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利用DNA折纸二维晶格实现二维电子态的调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9
  • 3月18日,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获悉,日前该校与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将DNA折纸二维晶格与二维范德华材料结合,构建出独特的二维软-硬物质界面,并观察到DNA折纸二维晶格对石墨烯电子态的调控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

    DNA不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可编程的生物材料。DNA分子具有(近)原子级精准的结构、高度可控、可预测的碱基互补配对作用以及优异的自组装能力,这些特性为构建结构精准、尺寸可控、功能多样的纳米结构创造了条件。在DNA纳米结构的诸多构建方法中,DNA折纸技术以其优异的组装效率和突出的设计自由度已在纳米制造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山西大学副教授董宝娟介绍,DNA纳米结构多作为模板引导零维或一维纳米材料的组装和器件加工。例如,DNA纳米结构可作为零维金属纳米颗粒的组装模板或引导一维碳纳米管的定向排列。如何将DNA纳米结构整合到经典的二维材料中,并作为核心功能层调控二维材料的电学特性,仍是一个具有挑战的科学问题。

    据悉,研究团队通过优化DNA折纸结构的设计参数,成功构建了尺寸达到10微米级别的高质量DNA折纸二维晶格。研究人员通过干法转移技术,将硬物质石墨烯、六方氮化硼与软物质DNA折纸二维晶格相结合,制备出具有二维软硬物质界面的微纳器件。在研究中,团队通过输运表征在具有二维软硬物质界面的微纳器件中观察到了DNA折纸二维晶格对石墨烯电子态的调控作用。研究人员发现,这一作用具体表现为DNA折纸二维晶格的周期由于能带折叠产生的态密度极小值,在磁场下衍生出除石墨烯本身的朗道扇形图之外次级朗道扇形。

    董宝娟表示,该项交叉研究首次在二维硬物质固态电子器件中引入DNA折纸结构,展现了周期性软物质在物态调控中的独特价值。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拓展DNA折纸二维晶格在纳米电子学等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3/19/detail_20250319205230.html
相关报告
  • 《探索 | 二维Ruby晶格材料的实现》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9-23
    • 具有非平庸晶格结构的二维材料中存在丰富的物理特性,这些特性由于受到对称性的保护而非常稳定。自以石墨烯和硅稀为代表的蜂窝晶格在布里渊区的K点存在线性色散狄拉克锥特性被发现以来,众多类石墨烯蜂窝晶格的二维晶线图晶格体系由于极有可能是实现拓扑和平带的良好平台而引起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广泛研究兴趣。这些二维线图晶格包括如Kagome晶格、Lieb晶格、Checkerboard晶格、Ruby晶格等。迄今为止,Kagome晶格、Lieb晶格、Checkerboard晶格等都已有一些实验上实现的报道,但二维Ruby晶格能否在实验上实现还不明确。Ruby晶格能带结构表现为两个特征:在K点处的两个狄拉克锥和在动量空间中沿着M-Г线的两个平带。这些平带来自晶格中布洛赫波函数的几何阻锉,在未来的自旋电子学和量子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吴克辉团队和合作者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Au(111)表面合成了单层的CuCl1+x纳米结构,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其能谱(STS)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DFT),证明了该CuCl1+x 单层纳米结构是一个理想的二维Ruby晶格体系。研究表明,CuCl1+x在Au(111)表面形成了一种Cu6Cl8的配位结构,其中Cu原子的排列方式完全符合Ruby晶格结构。STS谱和DFT计算揭示了Cu6Cl8 Ruby晶格位于未占据态3.6eV处的Ruby晶格平带特征峰,以及位于3.7eV处的边界态特征。 该工作首次在一个实际材料体系中实现了二维Ruby原子晶格的构建,观察到了Ruby晶格相关的能带特征峰和边缘电子态。为进一步研究Ruby晶格中有趣的电子结构和丰富的物理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图(a)Ruby晶格模型及其特征能带结构。(b)Au(111)表面形成的单层CuCl1+x纳米结构,表现为Ruby晶格。(c-d)Ruby晶格的边缘态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可重构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92631、52320105005、51835002)等资助下,哈尔滨工业大学邓宗全院士空天折展与变形机构团队联合天津大学陈焱教授团队、英国牛津大学ZHONG YOU教授团队在可重构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折纸启发的可重构多稳态变形结构(Reconfigurable origami-inspired multistable metamorphous structures)”为题,于2024年5月29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k8662。 变形结构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高端装备中,对提升装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运行速度、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变形结构具备大范围灵活运动、多构态连续变形能力,但传统的变形结构形式单一,不具备灵活组合变换的能力。近些年,基于折纸的变形结构在特种机器人、变形飞行器、机械超材料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科学家及工程师们的关注,为大量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多数折纸变形结构为非刚性结构,变形过程中折痕和板面位置会产生形变,这使其稳态特性高度依赖于结构的材料属性,限制了结构的构型变换和功能重构能力。 为此,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可重构的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该变形结构由上下两层折纸单元组合构建,通过引入特定位置折痕的交替激活与休眠机制,实现了结构在目标构型间的可控重复变形。利用刚性折纸的运动分岔和折痕结构弹性形变,实现了构型变换过程中机构运动与结构形变的解耦。基于结构运动全过程的能量变化规律,建立了结构稳态特性与折纸单元形态参数调控关系,为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的多形态构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合理设计机构-结构刚柔复合形式,消除了板面结构材料形变对机构重构运动的影响。利用3D打印技术研制了多种可重构多稳态变形结构,通过集成智能材料驱动单元展示了此类结构在多功能机器人系统和变构型飞行器中的应用潜力。同时,利用所提出双稳态模块单元结构的二维可扩展性,研究人员还开发出多种性能可编程的折纸式结构超材料,实现了几何构型和力学特性的重复变换,大幅增加了折纸式结构超材料的设计空间。 该创新成果为自适应抓捕机器人、变构型空天飞行器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开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