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计划开展火山侧翼不稳定性研究用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精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08
  • 火山侧翼活动导致的不稳定性往往会引发巨大的地质灾害,如何准确预测此类地质灾害是当前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为建立陆地和海洋观测系统,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对欧洲最大的活火山—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火山东侧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深处,每年移动几厘米)侧翼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测绘和监测试验。

    该计划将在未来三年里恢复大地测量监测站并重新布置监测网络。其中任务之一是使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调查并填补活火山侧翼移动方式研究空白。与此同时,这项研究还计划测量火山侧翼沉积物顶部孔隙压力和温度,为侧翼运动研究提供信重要息。

    这项研究将大大降低火山移动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为沿海居民生活提供预警服务和安全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auf-tauchstation-zum-fuss-des-aetna
相关报告
  • 《海底滑坡体的长期不稳定性及再活化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在海底滑坡体的长期不稳定性及再活化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会刊》)。 作为最具破坏力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海底滑坡能够破坏海底地形、搬运大量海底沉积物,形成致灾性的滑坡海啸。然而,受限于数据精度和样本数量,先前研究对海底滑坡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和再活化过程以及其致灾潜力仍然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利用挪威沿岸大陆边缘Storegga海底滑坡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多道地震数据,发现了多个在沉积后反复失稳并发生再活化的海底滑坡体。研究表明海底滑坡体的再活化过程受到内部固结程度与外部侵蚀作用的双重控制。其中,未固结滑坡体的再活化过程表现为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形,而非均质固结滑坡体的再活化过程则会破坏上覆地层,形成浅表层破裂,从而导致海底再次失稳。 这项工作不仅证实了先存海底滑坡体能够造成海底的长期不稳定性,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其再次活化过程的识别特征和控制机制,为全球海底不稳定性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引才计划项目(Y8SL011001)的资助,敬嵩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李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sabulletin/article-abstract/doi/10.1130/B36816.1/627834
  • 《南极东部冰盖的形成和长期不稳定性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1-05
    • 在过去的5000万年里,南极大陆的冰盖不断演化。然而,过去近地表地质和地理记录的缺乏,限制了对南极洲东部冰盖(EAIS)演化历史的深入了解,从而也限制了对南极冰盖对现如今环境影响的评估。南极洲东部冰盖代表着海洋的终端,位于海平面之下的极光盆地,表明冰川被运移到萨布里纳海岸(Sabrina Coast),这可能对气候的扰动十分敏感。 本文数据来自于南极冰川盆地大陆架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发现在早第三纪到中第三纪时期的萨布里纳海岸就存在着海洋性冰川,这意味着在大约3400万年前,南极大陆的冰原形成之前,南极冰川盆地中存在大量的冰川。随后,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时期,冰从萨布里纳海岸大陆架至少形成上涨和消退了11次之多。一半以上隧道峡谷的形成与这些冰川都密切相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表面逐渐融化的亚极地冰川系统与人类预想的地球持续升温的猜想不谋而合。中新世晚期的气温冷却导致了南极洲东部冰盖大范围的扩展。萨布里纳海岸冰架的地质记录表明,在处于比现在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除了海洋温度外,大气温度和熔融状态的融水影响了南极洲东部冰盖的质量平衡状态。因此,在持续人为变暖的情况下,会产生动态的“南极洲东部冰盖效应”,说明南极洲东部冰盖对未来全球海平面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