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滑坡体的长期不稳定性及再活化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在海底滑坡体的长期不稳定性及再活化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会刊》)。

    作为最具破坏力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海底滑坡能够破坏海底地形、搬运大量海底沉积物,形成致灾性的滑坡海啸。然而,受限于数据精度和样本数量,先前研究对海底滑坡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和再活化过程以及其致灾潜力仍然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利用挪威沿岸大陆边缘Storegga海底滑坡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多道地震数据,发现了多个在沉积后反复失稳并发生再活化的海底滑坡体。研究表明海底滑坡体的再活化过程受到内部固结程度与外部侵蚀作用的双重控制。其中,未固结滑坡体的再活化过程表现为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形,而非均质固结滑坡体的再活化过程则会破坏上覆地层,形成浅表层破裂,从而导致海底再次失稳。

    这项工作不仅证实了先存海底滑坡体能够造成海底的长期不稳定性,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其再次活化过程的识别特征和控制机制,为全球海底不稳定性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引才计划项目(Y8SL011001)的资助,敬嵩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李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sabulletin/article-abstract/doi/10.1130/B36816.1/627834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9/t20230901_6870347.html
相关报告
  • 《海底滑坡内部巨型块体的形成与搬运过程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地震解释和数据统计方法,在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沉积过程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质协会会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学报》)上。李伟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硕士生李艳(现为英国利兹大学博士生)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Cs)是陆架边缘沉积物失稳后在海底滑坡作用下向深海运移,并最终到达深海盆地形成的沉积体,是记录滑坡沉积物搬运和沉积过程所对应动力学特征的重要载体。巨型块体作为MTC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沉积地震学特征可以用于重建海底滑坡过程中重要的运动学和沉积学信息。然而,由于地震数据精度和统计样本数量的限制,巨型块体的形成机理一直以来都是海底地质灾害和深水沉积动力学研究的重点难题。 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反射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并定量化分析了新西兰西部Taranaki深水盆地内多期次MTCs中发育的大量巨型块体。这些巨型块体中最大长度达1900米,宽度约1200米,高度约400米。巨型块体在地震相上呈现出内部地震波振幅较强,并伴随着旋转、拉伸、挤压和错断等变形特征。基于巨型块体的内部变形和外部旋转样式,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分类方案,将巨型块体分为:未变形、旋转、变形和高度变形四种类型。 同时,通过分析巨型块体与其下伏滑移面的交切关系,对巨型块体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和分类,提出了巨型块体的两种动力学形成模式:1)滑移搬运型:块体在沿滑移面搬运过程中侵蚀下伏地层留下U型凹陷;2)原位堆积型:不发生滑移搬运的原位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 O型凹陷。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巨型块体的地震相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巨型块体的形成和搬运过程,对于理解其他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动力学机制和沉积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sabulletin/article-abstract/doi/10.1130/B36446.1/618542
  • 《由佩尔斯不稳定性驱动的电荷密度波在二维横向异质结构界面》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0-31
    • 长期以来,在低维系统中观察到的电荷密度波(CDW)的起源一直是当代凝聚态物理学中激烈争论的话题。具体地说,一个简单且建立良好的模型,即佩尔斯不稳定性常常(但并不总是)被用来清楚地解释真实系统中的CDW状态。在这里,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被用来显示CDW的形成在一个一维的界面嵌入一个由蓝和黑磷组成的横向异质结构,即使在室温下。CDW的形成完全由佩尔斯机制解释,包括双周期晶格畸变能量降低和带隙开口。晶格畸变也大大改变了异质结构的带状排列。与一个独立的P链的比较表明,结构扭曲仅限于异质结构中的一个维度,排除了在两个维度上竞争的非佩尔型扭曲。此外,以石墨烯-六边形氮化硼异质结构为例,对其它横向异质结构也进行了类似的贝叶斯变形,这可能会促进不同二维体系的相关研究。这些发现不仅进一步揭示了佩尔斯机制,也对基于二维横向异质结构的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发布于201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