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首播背后的故事》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11-08
  • 距离第一期《天气预报》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已经过去了38年。一首《渔舟唱晚》,藏着多少人的回忆;一档《天气预报》,寄托着多少人的牵挂。这一切的背后又蕴含了多少气象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一次偶然   1979年,国家气象中心(时为北京气象中心)的领导王世平在随团考察日本气象事业发展时,偶然看到了当地电视上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又能看又能听的天气预报,让王世平一行感到又新奇又兴奋。当时,天气预报在国内电视节目中还是一片空白。   “国外能搞,我们也能搞,而且要做得更好!”从日本回来后,在电视上播天气预报的想法便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气象部门既然要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就离不开电视台。于是,王世平等人就找到中央电视台。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央电视台也正在琢磨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两家的想法一拍即合。   然而,合作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并不容易。节目将采取哪种形式?由哪方负责制作?由谁来主持?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979年至1980年,经过中央气象台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长达一年多的商议、准备,《天气预报》节目终于定样。节目由主持人出镜播报,播出时间确定为每天《新闻联播》节目后,时长约为2分钟,若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可适当延长;节目中的图表和文字由中央气象台提供,中央电视台负责进一步加工。   初上荧屏   离开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节目主持人迟迟没有着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对气象知识不甚了解,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又没有主持经验。这可给大伙儿出了难题。   经过商议,双方决定参考国外的电视气象节目,由气象专家来担当主持人。   此消息一出,气象部门各单位热闹非凡,纷纷介绍、推荐合适的人选,很快就有了二三十人的大名单。   经过重重考核,韩建钢和李援脱颖而出。韩建钢是中央气象台业务骨干,气象知识扎实,人也长得精神。李援是中央气象台绘图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预报图形的绘制,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为了让韩、李二人撑起《天气预报》的门面,中国气象局领导特批一笔经费用于购置出镜的工作服。   千呼万唤始出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1980年7月7日与观众见面了。那天出镜的是韩建钢,他穿着整齐,端坐在演播室里,面对着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有条不紊地播报着全国的天气预报。就像一位资深主持人一样,韩建钢出色地完成了首播任务。   抓住人心   节目刚开播的那段日子里,团队成员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紧张。   由于气象数据的实时性特征,每天17时,编导根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最新预报数据,开始马不停蹄地写稿,并将专业语言转换成电视语言。而这个过程仅有半个小时。   当韩建钢、李援拿着编导写好的文字稿上车赶往中央电视台时,纸面的墨水经常没有干透。在路上他们也一刻不放松,争分夺秒熟悉稿子,到了电视台就直奔演播室化妆。待《新闻联播》一结束,他们便马上接棒播报《天气预报》。   当时的演播背景是一块灰色褶幕,摄像设备是电视台老式一英寸机,播报的内容主要是全国天气形势、少数大城市天气预报以及特殊天气警报等。   这一节目虽然收到众多好评,但也面临不少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新闻联播》要传递的信息量大、时间紧,再从其中抽出宝贵的几分钟用来播出天气预报不合适。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支持《天气预报》继续播出的群众占调查人数的80%以上。这给了气象部门和电视台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天气预报》节目不仅要保留,而且要办得更好。   如今,《天气预报》节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到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播出;从最初的手工制作、骑车送带,到现在的数字化制作、光缆传输;从最初的一间只有1平方米的播音间,到现在近4万平方米的演播大楼;从中央一频道每天2分钟的时长,发展到建立覆盖全国的多频道、多频次、多类型、多媒体的气象影视服务格局……   岁月流转,《天气预报》变了,变得更贴心也更与时俱进;《天气预报》也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依然热忱。

相关报告
  • 《海洋机器人帮助改善欧洲长期天气预报工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09
    • 10月20日,皇家研究船(RRS)James Cook启程探险,期间将试用海洋机器人获取气候数据,该技术可改善欧洲长期天气预报工作。 来自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的研究队伍计划从非洲西海岸到美国东海岸之间的一系列仪器中获取数据(统称为RAPID阵列)。之前,这些数据由研究船每18个月收集一次,而在这次探险中,研究人员将利用一种新新型气候数据自动收集系统,该系统会使用海洋机器人从仪器中检索数据。 构成RAPID阵列的科学仪器被放置在“系泊设备”上,从海底锚固件(有时超过5 km深)延伸到海平面以下。在南安普敦和利物浦的NOC实验室开发的新装置将连接到其中一个系泊装置,以收集电线上所有仪器的数据,然后使用声音信号将数据传输到海面的海洋机器人,再通过卫星把数据发送给NOC。 目前有200多种仪器在水中收集有关海流系统—有时被称为“大西洋输送带”或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的数据。AMOC负责将热量从热带地区输送到欧洲西北部,维持其相对温和的气候。这种传热所涉及的能量相当于英国平均电力消耗率的35000倍,或相当于英国平均核电站产量的100万倍。 “RAPID计划”始于2004年,属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与美国国家科学联合会以及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之间的合作项目。该计划十多年来一直以AMOC为研究对象,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2009-2010年,AMOC减速导致纽约的海平面上升了13 cm,导致大规模的洪水和侵蚀,而用RAPID数据建立的气候模型可提供极端季节性天气的早期预警,对于世界气候具有重要意义。据NOC团队估计,自2004年以来,AMOC已减速15%,而这可能是引起“冷盘(Cold blob)”——北大西洋的一个海域比周围海域更冷的原因之一。 (刘雪雁 编译)
  • 《利用短期天气预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电站大坝的能源产量》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9-04
    • 本研究通过基于公开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得出的短期流入预测优化油藏作业,探索水力发电的最大化。来自NWP全球预报系统(GFS)模型的预测字段用于强制可变渗透能力(VIC)水文模型预测水库流入1-16天的交付时间。根据流入量预测进行水库运行优化。这个概念在美国的两座水坝中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与没有优化和天气预报的传统操作相比,可以持续获得显着更大量的额外水电能量效益。在探索水电最大化机遇时,洪水控制和大坝安全的目标也没有受到影响。还展示了一种替代的基于数据的技术,以提高预测技能和效率。该研究清楚地强调了NWP模型公开和全球可用于水电最大化的任何大坝位置的天气预报的附加值。鉴于目前正在努力协调可再生能源可持续能源生产战略,现在将这一概念进一步扩展到全球目前的水电站坝址是及时的。 ——文章发布于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