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治污水的背后 守护海洋那一汪蓝可没那么容易 》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9-30
  • “石油泄漏、盗采海砂、海洋倾废、违法捕捞屡屡出现,无序排污、非法养殖、海岛违建......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正承载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   一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海洋污染治理,已经陆续出台和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20余部配套法规,并建立了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渤海污染治理作为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首战,反映了近两年来我国在海洋污染治理上的成绩。近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1-8月份纳入“消劣行动”的1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实现消除劣V类,入海排污口排查实现了“应查尽查”,已修复滨海湿地面积超过3300公顷,为海洋污染防治开展的河海共治“消劣行动”、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围填海严格管控等行动提供了经验。   海洋污染防治中较受关注的是塑料污染问题。数据显示,塑料垃圾在海洋垃圾里占比在80%左右 每年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 。对此我国从源头防控、替代使用、加强回收、开展清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治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船舶在航行、停泊港口、装卸货物的过程中对周围水环境产生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三类。针对这一方面的防御,我国日前发布的 《400总吨以下内河船舶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将于202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海洋污染治理是一个大工程,又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大工程和持久战中,需要国家全方位布局。业内人士指出,海洋污染行为远离内陆、相对隐蔽,再加上污染主体错综复杂,在发现和治理上难度系数不小。另外,我国涉海洋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相关部门间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完善,跨地域、跨区划开展海洋生态污染防治的能力仍待加强。   近几年,我国也针对这些难点问题在一一进行突破。   对于海洋污染发现难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建立海域使用管理社会监督制度,拓宽线索来源渠道,深入摸排案件线索。   此外, 沿海检察机关正着眼入海河流污染防治强化跨区域合作 。围绕西江、练江、韩江、珠江口、东江、琼州海峡、北部湾等7大水域及其支流,广东联合周边6个省份检察机关,分别建立14项省市县三级检察协作机制。   

相关报告
  • 《《蓝色未来: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12
    • 美国进步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2018年5月21日发布报告—《蓝色未来:梳理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通过美中海洋对话确定了两国在海洋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途径。 美国和中国在海洋保护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全球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受到过度捕捞、污染和无度攫取资源的威胁,海洋健康指数急速下降,已经达到危急水平。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海洋利益相关者,对海运贸易、沿海城市的经济活力、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都有着极大的依赖,因此全球海洋健康的退化给两国带来了新的、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安全风险。 然而海洋也为两国扭转这一趋势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既往经验证明,海洋环境可以通过合理管理得以恢复和重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有能力和责任召集其它国家来共同应对这一涉及全球共同利益的问题。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中美双边协议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边气候协议的签署奠定了基础。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海洋保护领域。如果美国和中国能够制定一个共同的行动议程,那么其他国家也将效仿。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2018年内,中美关系的演变将使得双方改变世界的合作愈发困难。就美国方面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专注于贸易和朝鲜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难以进入政治议程。该政策优先处理美国的近期问题,而不利于在包括海洋等更广泛和长远的其他问题上寻求和扩大双边合作,虽然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中国也越来越有能力为全球共同利益问题贡献力量。尽管美国和中国政府在一些困难议题上存在分歧,两国的专家在非政府层面上有机会联合起来,努力为未来在诸如海洋保护等更广泛问题上的合作奠定基础。 这正是“蓝色未来”对话要实现的目标。尽管中美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潜力,但海洋问题仍然在两国关系中属于相对冷门的部分。两国的官员在2015年和2016年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中专门讨论了海洋合作问题。这些初步讨论引发或延续了一些高层协议,包括南极罗斯海的海洋保护区,以及对抗不可持续的海洋捕捞、污染和垃圾的努力。然而迄今为止,中美政府对两国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利益的讨论仍停留在表层,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明确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分歧,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首要任务。 2017年度论坛汇集了四个关键领域的专家:全球渔业政策;蓝色经济;极地问题,包括北极和南极;全球环境挑战。与会者讨论了这些具体问题以及它们对中美两国的交叉影响。 作为讨论的成果,与会者就中美两国如何能更有效地合作提出以下建议,希望为未来的海洋管理科学和政策注入可持续、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精神。 • 培养双边关系。两国海洋政策、海洋科学、民间团体和海洋产业决策者应优先考虑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建立双边关系。该小组承认,分歧在过去妨碍了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但他们也认识到培养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建立信任和相互理解,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未来几年获得较好的效益。 • 加强中国制度能力建设。“蓝色未来”对话的中方与会者指出了开展合作的必要性,以帮助中国在海洋科学相关的领域加强制度能力的建设。发展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中美两国均应保持开放态度,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的范围和涵义,增进对基本术语的相互理解。两国的专家可能需要着手起草中英术语对照表,如“可持续捕捞”、“非法捕捞”、“蓝色经济”和“海洋保护区”等。确保信息的清晰性和沟通的有效性,对于达成本报告呼吁的合作,及促进相互理解和获得较好的成效至关重要。 •建立海洋科学合作研究。建立一个专门的、活跃的海洋科学合作项目成果交流中心是极有价值的。在蓝色经济中心和海事联盟等组织帮助下,美国和中国正在牵头在政府会计框架内建立一个海洋卫星账户,将包含尚未纳入两国海洋经济账户的新的创新海洋产业。与会者认为合作应该延伸至生态保护和经济政策分析领域。 • 就海洋问题保持一定形式的政府间对话。当前在中美关系的众多领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存在积极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海洋问题而言,保持一定形式的官方沟通至关重要。华盛顿和北京应该考虑发起构建一个专门的平台,作为全面对话的完全独立于现有三大支柱平台之外的第四个支柱—为海洋合作提供更多的政治空间,因为它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 创建海洋合作记叙。与会者指出,缺乏关于海洋合作的单独、强有力且连贯一致的记叙是个重大缺陷,严重妨碍了国际政策领域对重大的海洋问题采取行动。因为缺乏这样的记叙,倡导者和科学专家容易将海洋问题碎片化,导致两国政治资本的分散和主要决策者的不知情。 中文版报告全文下载: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bg_recordshow.htm?id=646&parentPageId=1528767775750&controlType=&serverId=108
  • 《《天气预报》首播背后的故事》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1-08
    • 距离第一期《天气预报》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已经过去了38年。一首《渔舟唱晚》,藏着多少人的回忆;一档《天气预报》,寄托着多少人的牵挂。这一切的背后又蕴含了多少气象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一次偶然   1979年,国家气象中心(时为北京气象中心)的领导王世平在随团考察日本气象事业发展时,偶然看到了当地电视上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又能看又能听的天气预报,让王世平一行感到又新奇又兴奋。当时,天气预报在国内电视节目中还是一片空白。   “国外能搞,我们也能搞,而且要做得更好!”从日本回来后,在电视上播天气预报的想法便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气象部门既然要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就离不开电视台。于是,王世平等人就找到中央电视台。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央电视台也正在琢磨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两家的想法一拍即合。   然而,合作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并不容易。节目将采取哪种形式?由哪方负责制作?由谁来主持?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979年至1980年,经过中央气象台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长达一年多的商议、准备,《天气预报》节目终于定样。节目由主持人出镜播报,播出时间确定为每天《新闻联播》节目后,时长约为2分钟,若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可适当延长;节目中的图表和文字由中央气象台提供,中央电视台负责进一步加工。   初上荧屏   离开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节目主持人迟迟没有着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对气象知识不甚了解,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又没有主持经验。这可给大伙儿出了难题。   经过商议,双方决定参考国外的电视气象节目,由气象专家来担当主持人。   此消息一出,气象部门各单位热闹非凡,纷纷介绍、推荐合适的人选,很快就有了二三十人的大名单。   经过重重考核,韩建钢和李援脱颖而出。韩建钢是中央气象台业务骨干,气象知识扎实,人也长得精神。李援是中央气象台绘图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预报图形的绘制,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为了让韩、李二人撑起《天气预报》的门面,中国气象局领导特批一笔经费用于购置出镜的工作服。   千呼万唤始出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1980年7月7日与观众见面了。那天出镜的是韩建钢,他穿着整齐,端坐在演播室里,面对着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有条不紊地播报着全国的天气预报。就像一位资深主持人一样,韩建钢出色地完成了首播任务。   抓住人心   节目刚开播的那段日子里,团队成员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紧张。   由于气象数据的实时性特征,每天17时,编导根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最新预报数据,开始马不停蹄地写稿,并将专业语言转换成电视语言。而这个过程仅有半个小时。   当韩建钢、李援拿着编导写好的文字稿上车赶往中央电视台时,纸面的墨水经常没有干透。在路上他们也一刻不放松,争分夺秒熟悉稿子,到了电视台就直奔演播室化妆。待《新闻联播》一结束,他们便马上接棒播报《天气预报》。   当时的演播背景是一块灰色褶幕,摄像设备是电视台老式一英寸机,播报的内容主要是全国天气形势、少数大城市天气预报以及特殊天气警报等。   这一节目虽然收到众多好评,但也面临不少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新闻联播》要传递的信息量大、时间紧,再从其中抽出宝贵的几分钟用来播出天气预报不合适。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支持《天气预报》继续播出的群众占调查人数的80%以上。这给了气象部门和电视台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天气预报》节目不仅要保留,而且要办得更好。   如今,《天气预报》节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到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播出;从最初的手工制作、骑车送带,到现在的数字化制作、光缆传输;从最初的一间只有1平方米的播音间,到现在近4万平方米的演播大楼;从中央一频道每天2分钟的时长,发展到建立覆盖全国的多频道、多频次、多类型、多媒体的气象影视服务格局……   岁月流转,《天气预报》变了,变得更贴心也更与时俱进;《天气预报》也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依然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