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印迹技术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4-07
  • 纳米压印光刻[1][2][3]是一种经过验证的生产技术,可用于各种应用,从制造微透镜[4]到用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5]的生产。

    在大多数应用中,纳米压印是在晶片尺度上进行的。滚轴基纳米压印技术很早就被认为适用于较大的[6]区域。基于卷对卷的纳米压印[7][8][9]已经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然而,在辊到板无利用刚性基板的情况下,已大大减少了精细化。

    为了解决大面积纳米压印在不透明和刚性基板上的局限性,Stensborg开发了一种基于紫外光的卷板式纳米压印工具。它是建立在我们的专利概念[10],并包括一个透明辊和基板的翻译阶段。一个半透明的印版或印章可以连接到辊。这个滚筒包含紫外线的光源。一系列的UV-LEDs发光,直接照射到nip。压痕是辊与基板相接的地方。

    目前生产和安装的设备管理的基板尺寸最大可达30 x 60平方厘米,板厚最大可达10毫米。印刷速度可从每分钟1米到10米不等。槽模涂层和喷墨打印设备是可安装的选项,包括大面积的涂层能力。

    史丹斯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刻印试验。为了进行这些研究,将玻璃基板固定在花岗岩基板上。在玻璃基板上附着一种聚合物箔,并在槽模涂层上涂上一种uv固化的压印材料。

    地物的周期随高度变化了几个数量级。标准印刷全息图结构如图3所示。该装置在UV-imprinting(包括印版)中的图像如图4所示。

    由于所评估的材料组合,分离非常有效。不需要在玻璃基板上粘贴聚合物箔,以便在印模之后进行有效的分离。

    用可紫外光固化的树脂材料或可紫外光固化的PDMS制成的印版与来自Stensborg的X29抗印剂一起使用。在这两种组合中,分离都是瞬间进行的,所以箔片会从印版中分离出来。

    Stensborg公司将发表更多具有更大范围的微观和纳米尺度特征的印迹结果,以及更大范围的uv固化材料涂层的结果。

相关报告
  • 《美国团队在纳米光子学和超快光学领域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7
    • 近日,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NL)集成纳米技术中心的一个研究团队证明了从传统的非相干光源动态引导光脉冲的能力,该成果有望带来纳米光子学和超快光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介绍称,这种使用半导体器件控制光线的能力,将使低功率、相对便宜的光源(如LED或手电筒光束)得以在全息图、遥感、自动驾驶汽车和高速通信等新技术中取代更强大的激光束。 非相干光是由许多常见的光源发出的,例如老式的白炽灯或LED灯泡。这种光被称为非相干光,因为光子以不同的波长和随机的方式发射。然而,激光发出的光束不会扩散和扩散,因为光子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位,因此被称为相干光。 在该团队的研究中,他们通过使用被称为超表面的人工结构材料来操纵非相干光,超表面是由被称为元原子的半导体微小构件制成的,每个反射片包含数千个元原子,经过设计成可以非常有效地反射光,从而实现非相关光的动态引导。 尽管超表面在制造可以将光线引导到任意角度的设备方面表现出了希望,但它们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它们只是为相干光源设计的。理想情况下,人们会想要一种半导体设备,可以像LED一样发光,通过施加控制电压将发光转向设定的角度,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改变转向角度。 研究人员从一种半导体超表面入手研究,这种超表面嵌入了称为量子点的微小光源。通过使用控制光脉冲,他们能够改变或重新配置表面反射光的方式,并将量子点发出的光波在70°范围内以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向不同方向发射。这也标志着光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与基于激光的转向类似,转向光束抑制了非相干光扩散到更宽视角的趋势,而是在远处产生明亮的光。 这种动态控制非相干光源和操纵其属性的能力能够实现一系列广泛的应用,包括实现小尺寸、量轻量化的超表面LED显示屏的转向发光。研究人员们希望打造一种新型的小型显示器,可以使用低功率LED将全息图像投射到眼球上。它也有望应用在自动驾驶汽车上,使用激光雷达来感知汽车路径上的物体。
  • 《纳米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4-12-16
    • 纳米技术将在汽车工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大众推出Nanospyder零排放双座未来概念车,让您感到窒息的震惊。利用未来太空纳米技术制造,以氢燃料电池以及太阳能作为能源,可容纳两名乘客的驾驶舱造型古怪。整车看上去接近F1赛车,但比F1赛车还要简洁,因为它没有发动机,提供动力的是安装在四个轮子里的电动机。Nanospyder概念车不仅是在宣扬零排放动力系统,也是在对未来交通工具的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