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国家级硅光实验室落地上海,将推进硅光子芯片产业规模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30
  • 近日,为解决硅光子芯片的设计和加工中的非标问题、推进硅光子芯片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赛丽科技硅光联合实验室”正式在上海张江揭牌。

    该联合实验室将推进硅III-V族异质集成激光器和放大器,全硅光电探测器,基于薄膜铌酸锂的高性能微环谐振器,基于3D光刻技术的波导耦合结构,光量子器件,可连接神经网络的可调谐硅干涉仪等一系列前沿硅光子技术,进而实现硅光技术在光电共封装的高速率光互联接口、高性能神经网络光计算、虚拟和增强现实、生物传感和医疗、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和产品落地。

    近年来,上海市明确提出发展光子芯片与器件,重点突破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新一代光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对光子器件模块化技术、基于CMOS的硅光子工艺、芯片集成化技术、光电集成模块封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重点攻关,同时,将硅光列入首批市级重大专项。

    政策扶持下,联合实验室的设立主体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于2018年7月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中心由复旦大学、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三家单位共同发起,计划在2025年前后,全力打造国家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共性技术创新机构。

    而赛丽科技则是一家无晶圆芯片设计公司,2021年6月成立于苏州吴中,致力于推动硅基光电集成的产业化,规模化。公司团队成员毕业于知名院校光电专业,60%拥有博士学历;曾任职业界知名公司,拥有一流半导体工艺和光芯片产业经验。赛丽科技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利用硅基CMOS、MEMS平台和Chiplet、TSV等先进封装技术实现光电芯片高度集成,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高速数据通信,生物传感器等。

    此前,赛丽科技硅光实验室于8月23日在上海举行了挂牌揭幕仪式,标志着赛丽科技迈入了硅光芯片量产的重要一步。揭幕仪式上,赛丽科技总经理张轲向各位嘉宾分享了硅光芯片研发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家fabless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赛丽科技投入数千万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实现了芯片级,晶圆级的光电混合测试,封装耦合测试,完成了硅光芯片从设计,工艺,测试,封装整个链条的拼图。

    众所周知,随着摩尔定律到达瓶颈,硅光技术迎来了一波发展机遇,成为降低IO功耗、提升带宽的必要措施。硅光技术并不是一种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技术,其在全球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

    在全球市场,以Intel、思科、Inphi、Mellanox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包揽了硅光芯片和模块出货量的大部分,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光迅科技、亨通光电、博创科技、中际旭创、华工科技、新易盛等国产厂商入局较晚,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随着近年来在该技术上的不断投入,已逐渐缩小与国外头部企业的差距。

    此前,市场研究机构Yole曾预测,SiPh市场将从2018年的4.5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4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4.5%。硅光子在光收发器市场的份额预计到2027年可能会从目前的20%扩大到30%左右;用于消费者健康设备的硅光子学预计到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0%,达到2.4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高端计算应用的光子处理器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42%,达到2.44亿美元。

    硅光技术目前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通信领域,在非通信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的增长空间。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硅光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拓展,该技术在激光雷达、可穿戴设备、AI光子计算等领域即将迎来爆发。

相关报告
  • 《聚焦高端芯片 上海力争2020年IC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1
    • 由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聚焦高端芯片、形成自主可控产业集群”高峰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围绕加快推进上海高端芯片的本土化,来自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投资公司等代表各抒己见。 2000亿目标与六大投资方向 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备受各地方政府重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在致辞中表示,今后几年,上海将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更加注重产业链布局,更加注重先导技术研发,更加注重规模化发展,力争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部分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资料显示,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市已经成为国内“产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据统计,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接近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围绕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沈伟国在致辞中表示,未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将发挥资本的力量,有效对标国内外高端芯片发展现状,加快推进上海高端芯片的本土化进程;具体投资方向上,基金将加快促进汽车芯片、智能移动芯片、物联网芯片、AI储存器芯片、安全芯片以及智能储存器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沈伟国认为,未来,集成电路将以技术为导向发展,制程越来越先进,集成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必将越来越围绕新兴产业的应用发展,比如围绕支持5G、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发展,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查阅,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额500亿元,分为100亿元的装备材料基金、100亿元的设计基金、300亿元的制造基金。沈伟国介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完成签约金额超过200亿元的投资。 产业链龙头公司聚焦高端芯片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上海市拥有产业链企业超过500家,涌现出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紫光展锐、上海兆芯、华大半导体等龙头企业。 上海兆芯是优秀的国产CPU处理器芯片公司。在本次论坛上,上海兆芯副总裁罗勇介绍,兆芯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CPU、GPU、Chipset三大技术的国产CPU公司,搭载兆芯CPU的电脑整机完全满足商业化量产的标准。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兆芯已经发布了开先ZX-C系列处理器、KX-5000系列处理器,搭载兆芯国产通用CPU的电脑整机已入围多个省市的政府采购项目。 除了专用市场,基于X86全兼容等优势,未来,上海兆芯将持续向个人用户市场进行拓展。数据显示,政府部门军队系统市场仅占全部PC、笔记本整机市场的5%,保有量不过200万台,每年的采购仅几十万台;CPU公司要想发展壮大就只能去攻克那95%的个人用户市场。罗勇介绍,上海兆芯的芯片解决方案具有四大优势:X86全兼容、自主安全可控、产品稳定可靠、产业化能力国内最强。 作为老牌的集成电路公司,华大半导体则深耕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华大半导体总经理董浩然介绍,基于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广阔前景,华大半导体将以电机控制应用为突破口发展工业控制核心芯片,目标是实现核心芯片进口替代,支撑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华大半导体现有上市平台上海贝岭。 资料显示,全球工业控制半导体市场容量持续增长,预计2018年将超过400亿美元。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实施,国内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将带动工业控制领域的集成电路市场快速增长。 董浩然介绍,在工业控制芯片领域,华大半导体的目标是打造面向工业控制及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中国的工控旗舰企业。具体来看,华大半导体将聚焦在应用于白色家电、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控制器、模拟电路、驱动芯片、功率器件等领域。 另外,紫光展锐CEO曾学忠介绍了紫光展锐的5G研发现状及下一步发展目标。紫光展锐预计2019年实现5G芯片的商用,并在2019年底推出8核5G芯片手机。曾学忠强调,紫光展锐期待更多的政策支持、产业链合作共赢、本土终端厂商的协同进步。
  • 《全新硅芯片能精准分发光信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31
    •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硅芯片,它精准分发光信号的能力,为未来的神经网络研究提供了一种潜在设计方法。 人脑拥有数十亿神经元(神经细胞),每个神经元之间都存在着上千个连接点。许多研究项目致力于制造人工神经网络电路来模拟大脑,但是,像半导体电路这类传统电子器件,通常无法满足正常运作的神经网络中极其复杂的线路需求。 NIST团队建议使用光取代电流作为信号媒介。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神经网络已展示出卓越的能力,比如快速识别模式类型和精确分析数据等。光的应用则将进一步加快信号传播速度,并消除电荷干扰。 NIST团队物理学家杰夫·奇利斯说:“光的优点在于可进一步优化神经网络的性能,使其能进行精确的科学性数据分析,例如搜索类地行星以及用于量子信息科学等,并加速高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的开发研究。” 据报道,NIST设计的芯片通过两层光子波导的垂直堆叠,攻克了光信号应用中的主要难题。这种结构将光限制于狭小的路线中进行光信号路由,这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采用电线路由电信号。这种三维设计使复杂的路由机制得以运行,进而完成模仿神经系统运作过程的必要步骤。 研究人员表示,激光通过光纤传输到芯片中。根据选定的光的强度以及分布模式,芯片会将每个输入路由到输出组。为评估输出结果,他们制作出输出信号的图像。结果表明,该种方法的最终输出高度均匀,误差率低,实现了精准的功率分布。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真正做到了两件事。一是开始运用三维设计模型实现传输中更多的光学连接;另外,新型测量技术的成功开发使得光子系统中众多设备的特性得以体现。随着人们对于光电子神经系统的大规模深入研究,这两种突破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网络已经是人工智能界的当红技术,无论是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还是自然语言处理,都要用到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确实强大,却也恰恰因为它的强大,对最底层芯片提出了新挑战。可以预见的是,传统芯片总有一天会无法负荷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计算要求,此时,“光”闪亮登场,被寄予厚望——用光路代替电路,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能变得更快。已有很多团队在研发光学芯片,不过,成果一般都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走向工业化还要考虑成本、一致性和稳定性等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