthias Imboden及其团队的其他成员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