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用于基因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6
  • 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细胞纳米穿孔技术,可大规模生产含有治疗性mRNA和靶向肽的外泌体,基于此的新的基因治疗策略具有逆转疾病过程的潜力。该研究12月16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

    L. James Lee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宣布了一项名为“组织纳米转染”的再生医学发现,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项技术使用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芯片将生物物质直接输送到皮肤中,可将成年细胞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细胞,以便在患者体内进行治疗。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TNT成功背后的机制,发现外泌体是将再生物质输送到皮肤表面以下组织的秘密。

    外泌体是由细胞释放、作为与其他细胞通信的一种方式的小囊泡,由于其数量多且不会引发免疫反应,被作为治疗材料的生物学友好载体而逐渐普及。基因疗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方法,让那些相对较大的遗传指令在它们微小的身体里,以一种能产生治疗效果的规模存在。然而,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插入外源性核酸,特别是大的mRNA,会导致产量降低。

    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用于生产大量含有治疗性mRNA和靶向肽的外泌体的细胞纳米穿孔方法,能够促使人体细胞吐出数百万个外泌体,经收集和纯化后可用作含有药物的纳米载体。研究者在纳米工程硅片上放置了大约一百万个捐赠的细胞,并利用电刺激将合成的DNA注入供体细胞中,这种DNA强制喂养的结果是,细胞需要将不需要的物质作为DNA转录信使RNA的一部分排出体外,并修复细胞膜上被戳出的洞。与整体电穿孔和其他外泌体生产策略相比,该技术产生的外泌体多达50倍,而外泌体mRNA转录本的增长超过1,000倍,即使来自基础分泌水平较低的细胞也是如此,表明该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可以生产足够的纳米颗粒用于人体。

    当然,对于任何基因治疗来说,必不可少的是知道需要传递哪些基因来解决医学问题。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选择通过传递一种称为PTEN的基因来测试神经胶质瘤脑肿瘤的结果,关闭抑制作用的PTEN突变可使癌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在原位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缺陷的神经胶质瘤小鼠模型中,含mRNA的外泌体恢复了肿瘤抑制功能,增强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增加了存活率。细胞纳米穿孔可以将外泌体用作需要转录操作的通用核酸载体。

    外泌体没有毒性,也不会激发免疫反应,它们几乎遍及人体的任何地方,包括通过血脑屏障,然而大多数药物无法进入大脑。在小鼠中进行的测试表明,与用作对照的物质相比,标记的外泌体更可能传播到脑肿瘤并减慢其生长;由于其可以安全地进入大脑,这种药物输送系统也有望在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8446.html
相关报告
  • 《显著提高外泌体产量和核酸包载效率,基因治疗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06
    • 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James Lee课题组发明了一种细胞纳米化生物芯片,在数量级上提高外泌体生产和核酸包载效率,在靶向性和疗效上大大超越目前临床实验正在测试的外泌体包载的基因治疗药物!这些结果12月16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外泌体是细胞内的多囊体分泌到细胞外,半径为40-150 nm的囊泡,在生理状态下介导细胞间通讯。作为基因治疗中的核酸载体,外泌体的生物相容性好,其膜上天然表达跨膜和膜锚定蛋白,因此具有体内长循环以及跨血脑和血肿瘤屏障的优点。Nature曾在2017年报道外泌体的胰腺癌靶向治疗作用。然而,仅有特定种类的细胞能够分泌外泌体,且具有产量稀少、核酸包载量低、靶向修饰难度大等缺点。 因此,研究者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细胞纳米穿孔(cell nanoporation, CNP) 生物芯片:在密布直径500nm纳米孔道的芯片上培养单层的来源细胞(如鼠的成纤维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将整个装置孵育在目标质粒DNA的缓冲液中,给予定向电流后,细胞膜受到损伤,带负电的核酸质粒顺着电势差从纳米孔道中进入细胞内。 此后,细胞开始修复膜并将目标质粒转录为mRNA,同时大量分泌外泌体,以排出电流强制注入的外来质粒。然而,细胞不断抛出体外的“废物”正是研究者所需的包含目标mRNA的外泌体。外泌体分泌活动在电穿孔8h后达到峰值,并能持续24h以上。与传统的电穿孔(bulk electroporation)相比,CNP大大提高了外泌体产量,并将其中mRNA的载药量提高1000倍! CNP法生产负载目标mRNA的外泌体 对于CNP触发外泌体释放的机制,研究者认为与纳米电穿孔导致的细胞外Ca2+内流有关,因为细胞为钙离子螯合剂EGTA能够减少外泌体的释放。并且,他们观察到纳米电流通道附近温度身高,热休克蛋白含量增加后激活p53-TSAP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外泌体释放。 CNP触发外泌体释放的机制 研究者在外泌体膜表面富集的跨膜蛋白CD47末端克隆神经胶质瘤靶向肽,用CNP技术在其中包载抑癌基因PTEN, 重新启动突变的抑癌开关。他们发现PTEN缺陷型人U87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和小鼠GL261胶质瘤模型对CD47外泌体(Exo-T)对摄取显着增加。 进一步评估药代动力学,研究者发现过表达CD47的Exo-T在体内半衰期延长三倍,说明Exo-T在体内具有高度稳定性,能够进行更长时程的循环。提示Exo-T给药后维持有效的周期显着延长,可减小临床用药频率。 最后,研究者对Exo-T的体内疗效进行评估,较非靶向外泌体和TurboFect纳米载体,其穿透血脑屏障、靶向肿瘤富集的能力更强,肝脏和脾脏等其他器官的蓄积显着更低。实验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为造膜后49天,较对照组的37天显着延长。 CNP法制备的CD47外泌体的U87胶质瘤鼠体内靶向性和疗效 Zhaogang Yang等人发明的细胞纳米穿孔法,颠覆传统先纯化后载药的外泌体制备方法,巧妙利用纳米电穿孔将两步骤合二为一,使细胞分泌的负载目标mRNA的外泌体,同时极大改善其产量、靶向性和适用性。目前,传统电穿孔法附载短干扰RNA的外泌体临床实验已在进行当中,而CNP技术展现出的高靶向、低毒性的数量级突破,提示更优异的外泌体基因治疗策略在临床广泛应用的转化可能性。
  • 《工程化外泌体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 来源专题:生物医药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4-02-26
    • 由于血脑屏障(BBB),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化学药物的应用受到严重限制。最近,外泌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药物递送。然而,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脑靶向效率方面的差异以及循环过程中过早的药物泄漏仍然限制了治疗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载有阿霉素的功能性寡肽修饰的外泌体(Pep2-Exos-DOX)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治疗。BV2小鼠小胶质细胞系因其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性而被选为外来体来源。为了避免药物在循环中释放,设计了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寡肽,将其掺入外泌体的膜中,以在循环过程中锁定药物。证实了该药物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富集。药效学评价表明Pep2-Exos-DOX具有显著的抗胶质母细胞瘤的抗癌活性以及相对的生物安全性。这种以氧化还原响应寡肽修饰的外泌体为基础的给药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脑部疾病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