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报告遴选171个科学研究前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10
  • 8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2021研究前沿》报告和《2021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2021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展示了当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61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在11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61个新兴前沿中,美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81个,占全部171个前沿的47.37%;中国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65个,占38.01%。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研究前沿中,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研究在临床医学与生物科学领域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以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为代表的热点前沿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占据Top10中6个席位,形成了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脏器损伤及并发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等9大前沿群。在生物科学领域,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瑞德西韦抑制冠状病毒的机制研究等占据主流,8个新兴前沿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

      此外,新冠相关研究与其他学科领域紧密结合,形成了其他领域的热点与新兴前沿,例如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化学传感器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信息科学领域的利用科学影响检测和诊断新冠肺炎的深度神经网络研究,心理学领域的新冠肺炎恐惧量表的心理测量评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总体趋势愈加清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发布《2021研究前沿》是中国科学院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的重要举措。

      《2021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在《2021研究前沿》基础上,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现。报告显示,2021年,在11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仍最为活跃;中国继续稳居第二,而且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列第三、第四和第五。在11个大学科领域中,中国在7个领域的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全球第一,美国在其他4个领域排名第一。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发布《2020研究前沿》报告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20-11-22
    • 2020年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向全球发布《2020研究前沿》报告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2020研究前沿》从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遴选出了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则评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前沿方向的研究活跃程度。 临床医学领域位居前10位的热点前沿主要集中于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常 见慢性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医学人工智能、生物类似药规范使用、器官移植等领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2020年热点前沿中的 核心内容。2020年入选的Top10热点前沿,与往年相比,出现了肿瘤免疫治疗超进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应用等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有多个前沿实现了在延续中发展,如关于生物类似药的研究,2019年侧重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2020年则多为评估与原研药互换后的长期疗效研究;关于靶向tau蛋白的PET成像研究,2019年以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结合特性研究为主,2020年则进而研究该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生物科学领域位居Top10位的热点前沿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耐药菌、抑郁症、肿瘤相关基础研究、蛋白质靶向降解和碳酸酐酶抑制剂等方向。其中神经系统疾病是最大的前沿群,包括“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大脑衰老的关系”、“纳米粒介导的脑内药物传递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淋巴通路”3个热点前沿。耐药菌相关的2个前沿分别是“多药耐药auris假丝酵母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其中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相关前沿连续两年入选Top10热点前沿。2020年的蛋白质靶向降解相关前沿“小分子PROTACs对蛋白质的靶向降解”,是2019年热点前沿“诱导蛋白降解的小分子 PROTACs”的延续。肿瘤研究一直是历年来研究前沿的热门主题,每年都会涌现新的生长点,2020年肿瘤相关的热点前沿是“基于 MicroRNA的肿瘤治疗”。
  •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2017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召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0
    • 12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前沿科学计划”)2017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组织,前沿局领导班子及全体工作人员、院机关有关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及管理人员、18位院士和400余位中青年科学家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计划自2016年部署实施以来,经过严格的评审遴选,两年内共支持全院576位拔尖科学家提出的科研项目,鼓励和推动科学家们围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水平的基础科学问题”,夯实中国科学院前沿与交叉科学的工作基础,进而“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研讨,结合已部署项目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希望以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搭建一个全院科学家跨领域跨研究所交叉碰撞的平台。 会上,前沿局局长高鸿钧致辞,表示前沿局将通过熟悉科学家的工作,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家,服务于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承担前沿科学计划项目的33位科学家在会上作了报告,其中特邀报告9个、推荐报告24个,主要围绕研究目标与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等进行交流,同时也结合本领域国际前沿进展情况对后续工作设想进行了介绍。通过相互报告形成了碰撞,进行了热烈交流,形成了活跃前沿交叉研讨的学术氛围。 丁仲礼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天眼”、量子卫星、暗物质卫星等中国科学院极具影响力的成果,但中国科学院真正基础的研究工作亟待加强,以期最终能形成一种基础研究的风气、追求和文化。要实现我国科学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必须有一支能“啃硬骨头”的研究队伍,勇于探索“无人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火车头”,有责任带头推动这些工作。因此,经过充分讨论,中国科学院设立前沿科学计划,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科学家,淡化考核,期望他们沉下心,好好考虑做一些“从0到1”的基础研究工作。 丁仲礼强调,前沿科学计划“雪中送炭”的做法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院机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他希望各项目负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坚持做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希望该计划长期坚持下去,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希望将来更多地支持做原创性研究的优秀年轻人;希望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带领中国科学院完成我国科学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使命。 邓麦村在会后交流中对此次会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科学家们的报告很精彩,不同学科间交叉碰撞和交流对于促进中国科学院前沿交叉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