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用于缓解阿尔茨海默病致病性的特性和治疗潜力的见解:系统评价》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4-10-24
  • 阿尔茨海默病 (AD) 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AD 的治疗依赖于仅缓解症状的药物。在最近的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 (MSC) -外泌体已被标记为具有治疗 AD 的治疗潜力。本研究旨在系统地回顾和分析专注于 MSC 衍生外泌体的分离、表征和来源的研究结果,这些外泌体用于揭示这些靶向 AD 的外泌体的治疗潜力,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据推测,MSC-外泌体通过发挥各种作用方式表现出对 AD 治疗的高度治疗潜力。PubMed、Scopus 和 Medline 用于查找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的相关已发表作品,使用分配的关键字,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分泌组”和“外泌体”。仅选择和分析符合预定义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文章。使用健康评估和翻译办公室工具 (OHAT) 评估偏倚风险。本综述共纳入 17 项符合条件的体内和体外研究。骨髓来源的干细胞 (BMSC) 是最常用的外泌体分离来源,尽管对脂肪来源干细胞 (ADSC) 和人脐带干细胞 (HUCSC) 的外泌体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其特性的更多信息。当评估偏倚风险时,这些研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倚。值得注意的是,体外和体内研究揭示了 MSC 外泌体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缓解 AD 病理的神经保护特性。我们的综述发现,大多数 MSC 外泌体可以降解 Aβ 斑块,增强神经发生,通过小胶质细胞激活消除神经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凋亡并减少氧化应激。还发现外泌体 micro-RNA 的递送可以减少神经炎症。本综述的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系统证据,强调了 MSC 衍生外泌体作为治疗 AD 的无细胞(无细胞)疗法的前瞻性来源的治疗特性。
  • 原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436580/
相关报告
  • 《外泌体用于基因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6
    • 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细胞纳米穿孔技术,可大规模生产含有治疗性mRNA和靶向肽的外泌体,基于此的新的基因治疗策略具有逆转疾病过程的潜力。该研究12月16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 L. James Lee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宣布了一项名为“组织纳米转染”的再生医学发现,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项技术使用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芯片将生物物质直接输送到皮肤中,可将成年细胞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细胞,以便在患者体内进行治疗。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TNT成功背后的机制,发现外泌体是将再生物质输送到皮肤表面以下组织的秘密。 外泌体是由细胞释放、作为与其他细胞通信的一种方式的小囊泡,由于其数量多且不会引发免疫反应,被作为治疗材料的生物学友好载体而逐渐普及。基因疗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方法,让那些相对较大的遗传指令在它们微小的身体里,以一种能产生治疗效果的规模存在。然而,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插入外源性核酸,特别是大的mRNA,会导致产量降低。 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用于生产大量含有治疗性mRNA和靶向肽的外泌体的细胞纳米穿孔方法,能够促使人体细胞吐出数百万个外泌体,经收集和纯化后可用作含有药物的纳米载体。研究者在纳米工程硅片上放置了大约一百万个捐赠的细胞,并利用电刺激将合成的DNA注入供体细胞中,这种DNA强制喂养的结果是,细胞需要将不需要的物质作为DNA转录信使RNA的一部分排出体外,并修复细胞膜上被戳出的洞。与整体电穿孔和其他外泌体生产策略相比,该技术产生的外泌体多达50倍,而外泌体mRNA转录本的增长超过1,000倍,即使来自基础分泌水平较低的细胞也是如此,表明该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可以生产足够的纳米颗粒用于人体。 当然,对于任何基因治疗来说,必不可少的是知道需要传递哪些基因来解决医学问题。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选择通过传递一种称为PTEN的基因来测试神经胶质瘤脑肿瘤的结果,关闭抑制作用的PTEN突变可使癌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在原位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缺陷的神经胶质瘤小鼠模型中,含mRNA的外泌体恢复了肿瘤抑制功能,增强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增加了存活率。细胞纳米穿孔可以将外泌体用作需要转录操作的通用核酸载体。 外泌体没有毒性,也不会激发免疫反应,它们几乎遍及人体的任何地方,包括通过血脑屏障,然而大多数药物无法进入大脑。在小鼠中进行的测试表明,与用作对照的物质相比,标记的外泌体更可能传播到脑肿瘤并减慢其生长;由于其可以安全地进入大脑,这种药物输送系统也有望在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兴疗法》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5-07-08
    •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神经元逐渐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和功能障碍。这些疾病危害极大,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它们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现有的治疗方法很难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 (MSC) 因其抗炎、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MSC 衍生的细胞外囊泡 (MSC-EV) 已显示出作为无细胞治疗策略的独特治疗潜力。MSC-EVs 富含蛋白质、脂质、mRNA 和 miRNA 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并靶向病变区域,以调节神经元存活、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炎症反应。此外,与干细胞疗法相比,MSC-EVs 具有免疫原性低、易于储存和运输、避免伦理争议等优点。然而,它们的临床应用仍面临挑战:标准化的分离纯化技术尚未统一,囊泡负载效率和靶向性需要进一步优化,长期安全性需要系统评估。本综述重点介绍 MSC-EVs 在神经系统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它们在神经系统疾病背景下可能的双重作用,包括有利和不利的作用。此外,本文综述了当前关于 EVs 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并全面综述了 MSC-EVs 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