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二维Ruby晶格材料的实现》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9-23
  • 具有非平庸晶格结构的二维材料中存在丰富的物理特性,这些特性由于受到对称性的保护而非常稳定。自以石墨烯和硅稀为代表的蜂窝晶格在布里渊区的K点存在线性色散狄拉克锥特性被发现以来,众多类石墨烯蜂窝晶格的二维晶线图晶格体系由于极有可能是实现拓扑和平带的良好平台而引起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广泛研究兴趣。这些二维线图晶格包括如Kagome晶格、Lieb晶格、Checkerboard晶格、Ruby晶格等。迄今为止,Kagome晶格、Lieb晶格、Checkerboard晶格等都已有一些实验上实现的报道,但二维Ruby晶格能否在实验上实现还不明确。Ruby晶格能带结构表现为两个特征:在K点处的两个狄拉克锥和在动量空间中沿着M-Г线的两个平带。这些平带来自晶格中布洛赫波函数的几何阻锉,在未来的自旋电子学和量子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吴克辉团队和合作者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Au(111)表面合成了单层的CuCl1+x纳米结构,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其能谱(STS)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DFT),证明了该CuCl1+x 单层纳米结构是一个理想的二维Ruby晶格体系。研究表明,CuCl1+x在Au(111)表面形成了一种Cu6Cl8的配位结构,其中Cu原子的排列方式完全符合Ruby晶格结构。STS谱和DFT计算揭示了Cu6Cl8 Ruby晶格位于未占据态3.6eV处的Ruby晶格平带特征峰,以及位于3.7eV处的边界态特征。

    该工作首次在一个实际材料体系中实现了二维Ruby原子晶格的构建,观察到了Ruby晶格相关的能带特征峰和边缘电子态。为进一步研究Ruby晶格中有趣的电子结构和丰富的物理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图(a)Ruby晶格模型及其特征能带结构。(b)Au(111)表面形成的单层CuCl1+x纳米结构,表现为Ruby晶格。(c-d)Ruby晶格的边缘态

  • 原文来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3236#Abstract
相关报告
  • 《探索 | 量子材料新视角》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17
    • 近日,科学和技术设施委员会(简称STFC)中心激光装置(简称CLF)首次通过阿尔忒弥斯实验室(简称Artemis)发表论文。该论文表明,Artemis’1 kHz光束线的短光脉冲照射量子材料二硒化钽(1T-TaSe2),实时可视化材料内部电子和离子的运动,为研究其复杂行为提供了新角度。 图1 (a) 1T-TaSe2的CDW相星状晶格重构;(b) 未失真“正常”状态的表面投影布里渊区 (BZ)。红色虚线模拟费米表面,蓝色实线表示通过 TR-ARPES 测量的 BZ 的实验路径;(c) 激光光子能量的 TR-ARPES 实验示意图。 这一发现强调了晶格在驱动和稳定量子材料相变中的作用,使其设计具有独特电子特性的材料,并通过Artemis进一步研究内在动力学行为。 Artemis实验室,位于牛津郡哈维尔校区的,是一家前沿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分子和新材料中电子的超高速运动。它于2021年末开放,对量子材料中电荷密度波(CDW)跃迁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见解。 量子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质,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的热点。 为了理解这些材料中发生的基本相互作用,STFC实验室提供了包括超快激光源、 XUV 光束线和用于分子动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成像的终端站。该设备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记录和捕捉飞秒时间运动过程的设备之一。 因此,Artemis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不仅促进了创新技术的发展,而且扩展了我们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复杂物理现象的基本理解。 以上研究由巴斯大学Enrico Da Como博士牵头,并与米兰理工大学Charles James Sayers博士、意大利CNR-IFN Division of Padova国家研究委员会-光子及纳米技术研究所Ettore Carpene博士合作,最终发表在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Charles James Sayers博士是米兰理工大学超快光谱团队的研究员:“使用飞秒级别的超短光脉冲,如Artemis实验室的光脉冲,可以实时观察材料内部电子和离子的运动,从而深入了解多体相互作用。” 此外,Ettore Carpene博士说:“围绕量子材料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是物质相变到有序状态的起源。” STFC中心激光装置、资深科学家Carlotte Sanders博士补充说:“我们非常高兴新实验室的建成、运行并得到有意思的研究成果。而且随着未来四年 HiLUX 升级,用户可以期待更多的新功能。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们与巴斯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CNR-IFN合作非常愉快,期待与更多科学家合作。”
  • 《研究者致力于光电二维材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3-28
    •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两层理论来解释光电二维材料之间的振动叠加模式。半导体材料在不同角度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用来设计新一代的节能晶体管和太阳能电池。每一层的原子排列在六角形阵列之中。两层堆积和旋转时,,原子从一层重叠与另一层相合,可以形成一个无限数量的重叠模式,像波纹模式。结果使得两个屏幕覆盖和一个旋转的平面发生反应。理论计算预测一些电子和光学特性叠加模式,但实际上,这些模式可以固定的合成与表征的方式相互旋转。两层半导体材料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双层叠加模式,这取决于扭转角。有效的表征这些叠加模式可能援助的探索在电子和光电方面潜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