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盐碱地综合利用科研工作纪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8
  •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河北沧州、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考察时,多次对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出重要指示。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会议指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环渤海盐碱地最具代表性区域,盐碱地面积近700万亩,综合利用潜力大。2018 年3 月,在前期多年工作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建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站),同时整合研究所重点科研团队、重要科技项目和科研运行经费等创新资源,构建大团队、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体系,扎实开展盐碱地改良治理和综合利用研究工作。5年来,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站科研人员扎根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甘于坚守,勇于攀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贡献海岸所智慧和力量。

    1.统筹布局 建成黄河三角洲区域水盐肥智能监测体系

    黄河三角洲受陆海河相互作用多重影响,加之近年来区域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在相对粗放的开放利用模式下,土壤盐渍化趋势愈发严重,盐碱地资源本底不清动态不明,阻碍了盐碱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2019年,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站建设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从选点到仪器采购布设,用短短半年的时间,按照国家野外台站标准,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定位监测体系。2021年,同黄三角农高区合作,建成占地1.3万平米的滨海盐碱地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界面过程控制试验平台,包括作物田间耐盐鉴定标准试验区、蒸渗仪测坑群水肥盐运移模拟平台、地下水水位水质自动观测平台和耐盐作物产能提升FAO标准试验区,为耐盐作物种质资源筛选鉴定和盐碱地地力产能提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2-2023年,以网格布点为基础,综合考虑轮作模式、土地利用历史等多种因素,开展了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质量进行调查评价,布设样点176个,建立土壤性质分布图集1套,初步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土壤性质与土壤质量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农田类型、距河流远近、距海远近等因素,布设20个典型监测点,采用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嵌入式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实现地下水、土壤、大气等常规环境参数的长期定位自动监测, 同时配套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可视化展示。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站和区域水盐肥智能监测体系的建成,填补了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缺少定位观测研究站和长期系统定位监测的空白,将为区域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2.聚焦水肥高效利用 建立盐碱地产能提升技术体系

    黄河三角洲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不足600mm,年蒸发量高于1800mm,淡水资源紧缺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治理和综合利用的最大约束。同时,区域土壤盐渍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低,紧实板结结构差,作物产能低下。针对淡水资源紧缺问题,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站充分利用地表微咸水、地下咸水、再生水等多种水源,研发多水源自动混合配施设备,通过分区灌溉试验和田间中试,建立玉米、毛叶苕子等主要作物咸淡水配施及交替灌溉技术体系;针对区域土壤盐渍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低且养分不平衡的问题,筛选耐盐丰产绿肥品种,以种植结构优化(耐盐绿肥饲草轮作)和生物改良(微生物菌肥)和为核心,建立二月兰-谷子、毛叶苕子-夏玉米和田菁-小黑麦等3项绿肥(饲草)-粮食作物周年轮作高效培肥技术,同时优化微生物菌肥、生物炭和土壤硝化抑制剂等联合应用技术,建立“绿肥+微生物菌肥”双肥驱动土壤培肥技术体系。该技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导原则,引导盐碱地农业从改良土壤向适应土壤转变,从粮食功能向粮经饲功能转变,从种植业为主向种养加产业循环转变,同时“菌肥+绿肥”替代部分化肥,节本增收,环境友好,适应当前化肥减量增效要求。在黄三角农高区实施3年来,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21%,土壤pH平均降低0.2,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8%以上,节约淡水资源25%以上,化肥减施30%,经济作物产量提高10%,已示范应用2000余亩,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2022.2.12和2022.4.8)连续两次报道。2022年9月23日,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以“良田-良种-良法”为主线,专题讲述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开篇以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站耐盐碱绿肥提升盐碱地产能作为良田环节的典型案例,在学习强国连续两天置顶推荐,播放量超800万次。

    3.重视生态循环 研发盐碱地改良绿色投入品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烟台海岸所科研人员在多年分离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等产多种酶活的菌株和益生菌培养工作的基础上,致力于海岸带真菌的代谢产物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海岸带特色真菌菌种库,评估了微藻活细胞液体、生物刺激剂及藻际微生物对植物促生与抗逆能力提升方面的效果,阐明了丛枝菌根和根瘤菌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的潜力与作用机制。以海带等大型褐藻为原料,首创了海藻活性成分的“两步法”提取工艺,设计建成了年产千吨级海藻肥小型生产/中试生产线,开发了系列“海聚能”品牌的海藻肥料产品。同时,研发了海藻高效发酵工艺,建立了工程菌种库目前年产能达30万吨,近四年来产值达到14.5亿元,并在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作物提质增产和化肥增效减施效果,示范面积达50万亩以上,并与五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项目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聚焦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研发了低温条件下可快速腐熟中药秸秆的功能菌剂,相比市面产品,更有效启动发酵升温过程,显著缩短发酵周期,相关中药渣发酵腐熟菌剂已制定了相关企业标准。研发的改良盐碱地生物有机肥已生产销售8.2万吨,在黄河三角洲、大安等地盐碱地推广2800公顷。

    4.延伸产业链 功能产品研发助推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

    栽培效益不高,经济附加值低是制约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烟台海岸带所以菊芋为耐盐植物代表,突破了生物高效酶解技术、特定聚合度寡糖梯度分离技术及糖单体的精细制备技术,实现了特定聚合度菊芋寡糖(DP2-6)的分离创制、单一聚合度寡糖的精制。基于菊芋寡糖在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完成了菊芋功能寡糖合生元、果醋、代茶饮、啤酒等多元产品的研制,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为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近5年来,烟台海岸带所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等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重大科研项目6项,研发盐碱地水盐调控技术、微咸水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盐碱地土壤快速脱盐和高效培肥技术体系8项,发展了菊芋多糖、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精制技术,并开发了功能性食品、医用食品等高值高质生物制品;优化甜高粱和田菁青贮发酵利用技术,开展了秸秆饲料化、肥料化高值利用技术的示范应用,构建了盐碱地重要经济作物规模化丰产增效模式,建立示范区2000亩,相关技术累计推广近20000亩,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后续,烟台海岸带将继续发挥甘于坚守勇于攀登的精神,研以求真,学以致用,为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401/t20240127_697275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缺水盐碱地再生水安全调控灌溉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地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再生水灌溉作为一种关键的替代方案被广泛应用。然而,再生水灌溉过程中的土壤中的微塑料(MPs)污染大大增加了再生水中污染物(如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暴露风险和毒性效应。这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再生水进行灌溉,同时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风险,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团队基于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田间原位土柱试验,评估了在干旱季节使用受PAEs污染的再生水灌溉燕麦(Avena sativa L.)的可行性。研究设置了不同土壤污染条件下(有无MPs污染)3种基于土壤基质势阈值(-10kPa,-30 kPa,-50kPa)的再生水灌溉方案,探讨了再生水中PAEs与土壤中MPs的复合污染物在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分布以及对燕麦生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势阈值(-50kPa)调控灌溉诱导了燕麦的干旱压力和氧化损伤,这一结果在乳熟期尤为显著。不同灌溉处理影响了PAEs在植物、土壤和渗滤液中的积累。在中土壤基质势(-30 kPa)条件下,与低土壤基质势(-50kPa)的干旱条件相比,燕麦的地上生物量增加了3.1%-14.0%,根生物量显著增加。高土壤基质势阈值(-10kPa)处理中,有无MPs添加的渗滤液与灌溉水的比例分别为1.18%和4.48%,加剧了深层土壤中污染物的积累,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中土壤基质势(-30 kPa)能够缓解燕麦干旱胁迫和氧化损伤,并降低污染物向地下水的迁移风险,实现在抗旱与安全利用间的平衡。土壤中的MPs污染增加了收获燕麦中PAEs的含量,减少了PAEs在深层土壤(20-50 cm)和渗滤液中的运输和积累。灌溉水中的PAEs与土壤MPs污染的耦合可能加剧植物损伤,但在中土壤基质势阈值(-30 kPa)下的调控灌溉可以平衡作物产量和潜在风险。 研究结果不仅为农业地区提供了在微塑料污染土壤中安全使用再生水灌溉的策略,也为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作物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为滨海缺水盐碱地再生水应急抗旱灌溉提供科学指导。此外,本研究还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灌溉策略与土壤污染状况,以实现最佳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效果。 相关成果以“Deficit irrig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relieves oat drought stress while controlling the risk of PAEs pollution in microplastics-polluted soil”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联培硕士研究生李涵博和助理研究员董世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光美正高级工程师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专项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479724016074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大气沉降对近海水体碳和营养盐循环影响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4
    • 大气沉降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碳和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显著影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环境灾害监测评估团队以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海域为代表性研究区域,在大气沉降对近海水体碳和营养盐循环影响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海区是北黄海重要的扇贝养殖区,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以及区域性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海域夏季水体缺氧和酸化现象频发,妨碍了扇贝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团队基于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及降水样品中碳和营养盐的分析,报道了养马岛附近海域大气颗粒物中水可溶性有机质、营养盐和颗粒有机质及降水中溶解有机质、营养盐和颗粒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规律,量化了大气干湿沉降输入的有机碳和营养盐对于该海域海水中碳收支的贡献,证实了大气干湿沉降过程是该海域海水中碳的重要来源,探讨了大气沉降过程与区域海水体碳循环和夏季水体低氧现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入认识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对近海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相关成果相继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论文6篇。 结果表明,干沉降输入的颗粒有机碳(POC)年通量约为水可溶性有机碳(WSOC)的4.1倍;对于湿沉降,POC的年通量约为溶解有机碳(DOC)的46.7%;因此,大气中的POC主要通过干沉降过程输入到海水中,其贡献为71.1%,而水可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情况则相反;如果将大气沉降对海水中有机碳的间接输入也考虑在内,即干湿沉降的养分输入所支持的新生产力贡献的有机碳,大气沉积对研究海域的总有机碳输入达12.0 gC/m2/a,表明大气沉降在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Xie et al., STOTEN 2023, 876: 162715)。不同季节TSP中总有机碳(TOC)的来源组成具有显著差异,而总氮(TN)在不同季节具有相似的来源组成;生物质源为TSP和TN的主要来源,其贡献分别为55.5±10.8%和57.3±11.7%;化石燃料燃烧是TOC主要来源,其贡献为47.7±3.4%;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气沉降对于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SPM)的贡献分别为17.2±6.7%、10.2±2.0%和18.0±11.0%,表明大气TSP是表层海水SPM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表层海水中的POC而言,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气沉降的贡献分别为35.2±3.5%、19.2±7.4%和25.5±7.9%,证实大气沉降过程对于近海颗粒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Xie et al., STOTEN 2023, 854: 158540)。 TSP中WSOC、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和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的含量在冬春季要明显高于夏秋季,主要与不同季节WSOM的来源差异及大气老化过程有关;WSOC的年干沉降通量可以将表层海水的DOC浓度提高10.2 μmol/L,从而对于维持表层水体的次级生产力有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海域内的碳循环过程;此外,由干沉降进入表层海水的WSOC中生物可利用部分在好氧分解的条件下可导致水体溶解氧(DO)浓度降低~4.8 μmol/L(Xie et al., STOTEN 2022, 818: 151772)。秋季湿沉降中DOC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冬季湿沉降中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及类腐殖质组分的荧光溶解有机质(FDOM)浓度最高,主要与不同季节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差异及降水的稀释效应有关;通过湿沉降过程向该海域输入的DOC通量为6.31×108 gC/a,约占研究海域海水中DOC储量的4.0%;单次降水事件可使该海域表层水体中生物可利用性DOC的浓度提高0.57±0.54 μmol/L,占异养细菌次级生产每日所需有机碳的12.1±11.4%;5月至8月期间,湿沉降输入的DOC中生物可利用性部分在好氧分解条件下可使表层海水DO浓度降低5.3-8.5 μmol/L/month(Xie et al., STOTEN 2022, 844: 157130)。 降水中营养盐N和Si的浓度在秋季较高、夏季较低,而P的浓度在冬季和春季较高,溶解无机氮(DIN)的湿沉降通量为69.2 mmol/m2/a,占水体DIN外源输入通量的比例为34.4%;大气湿沉降中N/P比显著高于海水中N/P比及Redfield比值,可能会加剧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比的不平衡,促进海水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硅藻向甲藻的转变,从而不利于区域内海湾扇贝的生长;受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夏季DIN和水溶性有机氮(DON)的湿沉降通量高达30.1和4.98 mmol/m2,可支持水体19.3%的新生产力,该部分新生产力占区域内扇贝所摄食颗粒有机碳总量的比例为16.4%(Xie et al., MPB 2022, 182: 114036)。人为活动是TSP中水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WSDIN和WSDON)的主要来源,沙尘是水可溶性无机磷(WSDIP)和硅酸盐(WSDSi)的主要来源,而水可溶性有机磷(WSDOP)可能来源于海洋生物活动;WSDIN、WSDON、WSDIP、WSDOP和WSDSi的大气干沉降通量分别为21.8、2.7、0.10、0.30和0.73 mmol/m2/a;总体而言,冬季通过大气干沉降获得的生物可利用氮支持的海水新生产力达9.14 mgC/m2/d;大气干沉降输入的DIN/DIP摩尔比的年平均值为216±123(Xie et al., MPB 2021, 172: 112866)。 上述论文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科技工程专项”子课题“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XDA23050303)的研究成果之一,由烟台海岸带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谢磊为第一作者,高学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详情: 1. Xie, L., Gao, X.*, Liu, Y., Zhao, J., Xing, Q., 2023. The joint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ry and wet deposition on organic carbon cycling in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76: 1627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3013311 2.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Yuan, H., Li, X., Song, J., Zhao, J., Xing, Q., 2023.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s a direct source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region coastal surface seawater: Evidence from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54: 15854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5639X 3.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Wang, B., Zhao, J., Xing, Q., 2022. Bio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at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wet deposition: Insights from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Yellow Se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44: 15713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42279 4.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Lv, X., Zhao, J., Xing, Q., 2022.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An underestimated carbon source to the coastal waters in North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18: 15177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1068480 5.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Wang, B., Zhao, J., Xing, Q., 2022. 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nutrient supply for coastal ecosystems and fishery resources: Insights from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82: 11403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2007184 6.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Lv, X., Zhao, J., 2021. Perpetual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 exacerbates the unbalanc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coastal waters: A case study on a mariculture site in Nor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72: 11286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10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