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电子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 降低OLED面板成本》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8
  • 韩国媒体最新报道指出,三星电子正在探讨与中国多家企业合作,目的是为了采购OLED面板中使用的特定材料。过去,三星电子为了规避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和技术泄露的风险,一直主要从韩国本土以及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那里采购材料,而较少与中国企业合作。
    然而,这一情况可能发生变化。随着Exynos 2600
    处理器
    所采用的2nm晶圆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星电子的运营可能受到影响。此外,2nm GAA制程的良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三星电子目前的目标是将良率提升至50%,而理想良率应为70%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如果Exynos 2600被应用于Galaxy S26系列中,良率低下将导致每台手机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三星电子开始考虑采用中国企业的材料,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这一策略转变对于三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在面对晶圆价格上涨的挑战时。
  • 原文来源:https://www.gkzhan.com/news/detail/183036.html
相关报告
  • 《三星电子和LG显示就大尺寸OLED面板供应展开谈判》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12
    • 三星电子和LG显示就大尺寸OLED面板供应中,正在以入门级机型为主进行谈判。同时三星电子还要求开发顶级机型的入门级版本。体现了三星电子试图降低OLED电视制造成本的意图。根据韩媒Thelec报道,业界4月8日消息,三星电子希望LG显示供应的大尺寸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主要是入门级产品M等级的面板。 LG显示大尺寸OLED分为“R-P-M”三个等级。按亮度标准,R级为200尼特,P级为180尼特,M级为150尼特。据悉,三星电子和LG显示从去年开始重点讨论150尼特M级OLED面板的供应。据分析,三星电子计划利用全球电视市场第一的地位,大量获取入门级OLED面板供应,从而赚取利润。在电视整机价格中,面板价格比重为三分之一。 LG显示大部分向LG电子提供M级OLED。一直开拓OLED电视市场的LG电子,以R级和P级、M级面板扩大产品阵容,并以入门级产品获取收益。LG电子OLED电视中,A系列均采用M级面板。同时,据了解,三星电子要求LG显示研究是否有可能开发和供应作为顶级型号R级(200尼特)OLED面板的入门级版本。如果OLED电视阵容多样化,可以细分不同地区的销售策略。 但是LG显示是否会积极地考虑开发R级面板的入门级版本还是个未知数。如果接受三星电子的要求,就会对以前供应R级面板的LG电子和日本索尼等的信任产生裂痕。据了解,双方对面板价格的分歧差距有所缩小,但围绕盈利能力的诸多变数似乎仍是谈判进度迟缓的原因。 另外,如果合同签订后一方损失较大,就会出现谈判人员必须承担责任的情况。据推测,要设立一个机制来尽量减少源自于此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谈判拖延的原因。去年,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和LG集团会长具光谟已经收到了反映OLED电视上市和面板供应的今年业务计划的汇报,因此实务人员很难扭转这一局面,但就业务盈利能力而言,可能会出现合同负责人要承担责任的情况。 据悉,一季度末,LG显示的大尺寸OLED库存量达到100万台。据悉,京畿坡州工厂制造的面板中的M级,中国广州工厂制造的面板中P级的库存较多。业界推测,部分库存量可能是LG显示预计提供给三星电子的货量。三星电子当初计划在今年5月推出采用搭载LG显示OLED面板的电视,要达成这一时间表,LG显示必须在第一季度向三星电子供应OLED面板。 虽然双方立场分歧,但业界普遍认为三星电子和LG显示达成OLED供应合同的可能性很高。不过,随着最终达成协议的日程延期,LG显示预计供应给三星电子的OLED面板的数量预测值也降至100万张左右,比去年底200万张的预测值减少了20%以上。LG显示今年的大尺寸OLED出货量目标为1000万张,其中反映了预计向三星电子供应的200万。
  • 《中国企业液氧甲烷做燃料,这个项目跑在了马斯克前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0
    • 中国的航天工业,赢了马斯克一回。火星之旅,中国领先半个身位。   北京时间7月12日9时左右,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按既定计划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任务成功后,包括央视在内,多家官媒第一时间发文庆祝。 “朱雀二号”作为一枚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在这条新赛道的竞逐中,代表中国拔得头筹! 这件事可谓意义重大,毕竟强如SpaceX,当下也只能望着星舰(Starship)的残骸叹气。 事实上,中国航天这次赢得也相当惊险。 去年12月“朱雀二号”遥一火箭发射失败后,国内普遍叹息,以为这项桂冠又要被马斯克摘走。 随后的事情却是柳暗花明。 今年4月,星舰先是迟迟不能在原定时间发射。推迟2天后,又在发射第3分钟发动机熄火,姿态失控,然后在空中炸成了价值30亿美元的烟花。 而在星舰之前,另一家美国私人火箭公司地平线发射的“人族一号”也以失败告终。 再加上被业界吐槽为“美国国企”的联合发射联盟(ULA)表现出了惊人的低效,原计划2021年首飞的“火神”火箭时至今日都没有公布正式发射时间。 最终,这项殊荣就落到了蓝箭航天头上。 或许有人会好奇,液氧甲烷火箭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大家都扎堆往里挤? 因为4个字——星辰大海。 这里的“星辰大海”不是宣传物里的空洞词汇,而是真的在星辰间远航,是《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和漫威电影里构筑的科幻现实,而这背后可能是数十亿人口、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货物,以百万公里为单位移动。 这也意味着,可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航天器散布在漫天星辰之间。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市场。 所谓液氧甲烷火箭,就是使用液氧作为氧化剂,使用甲烷作为还原剂,二者共同构成燃料,在箭体内燃烧,对外产生推力的火箭。 在液氧甲烷之前,当前常见的燃料方案还有肼类燃料、液氧煤油、液氢液氧。 肼类燃料能常温保存,对外部冲击不敏感,容易运输和储存的同时,对火箭的工程设计要求也低,是航天技术落后的国家同时满足航天和军事需求的首选。 不过,在航天燃料的核心指标上——比冲上,肼类燃料相当疲软,再加之有剧毒,目前的趋势是正在淘汰中。 主流的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方案中,液氢液氧有着碾压性的比冲优势,然而液氢的超低温(沸点-253℃)要求不仅火箭本身将高昂的成本和珍贵的重量花在燃料储存系统上,连外部的燃料加注等系统也要精心设计和维护。 液氧煤油的优势在于便宜,煤油容易获得,储存成本低廉,如果不追求最大性能的话有着很高的性价比,只有容易积碳这么一个过去看来不太重要的缺点,因此被大量使用。 相较而言,论性能,液氧甲烷比冲比液氧煤油高一些,但远低于液氢液氧;论成本,甲烷制备和储存成本比液氢低得多,但是高于煤油。 总体而言,液氧甲烷过去是一种没什么短板,但长处也不突出的燃料,尽管出现已经近百年,但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然而,马斯克的成功改变了这项技术的命运。 随着可回收火箭带来的发射成本、发射周期指数级下降,人们第1次意识到大规模、周期性地空间往返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只是一个能够解决的工程难关。 这个时候,液氧甲烷的优势开始凸显。 首先,当航天不再是不计成本的科研攻关项目,经济性方面的考虑就要被提前,液氢液氧燃料显然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可能;同时,液氧煤油发动机积碳的“小问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下变成了大问题。 甲烷还有一个最特殊优势——只要一颗行星上有水,有二氧化碳,那理论上就可以就地合成甲烷和氧气,补充燃料,甚至很多行星上本来就有气态或者液态甲烷。 这在星际飞行中是无可替代的强大优点。 人类进入星际交通时代的前夕,液氧甲烷火箭的前景已经是一片光明。不造液氧甲烷火箭是没前途的,尤其是对商业火箭公司。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梅林”液氧煤油发动机在“猎鹰9号”上大获成功,马斯克依然在他2017年那份被外界称作“人类史上最伟大计划”的39页火星移民PPT上,果断选择了液氧甲烷方案的“猛禽”发动机作为“星舰”(当时叫BFR,大型猎鹰火箭)的动力方案。 早前贝佐斯创办的、号称SpaceX劲敌的蓝色起源,也主攻液氧甲烷发动机,目前其BE-4发动机已经拿下了ULA的“火神”火箭项目。 国外还有相对论航天公司的“人族R”火箭、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火箭、火箭实验室公司Rocket Lab的“中子”火箭等均为液氧甲烷运载燃料,均在未来有相应发射计划。 蓝箭航天从重重强敌中脱颖而出,不可谓不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前不久,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在测试台上测试,结果不到10秒就发生了爆炸。这更凸显了蓝箭航天成功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