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私享】IF=13!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张辉教授团队《Small》发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6-16
  • 2025年6月11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张辉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mall》(Q1,中国科学院2区Top,IF=13)在线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of Water Stable γ-Cyclodextr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a Carbon Dioxide-Selective Layer for Preservation of Fresh-Cut Pears by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的研究性论文。

    研究背景 气调包装是一种通过调控包装内气体成分延长食品保鲜期的技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主动气调通过人为置换气体迅速建立保鲜环境,被动方式依赖食品呼吸作用自然调节气体浓度。该技术相较高压、辐射等方法更能保留食品的原有风味与质地,适用于鲜切果蔬。然而,果蔬在包装后持续呼吸可能导致CO?过高、O?过低,诱发厌氧呼吸和品质劣变。为此,需开发兼具高CO?渗透性和CO?/O?选择性的包装膜。但传统聚合物膜在气体渗透性与选择性间存在权衡,难以兼顾。为突破此瓶颈,研究者引入MOF等多孔材料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提升CO?分离性能。本文以安全性更高的γ-CD-MOF为基础,采用交联剂(如DPC)改性,提升其水稳定性,进一步构建内层为改性CD-MOF、中层为PCL纳米纤维、外层为壳聚糖的三层复合膜。研究系统评估了该膜在鲜切梨气调包装中的应用效果,为开发高性能、安全环保的果蔬保鲜包装材料提供新思路。 成果介绍 气调包装(MAP)被广泛应用于水果的保鲜,但由于水果的呼吸作用,大多数MAP中的CO?浓度持续升高,进而导致水果发生CO?伤害。为此,本研究采用逐层堆叠法制备了一种三层复合膜,其中双酚碳酸酯交联的环糊精金属有机框架(DPC-CL-CD-MOF)作为内层,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膜为中间层,壳聚糖浇铸膜为外层。在三层结构中,DPC-CL-CD-MOF层凭借其对CO?的吸附能力,可提高复合膜的CO?渗透性和CO?/O?选择性。该复合膜具有中等的热稳定性,但机械强度不足。气体渗透性测试结果显示,当DPC-CL-CD-MOF的添加量从5%增加到15%时,膜的CO?渗透系数从2002.16 barrer下降至582.69 barrer;而在添加量为10%时,CO?/O?选择性达到最大值19.12。在主动MAP条件(5% O?,10% CO?)下应用于鲜切梨的保鲜过程中,含10% DPC-CL-CD-MOF的三层复合膜能有效防止鲜切梨发生CO?伤害,抑制其褐变和软化,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 图文赏析 应用于气调包装的 DC-MOF@PCL@CS 工作原理示意图。 采用被动式气调包装时,不同 DC-MOF@PCL@CS 复合膜对鲜切梨切面褐变程度的影响。 采用主动式气调包装时,不同 DC-MOF@PCL@CS 复合膜对鲜切梨切面褐变程度的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411044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c4MTA4MQ==&mid=2247573096&idx=1&sn=539450f0c416fb6957a109a911eef3a5&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科学私享】IF=12.4!海南大学王佳媚教授团队Food Hydrocolloids发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22
    • 2025年7月,海南大学王佳媚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Top期刊《Food Hydrocolloids》(Q1,IF: 12.4)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multifunctional zein-curcumin-quercetin-chondroitin sulfate nanoparticles with cold plasma-modified chitosan-based active film for tilapia preservation”的研究性论文。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婷婷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利铭副研究员和王佳媚教授。本研究得到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与研发项目(GHYF2025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60568)、海南省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2020513)和海南大学研究基金(XJ2500000543)的资助。 本研究创新性地将低温等离子体(CP)改性技术与纳米复合技术相结合,通过将玉米醇溶蛋白-姜黄素-槲皮素-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ZCQC-NPs)负载于壳聚糖薄膜,并采用梯度电压(0、10、30、50 kV)的CP处理,系统提升了复合膜的理化特性与功能活性。研究不仅阐明了CP处理对活性包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协同增强机制,同时开发出具有显著食品保鲜效果的新型生物基包装材料,为功能性食品包装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注: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算法,现在需要加星标,多点赞/点在看,才能准时收到推送。 研究亮点 采用溶液浇铸法结合CP改性技术成功制备了复合薄膜。 纳米颗粒与壳聚糖基质通过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稳定结合。 薄膜表现出优异的物理、抗氧化和抗菌性能。 薄膜有效地抑制了鱼肉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延长了保质期。 研究结论 CP-C-NPs薄膜(30 kV)在所有评估指标上表现出优异性能,FT-IR和SEM分析显示NPs在壳聚糖基质中均匀分散,氢键相互作用促进了纳米粒子和壳聚糖分子之间的交联,XRD和热力学分析表明CP处理显著改善了薄膜的结晶行为和热稳定性。 性能表征表明CP改性薄膜展现出增强的机械性能,同时保持了优异的抗氧化性、防潮性、疏水性和遮光性能,功能评价实验进一步证实改性膜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广谱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4 ℃冷藏鱼的质地恶化和微生物生长。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鱼类新鲜度参数与包装膜性能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该材料在保持新鲜度方面的有效性,这些结果使CP-C-NPs(30 kV)成为可持续水产品包装的突破性解决方案,同时满足了保鲜性能和环境要求。 图文赏析 图1. 图形摘要。 图2. 抑菌作用机制分析(A)及薄膜综合性能参数的相关性研究(B)。 王佳媚 王佳媚,女,中共党员,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非热杀菌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与研发项目1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PCT专利3项;参编专业教材1部,专业参考书2部,参编译著1部,英文专著1部。 张利铭 张利铭,女,中共党员,2024年获得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访问博士,现为海南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与水产品加工贮藏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杂志发表SCI一区论文13篇。 杨婷婷 杨婷婷,女,中共党员,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热杀菌保鲜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在Food Hydrocolloids、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食品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9篇。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25.111733
  • 《【科学私享】IF=19.3!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吴敏副教授最新发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15
    • 由功能化纳米颗粒稳定的智能 Pickering 乳液:在先进食品包装中的创新应用 导 读 2025年9月11日,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吴敏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Q1,中国科学院1区Top,IF2024=19.3)在线发表了题为" Smart Pickering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functionalized nanoparticle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in advanced food packaging"的综述性论文。 Pickering 乳液(PEs)是由固体颗粒稳定的多相液体体系,因不含表面活性剂而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固体颗粒通过不可逆吸附于液滴界面,形成致密膜结构,从而显著提升乳液稳定性。作为新型包埋技术,PEs 具有高包埋效率、优良保护作用、可控释放及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精油、生物活性物质、益生菌、药物等敏感成分的递送。近年来,具备刺激响应特性的智能 PEs 可对 pH、CO?、温度、光及磁场等外界条件作出反应,实现乳液的稳定性调控与活性物质的智能释放。然而传统颗粒缺乏刺激响应能力,因此表面功能化(如化学接枝、静电吸附、自组装、共沉淀及包埋)成为关键途径,以赋予纳米颗粒智能性。 食品包装作为食品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除具备强度与阻隔等基础功能外,还面临消费者对“零添加”、保鲜可视化及安全性的更高要求,亟需实现品质实时监测、活性物质智能释放及自愈合等高级功能。生物基材料因其可持续性而成为研究热点,但如何在包装基质中高效引入易挥发、易氧化、低溶解性的活性物质并实现可控释放仍是难题。在此背景下,智能 PEs 以其优异稳定性和刺激响应能力,被认为是构建先进包装材料的理想“桥梁”。通过将油包水型智能 PEs 与纤维素纳米纤丝、壳聚糖、淀粉等基质结合,可制备具抗菌、指示、自愈合及可降解功能的包装膜,从而提升食品安全与货架期。本文综述了 PEs 的稳定机理、纳米颗粒的刺激响应与功能化策略,并探讨其在智能包装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注: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算法,现在需要加星标,多点赞/点在看,才能准时收到推送。 挑战与展望 尽管有关由功能颗粒稳定的智能 PEs 及其在食品包装中潜在应用的研究不断增多,但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纳米颗粒功能化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引入疏水/亲水基团来调控表面电荷和润湿性,但响应基团或聚合物的数量与分布难以精确控制,从而影响纳米颗粒的响应灵敏度。要提高改性过程的可预测性,需要采用可控的表面工程策略。然而,纳米颗粒的化学修饰往往涉及毒性或腐蚀性的化学物质或有机组分,这些残留组分的迁移可能削弱智能 PEs 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颗粒功能化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物理改性方法、天然改性剂,以及多层透析等方式去除残余化学物质。在长期储存稳定性方面,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小液滴向大液滴扩散)会导致粒径分布增大,液滴的聚集或絮凝会造成乳液不稳定,并导致所包埋活性成分的泄漏与失活。通过界面交联(如酶催化交联)或构建三维网络结构可增强其稳定性。此外,当智能 PEs 用于制备包装膜时,干燥过程中因水分蒸发和毛细力造成的体积剧缩,会导致液滴聚集破裂,活性成分外渗至膜表面,破坏膜的结构完整性。因此,有必要优化干燥温湿度并控制干燥速率。 由功能纳米颗粒稳定的智能 PEs 在食品包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 开发多重刺激响应纳米颗粒。 通过功能化使颗粒具备 pH/温度/光的协同响应能力,以应对包装环境中多种腐败因素(如酸败产物、温度波动和光照变化),从而赋予包装更高级的功能,以适应复杂储藏环境。 (2) 提升纳米颗粒对刺激的响应灵敏度。 通过定制纳米颗粒性质(如引入和优化表面功能基团、减小颗粒尺寸、增加孔隙率),实现对弱刺激(如微小 CO? 浓度变化、0.5–1 °C 的温度变化)的快速响应,从而精确调控活性成分(如抗菌剂)的释放并延长其作用时间。 (3) 研究智能 PEs 的稳定性与刺激响应机制。 借助和频生成光谱(SFG)等技术实时、原位获取功能化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分子振动光谱、取向及有序性,从而揭示智能乳液的稳定性与响应机制。 (4) 优化智能 PEs 制备的包装膜性能。 借助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低温扫描电镜(Cryo-SEM)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等手段,研究乳液液滴在成膜基质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在膜中的形态和分布,从而优化包装膜的稳定性、阻隔性和力学性能。 总体而言,本综述概述了功能化纳米颗粒稳定智能 PEs 的方法及其在先进食品包装中的最新应用,并对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预期本综述将推动智能 PEs 的研究进展,挖掘其在智能包装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最终促进其商业化与规模化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is.2025.10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