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私享】浙江大学徐平教授团队Carbohydrate Polymers重要成果:茶叶酚类物质结构多样性调节小麦淀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消化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28
  • 2025年5月,浙江大学徐平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Top期刊 《Carbohydrate Polymers》 (Q1,IF: 10.7)发表题为“Structural diversity of tea phenolics modulate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digestibility of wheat starch: Insights into gallic acid group-dependent interactions”的研究性论文。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博士后陈琳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徐平教授。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精准调控淀粉消化特性与营养功能已成为改善膳食健康品质的重要研究方向。茶多酚的结构多样性是调控淀粉功能的关键因素,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制约了淀粉精准改性策略的发展。本研究选取茶叶中典型的7种结构差异的茶多酚,通过糊化特性分析、质构测定、热重分析、光谱学表征、微观结构观察及体外消化模型等多维技术体系,系统解析其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与消化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茶黄素(TF)可剂量依赖性地提升淀粉糊黏度参数,同时维持凝胶硬度和咀嚼度;而没食子酸(GA)则显著降低黏度与质构参数。酯型儿茶素对淀粉黏度与质构的调控作用强于非酯型儿茶素。机理研究表明,分子羟基密度和相互作用特异性是驱动这些差异效应的关键结构要素。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DG)和TF促进淀粉链交联,而GA与酯型儿茶素则破坏淀粉分子相互作用。含没食子酰基的多酚显著降低淀粉短程有序结构,而TF却能增强体系结构有序性。消化特性评估揭示影响淀粉消化的双重作用机制:GA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通过络合作用提升抗性淀粉含量,而TF与TFDG有更强的抑制酶活性效果。该研究成果为基于酚类结构的淀粉靶向改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助于拓宽茶叶在新茶饮和新茶食等跨界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助于同步优化淀粉基产品的风味、营养品质及加工性能。 注: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算法,现在需要加星标,多点赞/点在看,才能准时收到推送。 研究亮点 酚羟基基团强化淀粉链间相互作用。 GA与ECG通过与小麦淀粉形成复合物抑制消化过程。 TF与TFDG主要通过结合消化酶抑制小麦淀粉消。 茶多酚中没食子酰基对淀粉改性发挥关键调控作用。 研究结论 茶黄素(TF)与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DG)可显著提升小麦淀粉的黏度与稳定性,而没食子酸(GA)则明显降低其流变特性。这些差异主要源于酚类物质的分子结构特征:TF与TFDG凭借更高的酚羟基密度与更大分子量,通过桥联作用强化淀粉分子链间相互作用;而GA与淀粉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反而削弱了这种关联,导致流变稳定性降低。因此,TF能有效维持小麦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而GA则显著弱化这些特性。 不同酚类物质均能改善淀粉消化特性,但其抑制机制存在显著差异:GA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倾向于通过与淀粉形成复合物抑制消化,而TF与TFDG则主要通过结合消化酶抑制其活性。这些差异同样与分子结构特性密切相关。 酚类物质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与消化行为的差异化调控由其分子结构主导,其中GA和含没食子酰基的酯型儿茶素对淀粉改性的作用更为显著。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c4MTA4MQ==&mid=2247572322&idx=2&sn=da3e1b53575cd986fdfae42f672b9e25&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淀粉和非淀粉组成成分对全麦高粱、小米、藜麦和苋菜粉的理化性质及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7-04-27
    •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了淀粉结构和其他颗粒成分对由这些颗粒制成的整个面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淀粉消化率的影响。非淀粉成分有其他影响;蛋白质延迟了淀粉糊化和糊化,特别是在高粱面粉中,并且在小麦,藜麦和苋菜粉中的高水平的可溶性纤维延迟淀粉退化。淀粉的酶水解受到相关蛋白质基质和酶抑制剂的存在的限制,但由内源淀粉分解酶加速。
  • 《【科学私享】IF=13!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张辉教授团队《Small》发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6-16
    • 2025年6月11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张辉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mall》(Q1,中国科学院2区Top,IF=13)在线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of Water Stable γ-Cyclodextr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a Carbon Dioxide-Selective Layer for Preservation of Fresh-Cut Pears by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的研究性论文。 研究背景 气调包装是一种通过调控包装内气体成分延长食品保鲜期的技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主动气调通过人为置换气体迅速建立保鲜环境,被动方式依赖食品呼吸作用自然调节气体浓度。该技术相较高压、辐射等方法更能保留食品的原有风味与质地,适用于鲜切果蔬。然而,果蔬在包装后持续呼吸可能导致CO?过高、O?过低,诱发厌氧呼吸和品质劣变。为此,需开发兼具高CO?渗透性和CO?/O?选择性的包装膜。但传统聚合物膜在气体渗透性与选择性间存在权衡,难以兼顾。为突破此瓶颈,研究者引入MOF等多孔材料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提升CO?分离性能。本文以安全性更高的γ-CD-MOF为基础,采用交联剂(如DPC)改性,提升其水稳定性,进一步构建内层为改性CD-MOF、中层为PCL纳米纤维、外层为壳聚糖的三层复合膜。研究系统评估了该膜在鲜切梨气调包装中的应用效果,为开发高性能、安全环保的果蔬保鲜包装材料提供新思路。 成果介绍 气调包装(MAP)被广泛应用于水果的保鲜,但由于水果的呼吸作用,大多数MAP中的CO?浓度持续升高,进而导致水果发生CO?伤害。为此,本研究采用逐层堆叠法制备了一种三层复合膜,其中双酚碳酸酯交联的环糊精金属有机框架(DPC-CL-CD-MOF)作为内层,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膜为中间层,壳聚糖浇铸膜为外层。在三层结构中,DPC-CL-CD-MOF层凭借其对CO?的吸附能力,可提高复合膜的CO?渗透性和CO?/O?选择性。该复合膜具有中等的热稳定性,但机械强度不足。气体渗透性测试结果显示,当DPC-CL-CD-MOF的添加量从5%增加到15%时,膜的CO?渗透系数从2002.16 barrer下降至582.69 barrer;而在添加量为10%时,CO?/O?选择性达到最大值19.12。在主动MAP条件(5% O?,10% CO?)下应用于鲜切梨的保鲜过程中,含10% DPC-CL-CD-MOF的三层复合膜能有效防止鲜切梨发生CO?伤害,抑制其褐变和软化,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 图文赏析 应用于气调包装的 DC-MOF@PCL@CS 工作原理示意图。 采用被动式气调包装时,不同 DC-MOF@PCL@CS 复合膜对鲜切梨切面褐变程度的影响。 采用主动式气调包装时,不同 DC-MOF@PCL@CS 复合膜对鲜切梨切面褐变程度的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4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