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MOS规模化-量子光子芯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16
  • 硅光子技术是目前最具可扩展性的量子光子系统平台,利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有望批量制造,并实现量子信息处理所需的大量物理量子比特,从而使产生和调控光的量子态光学设备微型化。

    然而,实际硅量子光子集成电路的发展,面临着与工艺和温度变化的高灵敏度、自由载流子和自热非线性以及热串扰相关的挑战。庞大的片外电子设备,已经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但这牺牲了芯片级平台的许多优势。

    今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Danielius Kramnik,波士顿大学Imbert Wang,西北大学Anirudh Ramesh等,在Nature Electronics上发文,报道了一种电子-光子量子系统芯片,主要由通过芯片反馈控制电路稳定的量子相关光子对源组成,并在商业45-nm CMOS微电子晶圆厂中制造。在可调微环腔光子对源中,利用非侵入式光电流传感器,将其锁定到固定波长的泵浦激光器,同时在量子领域工作,从而实现了基于微环的大规模量子系统。

    研究还表明,这些光子源保持稳定的量子特性,并在实际设置中可靠地运行,许多相邻的光子对源,在同一芯片上产生热扰动。电子学和光子学的这种密集集成技术,以用于CMOS制造的芯片,实现量子信息处理所需的规模,进而实现和控制量子光子系统。

    该项研究,基于商用45纳米CMOS工艺的电子-光子量子系统芯片,实现了可扩展量子光源的片上稳定。通过创新的非侵入式光电流传感技术,在高Q值硅微环谐振腔内,实时监测光子对生成状态,并利用集成加热器动态调节谐振波长,将12个光子对源锁定至同一泵浦激光波长。

    该芯片在-1.2 dBm至-10.4 dBm泵浦功率范围内保持稳定量子特性(g2(0)低至0.021),且能抵抗相邻热扰动(325μm间距热源冲击下仍维持42.0±0.7的CAR值)。这一突破,解决了硅量子光子学中,工艺偏差与热串扰的核心难题,为大规模集成量子处理器奠定基础。

    图1:电子-光子量子系统芯片

    图2:电子-光子集成电路块的经典表征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5-01410-5
相关报告
  • 《又一国家级硅光实验室落地上海,将推进硅光子芯片产业规模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30
    • 近日,为解决硅光子芯片的设计和加工中的非标问题、推进硅光子芯片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赛丽科技硅光联合实验室”正式在上海张江揭牌。 该联合实验室将推进硅III-V族异质集成激光器和放大器,全硅光电探测器,基于薄膜铌酸锂的高性能微环谐振器,基于3D光刻技术的波导耦合结构,光量子器件,可连接神经网络的可调谐硅干涉仪等一系列前沿硅光子技术,进而实现硅光技术在光电共封装的高速率光互联接口、高性能神经网络光计算、虚拟和增强现实、生物传感和医疗、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和产品落地。 近年来,上海市明确提出发展光子芯片与器件,重点突破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新一代光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对光子器件模块化技术、基于CMOS的硅光子工艺、芯片集成化技术、光电集成模块封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重点攻关,同时,将硅光列入首批市级重大专项。 政策扶持下,联合实验室的设立主体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于2018年7月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中心由复旦大学、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三家单位共同发起,计划在2025年前后,全力打造国家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共性技术创新机构。 而赛丽科技则是一家无晶圆芯片设计公司,2021年6月成立于苏州吴中,致力于推动硅基光电集成的产业化,规模化。公司团队成员毕业于知名院校光电专业,60%拥有博士学历;曾任职业界知名公司,拥有一流半导体工艺和光芯片产业经验。赛丽科技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利用硅基CMOS、MEMS平台和Chiplet、TSV等先进封装技术实现光电芯片高度集成,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高速数据通信,生物传感器等。 此前,赛丽科技硅光实验室于8月23日在上海举行了挂牌揭幕仪式,标志着赛丽科技迈入了硅光芯片量产的重要一步。揭幕仪式上,赛丽科技总经理张轲向各位嘉宾分享了硅光芯片研发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家fabless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赛丽科技投入数千万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实现了芯片级,晶圆级的光电混合测试,封装耦合测试,完成了硅光芯片从设计,工艺,测试,封装整个链条的拼图。 众所周知,随着摩尔定律到达瓶颈,硅光技术迎来了一波发展机遇,成为降低IO功耗、提升带宽的必要措施。硅光技术并不是一种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技术,其在全球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 在全球市场,以Intel、思科、Inphi、Mellanox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包揽了硅光芯片和模块出货量的大部分,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光迅科技、亨通光电、博创科技、中际旭创、华工科技、新易盛等国产厂商入局较晚,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随着近年来在该技术上的不断投入,已逐渐缩小与国外头部企业的差距。 此前,市场研究机构Yole曾预测,SiPh市场将从2018年的4.5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4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4.5%。硅光子在光收发器市场的份额预计到2027年可能会从目前的20%扩大到30%左右;用于消费者健康设备的硅光子学预计到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0%,达到2.4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高端计算应用的光子处理器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42%,达到2.44亿美元。 硅光技术目前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通信领域,在非通信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的增长空间。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硅光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拓展,该技术在激光雷达、可穿戴设备、AI光子计算等领域即将迎来爆发。
  • 《北京大学等研制出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硅基光子学的图论光量子计算芯片》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4-19
    • 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浙江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克服了大规模光量子芯片设计、加工、调控和测量的诸多难题,制造出一款集成约2500个元器件的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硅基光子学的图论光量子芯片,实现了面向通用型量子计算的多光子高维量子纠缠制备,以及编程玻色取样专用型量子计算。 该团队设计的图论光量子芯片实现了量子芯片与复数图的完全一一对应,图的边对应关联光子对源,图的顶点对应光子源到探测器的路径,芯片输出的光子符合计数对应于图的完美匹配数。边的振幅、相位均通过片上器件任意设置、顶点间的边连接方式通过线性可重构网络进行编程设置。通过多路径/多过程量子信息抹除的方式,实现了图论光量子芯片的全局量子相干性。通过编程该图论光量子芯片可任意重构八顶点无向复图,并执行与图对应的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任务。 团队发展出了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CMOS)的晶圆级大规模集成硅基光量子芯片制备技术和量子调控方法,通过优化设计光量子基本元器件(包括分束器、波导交叉器、干涉仪、光纤和芯片耦合器等)、优化波导器件加工工艺和芯片封装工艺,实现了低损耗的大规模集成硅基光量子芯片,并实现200通道以上相位精确操控及其量子态精确调控。该芯片单片集成了约2500个元器件,包括32个四波混频参量量子光源,以及200通道可编程移相器等器件,为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集成的光量子芯片。 该研究成果以题名“Very-large-scale integrated quantum graph photonics”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 》期刊上,原文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3-0118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