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可重构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92631、52320105005、51835002)等资助下,哈尔滨工业大学邓宗全院士空天折展与变形机构团队联合天津大学陈焱教授团队、英国牛津大学ZHONG YOU教授团队在可重构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折纸启发的可重构多稳态变形结构(Reconfigurable origami-inspired multistable metamorphous structures)”为题,于2024年5月29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k8662。

    变形结构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高端装备中,对提升装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运行速度、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变形结构具备大范围灵活运动、多构态连续变形能力,但传统的变形结构形式单一,不具备灵活组合变换的能力。近些年,基于折纸的变形结构在特种机器人、变形飞行器、机械超材料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科学家及工程师们的关注,为大量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多数折纸变形结构为非刚性结构,变形过程中折痕和板面位置会产生形变,这使其稳态特性高度依赖于结构的材料属性,限制了结构的构型变换和功能重构能力。

    为此,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可重构的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该变形结构由上下两层折纸单元组合构建,通过引入特定位置折痕的交替激活与休眠机制,实现了结构在目标构型间的可控重复变形。利用刚性折纸的运动分岔和折痕结构弹性形变,实现了构型变换过程中机构运动与结构形变的解耦。基于结构运动全过程的能量变化规律,建立了结构稳态特性与折纸单元形态参数调控关系,为多稳态折纸式变形结构的多形态构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合理设计机构-结构刚柔复合形式,消除了板面结构材料形变对机构重构运动的影响。利用3D打印技术研制了多种可重构多稳态变形结构,通过集成智能材料驱动单元展示了此类结构在多功能机器人系统和变构型飞行器中的应用潜力。同时,利用所提出双稳态模块单元结构的二维可扩展性,研究人员还开发出多种性能可编程的折纸式结构超材料,实现了几何构型和力学特性的重复变换,大幅增加了折纸式结构超材料的设计空间。

    该创新成果为自适应抓捕机器人、变构型空天飞行器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开辟了新思路。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2901.htm
相关报告
  •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批准号:42325707)等资助下,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团队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Integrated carbon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cost-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为题,于2025年6月5日在《科学》(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4105。 碳和氮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元素,在维持土壤健康、促进植物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人类源碳氮排放量快速增加影响地球系统安全。实施碳氮综合管理优化策略,调整多界面(空气、土壤、水体等)和跨部门(工业、农业、林业等)动态碳氮耦合过程,对我国实现低成本高效用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自主构建了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碳氮循环模型(CHANS-CN),系统解析了中国16个关键子系统的碳氮耦合过程,并通过多情景模拟揭示了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的减排潜力和经济可行性。通过整合碳氮减排措施库和子系统碳氮耦合机理,识别了碳氮综合管理的优选措施和优先部门,在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下,预计到2060年将减少91%的碳排放和74%的氮排放,且能够使碳氮排放比回到稳定的历史区间(35~44)。相比单一碳或氮管理,综合管理策略的社会效益显著提升,2060年总实施成本带来的社会收益(包括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效益)超过实施成本的四倍。综合管理能将单位减排成本降低37%,达到3.1美元每千克碳氮当量(CNIeq),显示出其在减排成本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双重优势。 碳氮综合管理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限制差异设置碳氮减排措施组合与优先度,可促使生产过程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促进碳排放和氮污染有序减少,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依据,为制定多层次和弹性的碳氮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 在高效高温工况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3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5024)等资助下,南开大学袁明鉴教授课题组联合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在高效高稳定无jia’a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控制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兼具高效热稳定性的甲脒铯组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High-efficiency and thermally stable FACsPbI3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为题,于2024年9月30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03-7。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已成为新一代光伏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随着从小规模实验室制备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转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高温工况运行稳定性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目前,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需依赖氯化添加剂来稳定物相并调控结晶。然而,该添加剂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分解,显著降低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高温工况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因此,发展无jia‘an添加的FACsPbI3合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兼具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光伏的必由之路,是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袁明鉴教授课题组针对该领域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FACsPbI3合金钙钛矿显著的结晶与物相时空差异性是导致薄膜内部存在化学组分异质性的关键原因。这一组分不均一性直接导致了器件在高温工况条件下的性能衰减。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与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模拟分析,结合多维度原位结晶动力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配体辅助结晶路径转变策略,实现了高质量均一组分FACsPbI3合金钙钛矿薄膜的可控制备,彻底解决了FACsPbI3钙钛矿薄膜的空间组分异质性问题,成功制备了兼具世界一流的能量转换效率与高温工况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经过福建国家光伏产业计量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权威认证,该器件的稳态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目前已认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水平。   该工作立足化学基础学科,结合了先进的理论模拟分析技术,融合了凝聚态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成功实现了对钙钛矿半导体材料本征结构特性及构效关系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发展了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关键光伏材料可控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为新一代钙钛矿光伏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