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未来: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6-12
  • 美国进步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2018年5月21日发布报告—《蓝色未来:梳理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通过美中海洋对话确定了两国在海洋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途径。

    美国和中国在海洋保护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全球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受到过度捕捞、污染和无度攫取资源的威胁,海洋健康指数急速下降,已经达到危急水平。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海洋利益相关者,对海运贸易、沿海城市的经济活力、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都有着极大的依赖,因此全球海洋健康的退化给两国带来了新的、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安全风险。

    然而海洋也为两国扭转这一趋势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既往经验证明,海洋环境可以通过合理管理得以恢复和重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有能力和责任召集其它国家来共同应对这一涉及全球共同利益的问题。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中美双边协议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边气候协议的签署奠定了基础。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海洋保护领域。如果美国和中国能够制定一个共同的行动议程,那么其他国家也将效仿。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2018年内,中美关系的演变将使得双方改变世界的合作愈发困难。就美国方面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专注于贸易和朝鲜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难以进入政治议程。该政策优先处理美国的近期问题,而不利于在包括海洋等更广泛和长远的其他问题上寻求和扩大双边合作,虽然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中国也越来越有能力为全球共同利益问题贡献力量。尽管美国和中国政府在一些困难议题上存在分歧,两国的专家在非政府层面上有机会联合起来,努力为未来在诸如海洋保护等更广泛问题上的合作奠定基础。

    这正是“蓝色未来”对话要实现的目标。尽管中美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潜力,但海洋问题仍然在两国关系中属于相对冷门的部分。两国的官员在2015年和2016年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中专门讨论了海洋合作问题。这些初步讨论引发或延续了一些高层协议,包括南极罗斯海的海洋保护区,以及对抗不可持续的海洋捕捞、污染和垃圾的努力。然而迄今为止,中美政府对两国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利益的讨论仍停留在表层,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明确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分歧,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首要任务。

    2017年度论坛汇集了四个关键领域的专家:全球渔业政策;蓝色经济;极地问题,包括北极和南极;全球环境挑战。与会者讨论了这些具体问题以及它们对中美两国的交叉影响。

    作为讨论的成果,与会者就中美两国如何能更有效地合作提出以下建议,希望为未来的海洋管理科学和政策注入可持续、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精神。

    • 培养双边关系。两国海洋政策、海洋科学、民间团体和海洋产业决策者应优先考虑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建立双边关系。该小组承认,分歧在过去妨碍了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但他们也认识到培养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建立信任和相互理解,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未来几年获得较好的效益。

    • 加强中国制度能力建设。“蓝色未来”对话的中方与会者指出了开展合作的必要性,以帮助中国在海洋科学相关的领域加强制度能力的建设。发展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中美两国均应保持开放态度,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的范围和涵义,增进对基本术语的相互理解。两国的专家可能需要着手起草中英术语对照表,如“可持续捕捞”、“非法捕捞”、“蓝色经济”和“海洋保护区”等。确保信息的清晰性和沟通的有效性,对于达成本报告呼吁的合作,及促进相互理解和获得较好的成效至关重要。

    •建立海洋科学合作研究。建立一个专门的、活跃的海洋科学合作项目成果交流中心是极有价值的。在蓝色经济中心和海事联盟等组织帮助下,美国和中国正在牵头在政府会计框架内建立一个海洋卫星账户,将包含尚未纳入两国海洋经济账户的新的创新海洋产业。与会者认为合作应该延伸至生态保护和经济政策分析领域。

    就海洋问题保持一定形式的政府间对话。当前在中美关系的众多领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存在积极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海洋问题而言,保持一定形式的官方沟通至关重要。华盛顿和北京应该考虑发起构建一个专门的平台,作为全面对话的完全独立于现有三大支柱平台之外的第四个支柱—为海洋合作提供更多的政治空间,因为它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创建海洋合作记叙。与会者指出,缺乏关于海洋合作的单独、强有力且连贯一致的记叙是个重大缺陷,严重妨碍了国际政策领域对重大的海洋问题采取行动。因为缺乏这样的记叙,倡导者和科学专家容易将海洋问题碎片化,导致两国政治资本的分散和主要决策者的不知情。

    中文版报告全文下载: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bg_recordshow.htm?id=646&parentPageId=1528767775750&controlType=&serverId=108

相关报告
  • 《NPL和三星先进技术研究所(SAIT)合作,为改善显示和照明的蓝色OLED性能提供了新的见解》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近日,NPL的科学家与三星先进技术研究所(SAIT)合作进行了一项突破性的新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降解。这项研究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线发表。 导致蓝色OLED失效的降解机制——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其他的——仍然没有完全了解。这限制了蓝色OLED的稳定性,进而限制了OLED技术在全彩显示屏和照明中的使用寿命。 第一个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于1975年在NPL创建。它使用了位于两个电荷注入电极之间的高达2.2微米厚的聚合物膜。从那时起,红色和绿色OLED技术的发展使这些彩色OLED现在可以与传统LED相媲美。 了解蓝色OLED的降解机制对于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OLED是由非常薄的有机分子层形成的,用足够的分析信息对纳米级有机层和界面进行化学采样是一项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NPL/SAIT团队使用了OrbiSIMS,这是NPL于2017年发明的一种创新的质谱成像技术。该团队使用OrbiSIMS的纳米级质谱首次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识别出蓝色OLED的降解分子,并在OLED多层结构中以7纳米的深度分辨率对其进行定位。 研究小组发现,化学降解主要与发射层和电子传输层界面分子中的氧损失有关。OrbiSIMS结果还显示,使用稍微不同的主体材料的OLED器件的寿命增加了大约一个数量级。 该研究中描述的结果和方法可以为提高新型蓝色OLED架构的性能提供信息并推动未来的努力,并帮助显示技术制造商开发出质量更好、产品寿命更长的显示器。该方法已经用于三星和韩国科学技术高级研究院(KAIST)领导的另一项研究,该研究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海洋科学消息》2019年第2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海洋科学信息编辑部
    • 发布时间:2019-03-15
    • 本期目录 2018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等30则 德国投入870万欧元研究海洋最富产区 新发现将生物自主运动推前15亿年 蓝色地球要变色了! 揭穿太阳周期和北大西洋冬季天气的联系 科学家在安第斯山脉下重建古代失落的板块 新版“西太平洋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上线 《自然》发文揭开"大科学"背后的沉重真相 第十一届水产养殖与渔业世界大会 2019年IMBeR未来海洋开放科学大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涉海数据统计对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