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宣,1934年5月生,汉族。籍贯四川省彭州市。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7月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同时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历任该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以及鱼类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长、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97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文宣院士支持和肯定景泰县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强调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曹文宣院士现场观摩景泰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
出席战略研讨会
向养殖户赠送科学养殖书籍资料
耄耋之年的曹文宣院士来到景泰县,对景泰县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给予极大地帮助和支持。在以曹文宣院士为代表的水产养殖专家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景泰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必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景泰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门户、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l974年,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景电一期)建成后,黄河水被提高后灌溉景泰川,使这里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百里米粮川,养活了几十万的农业人口。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景电工程没有配套的排水系统,致使地下水位持续抬高,盐水排不出去,沉积在低洼处,导致土壤出现盐碱化,许多土地被迫弃耕。
盐碱危害区被景泰县列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的三大贫困片区之一,县委县政府提出在盐碱危害区抓好治理,坚决打赢攻坚战的思路。景泰县委书记李作璧说,"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们决定采取科学排碱、种植耐碱作物和水产养殖治碱相结合的方式。"在探索盐碱化治理的实践中,景泰县提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思路,探索出了以水产养殖治理土地盐碱化的新路径。
截至2017年8月,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6800亩,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盐碱地7000余亩,投放鲤鱼、鲫鱼、虹鳟等鱼苗198万尾、南美白对虾2000万尾、河蟹1.5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