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软体微型昆虫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据techcrunch报道,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类似昆虫的微型机器人。

      该机器人由软材料制成,重量不到1克,可以快速移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但丝毫不虚苍蝇拍的攻击。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微型机器人在设计方面是不得不做出妥协的,比如,需要快速移动时只能借助外部力量,或者寻求导航功能时只能通过远程控制,又或者追求高效能却无法保障快速且智能的移动。

      这款机器人叫DEAnsect,被称为“介电弹性体致动器”,它试图创造出一种将运动、智能和效率融为一体的机器人,即便看起来这些机器人都是小个子选手。该机器人用三条小腿移动,当电流改变组成它的弹性体的形状时,每条腿都会向前移动一点从而帮助机器人移动。由于频率相当快,在人眼中,机器人以每秒0.3个身位的速度向前滑行。当然,这比不上真正的昆虫,但与其他自我驱动的微型机器人相比,它已然算是短小精悍的一类了。

      这些部件的效率和坚固性是软性机器人的新纪录。DEAnsect足够强大,不仅能携带一块电池,还能携带一些机载电子设备,这些设备的重量相当于机器人自身190毫克重量的5倍,去帮助机器人进行一系列基本操作。

      当然,像这样的机器人目前还不能做很多事情,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成就,在软机器人领域展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思路。

      DEAnsect由EPFL软传感器实验室的Xiaobin Ji和Matthias Imboden及其团队的其他成员创建。

相关报告
  • 《全新磁驱动高速软体机器人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27
    • 据英国《通讯·材料》杂志24日发表的一项机器人最新研究,欧洲科学家团队报告研发一种磁驱动的新型高速软体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超快速地完成行走、游泳、漂浮和捕捉活体苍蝇,将在生物组织工程与生物力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自然界的生物而言,高速行动对捕猎、逃跑和飞行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软体机器人也一样有用,因为它使机器人可以捕捉快速移动的物体,并对周围动态环境迅速做出反应。   但是,要在机器人身上复制这种高速行动非常具有挑战性。电动机可以在“硬体”机器人身上模仿这种行为,但使用的是一些基于塑料或橡胶等材料所制造的便宜而简单的机器人系统。   而此次,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丹尼斯·马卡罗夫、奥地利约翰·开普勒林茨大学马汀·卡尔滕博纳及他们的同事,展示了磁驱动高速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材料和制作工艺。他们在机器人体内嵌入微小的磁体,快速响应磁场,使机器人可以根据它们具体的形状移动。在演示中,机器人可高速完成行走、游泳、漂浮和捕捉活体苍蝇等运动。譬如,一个花形机器人在一只苍蝇触发陷阱后捕捉了它,随后张开磁驱动的八臂又释放了它;一个三角形机器人可以在空中快速自我卷曲并向前行走;一个六臂机器人可以抓取、运输和释放无磁性物体;模拟蝠鲼形态的机器人可以在水中带着物品游泳;而放置于透明玻璃管中的四臂机器人,可在3.7mT磁场作用下漂浮。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设计取得了迄今已报道的软体机器人最高的比能量密度,这对于低磁场下的高速驱动很关键。   这种机器人可快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在有限的环境中激发生物医学潜能,并可以作为模型系统来开发受自然启发的复杂动作,同时,这些机器人也可用于生物组织工程——作为更大的机器人系统的组成成分,或可用于研究高速行动生物体的生物力学响应。   总编辑圈点   由于软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其运动可能会变得不可预测,因此也难以控制。但是,科学家现在证明软体机器人不仅可以精确控制,而且能完成异常难度的运动。行走游泳只是小菜一碟,悬浮和运货也不在话下,甚至当速度足够快时,还可以活捉苍蝇。这一成果激发了生物组织工程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说,这种新型软体机器人会成为研究快速生物机械过程——如快速移动生物体的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一个模型范本。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受章鱼启发的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研究中心杜学敏研究团队与智能仿生中心吴新宇和徐天添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受章鱼启发的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集成多模态运动、可控变形、光学伪装、可视化感知环境等功能于一体,极大提升了软体机器人在复杂限域空间内运动与执行多重任务的能力。研究成果以 "Reconfiguration, Camouflage and Color-shifting for Bioinspired Adaptive Hydrogel-based Millirobots "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权威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影响因子: 15.621) 。 杜学敏研究员、崔欢庆助理研究员、徐天添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杜学敏研究员与吴新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为唯一通讯单位。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动植物能够动态地改变自身的形貌、外观、尺寸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躲避天敌。受自然界启发,研究者们开始模仿动植物的功能来构筑仿生软体机器人来执行特定的任务。然而,已有报道的微型软体机器人由于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材质选择限制,导致大多微型软体机器人欠缺自适应特性,极大限制其应用。    基于杜学敏研究团队前期在智能变形与变色材料的研究基础( Research , 2019, 2019, 6398296; Matter , 2019, 1, 626; Adv. Mater . 2017, 29, 1702231; Adv. Funct. Mater ., 2018, 28, 1801027; J. Mater. Chem. A , 2018, 6, 24748 ; Adv. Mater. Technol ., 2017, 2, 1700120 ),研究团队通过仿生章鱼,创新性地提出分段式结构设计:将磁响应钕铁硼颗粒仅设计在温敏性水凝胶的头部,作为驱动单元;将反蛋白石多孔结构设计在透明的温敏水凝胶的尾部,作为功能单元。通过实时调控磁场方向与频率,微型软体机器人展现出爬行、滚动、摆动、螺旋性推进等多模态运动,能够精准地穿梭通过 2 mm 高的隧道,及 450 μm 宽的狭窄通道;与此同时,在遇到孔洞尺寸比机器人自身尺寸还小时,微型软体机器人在光热作用下甚至可以缩小至原身体尺寸的 35% ,进而自由穿过小于自身尺寸的狭窄空间;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水凝胶的高透明性,从而使得微型软体机器人在复杂环境里具有优异的光学伪装功能,而且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反蛋白石多孔结构的尾部还能通过颜色变化实时感知周边环境温度变化。这种集成智能材料的微型软体机器人不仅为新一代软体微型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融合材料智能特性与机器人运动功能有望拓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应用。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