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研发出逆流而上的自矢量微型机器人》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3-12-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尚万峰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合作,在微型机器人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研究团队针对血管等流体环境下微型医疗机器人逆流游动难、控制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了无束缚微型机器人独特软膜胶囊结构及其挂壁旋进的控制策略,为微型磁性机器人在实际血管中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约80%的CVD死亡是由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引起的。为了实现微创CVD疾病治疗的最终目标,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用于血管的磁性无束缚机器人。但由于血液流动性,血管中无绳系、无束缚的微型机器人承受着巨大阻力,很难在自由状态下保持静止,更难于实现逆流而上的定点给药控制。

      为降低无线机器人在血管中所受流体阻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流线型结构设计和更易于临床应用的贴壁运动策略。结合椭圆弧线和抛物线的设计使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结构所受流体阻力减少了约58.5%。贴壁的运动模式使得机器人可在流体阻力较低的管壁处前进,相较于管中央前进的经典方式,流体阻力进一步减少约30.7%。

      旋转匀强磁场驱动模式受到截止频率限制,无法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实现机器人的高速逆流运动,因而限制了此类磁驱机器人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

      对此,研究团队建立了贴壁旋转磁驱策略,通过匀速旋转梯度磁场在流线机器人表面产生的高效磁旋推“拖拽”力克服流体阻力,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均匀的动摩擦力,从而可控制无线机器人在管中匀速前进,解决了由于传统梯度磁场驱动机器人时静摩擦力不断变化的扰动而使机器人运动卡顿、不稳定等问题,达到约143毫米每秒的相对逆流速度。
    机器人逆流控制系统及其体外实验验证科研团队供图

      为探究新方法的临床潜力,研究人员在猪血管中进行了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测试。通过将一段130毫米的猪腹主动脉与蠕动泵连接,模拟了2700立方毫米每秒的血流环境。机器人成功在26秒内通过血管,充分验证了机器人在真实血管中的逆流运动能力,使血管内无线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 ment/10064641/authors#full-text-header .
  • 原文来源: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312/11/86444.html
相关报告
  • 《德国研究人员开发微型机器人,可在血液中逆流而上输送药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20-06-19
    • 5月24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人员从白细胞获得灵感,设计出一种微型机器人,能够在血液中逆流移动。该机器人本质上是玻璃微粒,宽度不到8微米,一半是涂有一层镍和金的薄膜,另一半是携带药物的有效载荷。该器人不像其他微型机器人那样在血液中游动,而是像白细胞沿着血管壁以滚动的方式移动,其方向可以通过体外磁场来控制。该机器人能够识别诸如癌细胞之类的目标细胞,并在移动中释放药物分子。该项研究或将为微型机器人针对性和局部性治疗铺平道路。
  • 《美国研究团队研发出用电子“大脑”自主行走的智能微型机器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6
    • 据中国科技网9月24日消息,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拥有比蚂蚁头还小的电子“大脑”新型机器人,可在不受外部控制的情况下自主行走。该机器人大小约100到250微米,“大脑”是一个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时钟电路,包含1000个晶体管,外加二极管、电阻器和电容器阵列。集成CMOS电路产生的信号可相应产生一系列相移的方波频率,进而设定机器人的步态。机器人腿是铂基制动器,电路和支腿都由光伏供电。该机器人不需电线提供电流或激光光束可以每秒10微米以上的速度行走。该研究为可跟踪细菌、嗅出化学物质、摧毁污染物、进行显微手术并清除动脉中的斑块的新一代微型设备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