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高管承认在公平条件下,它无力与华为等中国企业竞争》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ouyang
  • 发布时间:2020-07-13
  • 近日三星的副总裁Woojune Kim对英国议会委员会表示如果它的通信设备按照华为的定价将很难持续,这意味着如果华为的通信设备能继续在公平条件下进入欧洲市场,三星完全无法与华为竞争。

    由于华为被美国限制,中国两大通信设备商华为和中兴无法进入美国市场,三星由此在5G设备市场打开局面,据悉三星已在韩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市场斩获大笔5G设备订单。

    市调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2019年三星在全球5G设备市场位居第四名,领先于中国的中兴,而此前三星在4G设备市场的份额几乎为零,可见三星在通信设备市场的成长有多么凶猛。

    目前随着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对于华为抱持暧昧态度,导致华为的5G设备进入这些市场面临巨大阻力,三星趁机试图在欧洲这些国家发展通信设备业务,借此进一步在该市场进行扩张,并借此遏制华为。

    然而三星的副总裁Woojune Kim的言论证明三星的5G设备在价格方面根本不具备与华为竞争的优势,华为的5G设备由于成本控制得力,价格远比三星这些企业低,如果华为在这些市场与三星这些企业公平竞争,华为将有很大的希望取胜。

    华为的竞争力还不止于此,华为的通信设备业务除了在价格方面具备优势之外,在服务方面也向来拥有竞争优势。当年华为进入欧洲市场,正是通过为一些小运营商提供定制化服务,开发出分布式基站,赢得了欧洲运营商的支持,最终在欧洲市场压制诺基亚和爱立信等通信设备企业。

    如今华为的技术工程师数量已是诺基亚、爱立信等通信设备企业的两倍以上,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5G设备在技术上又居于领先地位,兼具价格优势,难怪三星的高管表示如果华为能在欧洲市场获得公平的地位,三星将无法与华为竞争。

    欧洲的一些运营商也曾向当局表示如果排除华为,可能导致欧洲建设5G网络需要花费更昂贵的成本,而目前普遍认为5G网络的建设成本将是4G网络的数倍,因此欧洲不少运营商希望让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

    三星的这些言论对于欧洲已产生影响,让欧洲各国认识到排除华为的话可能导致它们建设5G网络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会不会有利于促使欧洲各国重新思考对华为的态度,为华为进入欧洲市场提供机会?

相关报告
  • 《三星电子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 降低OLED面板成本》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8
    • 韩国媒体最新报道指出,三星电子正在探讨与中国多家企业合作,目的是为了采购OLED面板中使用的特定材料。过去,三星电子为了规避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和技术泄露的风险,一直主要从韩国本土以及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那里采购材料,而较少与中国企业合作。 然而,这一情况可能发生变化。随着Exynos 2600 处理器 所采用的2nm晶圆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星电子的运营可能受到影响。此外,2nm GAA制程的良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三星电子目前的目标是将良率提升至50%,而理想良率应为70%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如果Exynos 2600被应用于Galaxy S26系列中,良率低下将导致每台手机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三星电子开始考虑采用中国企业的材料,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这一策略转变对于三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在面对晶圆价格上涨的挑战时。
  • 《我国燃料电池企业将直面外资竞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0
    • 2021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正式实施。规划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氢燃料电池技术和纯电动技术几乎同时起步,但相比锂电产业而言,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步伐似乎慢了半拍。 伴随韩国现代、日本丰田等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布局燃料电池产业链,今年在这一全新赛道上,尚未成熟的中国企业不得不与强有力的对手同台竞技。 产业遭遇“鲶鱼效应” 日韩企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起步早、积累多、实力强,而处于产业化早期、还需政策扶持的国内企业能否直面日韩企业的冲击? 氢云链分析师杨东川告诉记者,“大可不必担心。”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外资产品也难以覆盖所有的市场。“一方面,尽管被认为核心技术缺失,但国内企业在所有环节都已有产品,在示范期内有望实现突破,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部分零部件在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方案,这也是一种市场机会。” 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则认为,日韩零部件厂商或上游材料体系供应商进入中国,其实是一件好事。“日韩企业很可能带来技术外溢和人才流动,这有助于我国燃料电池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鲶鱼效应’让市场竞争水平和市场透明度都将提高。” 现阶段很难进入日韩核心供应链 一方面,日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往往自带供应链体系,形成垂直闭环。另一方面,直到去年,国内主流电堆企业才生产出大功率产品,这使得我国电堆和膜电极等材料短期内很难进入日韩核心产品供应链,仅能在外围产品中分一杯羹。 有行业专家认为,想进入日韩核心供应链,一定要技术过硬。“纯电动车领域引进特斯拉后,宁德时代成功打破其锂电池供应壁垒,参与到核心供应链中,其经验值得燃料电池行业借鉴。” 杨东川表示,当前车企的供应链相对封闭,尤其是日企在选择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时,更倾向于有关联性的企业。“燃料电池的技术含量比锂电池更高,国内燃料电池企业想后来居上,需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与其费力打入日韩企业的核心供应链,不如苦练“内功”,选择更加宽泛的国际市场。 不过,王海峰认为,中国燃料电池企业想成为第二个“宁德时代”的可能性因日韩企业的先发优势大大降低。“日韩企业的供应链相对封闭,想要打开封闭的供应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产品比他们强。虽然国产产品在个别指标上能够胜出,但在整体稳定性上仍有差距,因此,进入日韩企业核心供应链的难度很大。” “十四五”期间要敢于试错 近两年,国内助力燃料电池的利好政策不断。借助政策东风,“十四五”期间,我国燃料电池企业该如何做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特聘青年研究员赵吉诗认为,“十四五”期间,燃料电池企业应积极探索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商业模式,拓宽应用场景,借助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项目,着力打通几条高速通道,引导在“京沪”“京广”“成渝汉”及长三角等干线高速沿线建设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为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长途运输提供能源保障。 “此外,还要通过鼓励站内制氢、开放路权等多种途径降低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成本,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强化自身。”赵吉诗称。 王海峰认为,“十四五”期间是氢能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要敢于试错,获得技术积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在核心技术方面进行研发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