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燃料电池企业将直面外资竞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0
  • 2021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正式实施。规划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氢燃料电池技术和纯电动技术几乎同时起步,但相比锂电产业而言,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步伐似乎慢了半拍。

    伴随韩国现代、日本丰田等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布局燃料电池产业链,今年在这一全新赛道上,尚未成熟的中国企业不得不与强有力的对手同台竞技。

    产业遭遇“鲶鱼效应”

    日韩企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起步早、积累多、实力强,而处于产业化早期、还需政策扶持的国内企业能否直面日韩企业的冲击?

    氢云链分析师杨东川告诉记者,“大可不必担心。”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外资产品也难以覆盖所有的市场。“一方面,尽管被认为核心技术缺失,但国内企业在所有环节都已有产品,在示范期内有望实现突破,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部分零部件在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方案,这也是一种市场机会。”

    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则认为,日韩零部件厂商或上游材料体系供应商进入中国,其实是一件好事。“日韩企业很可能带来技术外溢和人才流动,这有助于我国燃料电池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鲶鱼效应’让市场竞争水平和市场透明度都将提高。”

    现阶段很难进入日韩核心供应链

    一方面,日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往往自带供应链体系,形成垂直闭环。另一方面,直到去年,国内主流电堆企业才生产出大功率产品,这使得我国电堆和膜电极等材料短期内很难进入日韩核心产品供应链,仅能在外围产品中分一杯羹。

    有行业专家认为,想进入日韩核心供应链,一定要技术过硬。“纯电动车领域引进特斯拉后,宁德时代成功打破其锂电池供应壁垒,参与到核心供应链中,其经验值得燃料电池行业借鉴。”

    杨东川表示,当前车企的供应链相对封闭,尤其是日企在选择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时,更倾向于有关联性的企业。“燃料电池的技术含量比锂电池更高,国内燃料电池企业想后来居上,需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与其费力打入日韩企业的核心供应链,不如苦练“内功”,选择更加宽泛的国际市场。

    不过,王海峰认为,中国燃料电池企业想成为第二个“宁德时代”的可能性因日韩企业的先发优势大大降低。“日韩企业的供应链相对封闭,想要打开封闭的供应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产品比他们强。虽然国产产品在个别指标上能够胜出,但在整体稳定性上仍有差距,因此,进入日韩企业核心供应链的难度很大。”

    “十四五”期间要敢于试错

    近两年,国内助力燃料电池的利好政策不断。借助政策东风,“十四五”期间,我国燃料电池企业该如何做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特聘青年研究员赵吉诗认为,“十四五”期间,燃料电池企业应积极探索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商业模式,拓宽应用场景,借助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项目,着力打通几条高速通道,引导在“京沪”“京广”“成渝汉”及长三角等干线高速沿线建设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为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长途运输提供能源保障。

    “此外,还要通过鼓励站内制氢、开放路权等多种途径降低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成本,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强化自身。”赵吉诗称。

    王海峰认为,“十四五”期间是氢能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要敢于试错,获得技术积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在核心技术方面进行研发和突破。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厉害了!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16
    • 如何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促进核心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完善,不断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示范,已成为当下全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前,全球范围内碳减排形势严峻,同时能源结构导致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不确定性增强,世界各国纷纷将氢能作为碳减排和汽车电动化的重要方向,氢能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宝贵机遇。”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能源动力事业部副总经理、国家氢能动力检测中心副主任邓波在“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化发展落实‘双碳’战略”主题论坛上表示。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1.6万辆。业内认为,当前,我国氢能已经从关键技术的研发阶段开始转向产业化发展阶段。如何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促进核心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完善,不断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示范,已成为当下全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发展潜力巨大 邓波指出,氢能是未来交通领域重要的能源载体,得益于政策指引,我国氢能产业已蓬勃发展。根据中国燃料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目标,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比约为10%,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燃料电池技术在交通和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普及应用,燃料电池系统产能将达550万套/年。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平表示,氢能交通应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能源结构调整期的大背景下,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35年全球占比预计达5%。目前我国氢能应用在交通领域侧重商用车,且重型化趋势明显,2022年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为256辆、仅占比5%,货车占比70%,其中重卡占比47.7%。 “基于‘双碳’目标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需要,以及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驱动,未来十年,行业将开启一个由氢能汽车、电动汽车组成的氢电并存的局面。”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院长、宇通燃料电池专业首席工程师张龙海说。 与会专家指出,氢能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巨大潜力和增值空间,将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加入,共同推进产业发展进程。同时,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加持,氢能这个万亿级甚至数万亿级的市场定会加速形成。 已到示范应用关键阶段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中军表示,目前,氢能战略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氢能发展规划和路径逐步清晰,绿氢项目成为产业新热点。同时,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加氢站379座,在营加氢站约200座,累计建成加氢站数量、在营加氢站数量、新建成加氢站数量均居全球首位。今年1-8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3823辆,同比增长85%,市场需求正加快释放。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何松松表示,在技术、政策、投资等多重利好带动下,氢能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前夜。“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处于国产化、规模化前夕,绿氢使用成本初现降低趋势,驱动氢能汽车向前发展;2022年以来多地出台了氢能产业相关投资激励政策,氢能投资热情高涨。在多重利好之下, 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被初步激活,在商用车、乘用车领域均已取得一定发展。” “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广泛,产品构成灵活,市场空间广阔,我国正处于示范应用关键阶段。”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赵荣博表示。 多重难题待解 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燃料电池整车综合竞争力不足、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协同等问题,需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贯通氢能绿色制取、安全致密储输和全产业链高效利用。”张龙海说。 邓波指出,目前,国内氢能测试装备大多存在可靠性、稳定性差,设备响应速度慢,关键核心部件“卡脖子”等问题,亟需加快氢能装备研发,解决行业难题,提升国产化速率,促进行业发展。此外,国内氢能减碳数据监测与统计不清晰,亟需建立平台进行监管;气体流量计、湿度传感器等装置在应用端存在测不准的情况,亟待研制一批现场校准的方案。 陈平认为,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技术、成本、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政策方面存在共性问题,需要协同解决。在全球共性问题基础上,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顶层规划、产业链自主化等方面也存在多重问题,亟待相关各方合力解决。 “上游制氢成本居高不下、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应用端创新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氢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加速氢能产业发展的新方法成为关键。”在何松松看来,在氢能发展初期,国家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提供补贴优惠、规范行业法规等利好政策之外,更需要做的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品类创新,从而真正激发行业发展活力,推动行业快速成长。
  • 《动力电池企业激战正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4
    • 核心阅读:   “市场低迷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加剧,形势将更为严峻。”   近日,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似乎在“电池单体针刺测试”问题上较上了劲:比亚迪认为通过针刺测验产品的安全性是可取的,而宁德时代则认为该行为是“滥用测试”。   浓重的火药味,似乎揭示出国内动力电池领域两大巨头已开启“厮杀”模式,而其他电池企业,同样因为疫情影响、市场洗牌加剧而深陷“生死局”。在过去的几个月,LG化学取代宁德时代坐上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第一的宝座、傲优动力宣告破产、蜂巢能源手握无钴电池技术搅动市场等,无一不预示着,今年注定是动力电池产业不平凡的一年。   两大巨头在线“互怼”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互怼”的源头,还要从今年3月比亚迪发布全新的磷酸铁锂产品——“刀片电池”说起。在发布会上,比亚迪公布了“刀片电池”顺利通过“针刺试验”的完整测试视频。视频表明,在同样针刺测试条件下,“刀片电池”被刺穿后无明火、无烟,表面温度在30℃—60℃之间,而三元锂电池则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500℃,电池表面的鸡蛋被炸飞。   于是,磷酸铁锂电池再一次“火”了,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也仅是比亚迪本身。宁德时代真正和比亚迪“掐架”是5月的事。5月11日,在宁德时代的业绩说明会上,其董事长曾毓群在谈及电池安全性时直言:“电池的安全和电池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   在此后的半个月中,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多次就“针刺试验”的问题发表言论,比亚迪立场鲜明地力挺针刺测试,而宁德时代则在其发布的《关于动力电池标准的一些认识》中表示,“从技术上说,电池包层面有更优化的安全解决方案,单体电池针刺测试的实际需求已不复存在。”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针刺试验’是否必要的论战,或是比亚迪与宁德时代两大巨头的市场竞争,但从根本上来说,我认为是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的市场竞争。”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三元锂电池的市场优势十分明显。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的数据,2019年三元锂电池的累计销量已占动力电池总销量的70%。“反观磷酸铁锂电池,则是逐渐在竞争中被边缘化,所以比亚迪真的是‘急了’。”   LG化学强势扩张   然而,对市场感到紧张的仅仅是比亚迪吗?   韩国SNE Research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韩国企业LG化学跃居榜首,而此前长期占据第一宝座的宁德时代则跌至第三名。   “LG化学今年第一季度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特斯拉Model 3(中国产)、奥迪e-tron、雷诺Zoe等电动车型的畅销,其装机量得以从去年同期的2.5GWh增至5.5 GWh,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0.7%扩大至27.1%。”上述报告指出。   除了宁德时代,此前一直发挥稳定的比亚迪也在第一季度“失利”,装机量由去年同期的15.1%下滑到4.9%,排名从全球第三跌落至全球第六,而其他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国内电池企业装机量出现下滑,与国内车企复工延迟及消费者购车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抑制等因素息息相关。   “疫情对宁德时代生产运营在短期内造成了一定影响。”曾毓群坦言,不过,由于中国较早控制住疫情,在政府积极出台的刺激政策推动下,预计市场将较快恢复,而宁德时代也在积极谋篇布局。“宁德时代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向特斯拉供货,供货产品将不限于磷酸铁锂或者三元电池。”   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不仅是业内巨头“压力山大”,更多的电池企业则是在无声中走向破产。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今年1—4月,共有52家电池生产企业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这一数字较2019年底的79家再减少27家。   5月9日,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人民法院发布遨优动力破产清算公告,正式宣布曾经装机量一度排到全国前三的浙江遨优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在这场行业洗牌中因资不抵债而倒下了。   “市场低迷加上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加剧,形势将更为严峻。”崔东树坦言,未来的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压力势必会越来越大。   而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也坦言,2020年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间的竞争势必将更为激烈,价格战或仍将持续。   “但有人倒下就会有人重新入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广阔,不少坐拥资本、技术或产业链优势的企业会选择在中途入局。”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最近因无钴电池而大出风头的蜂巢能源,就是电池新势力企业的代表之一,“但要注意的是,传统动力电池生产巨头已经依托产品、技术、渠道、品牌等优势占据了相应的市场,新势力要从中杀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