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泡沫铁基 FeSx 纳米片电极用于铜铅锌复合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20
  • 5月29日,中南大学等机构利用泡沫铁(FeS@IF)负载的 FeSx 纳米片作为第三电极,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三维电动力学(3D EK)系统,用以增强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相关成果以“In-situ growth of FeSx nanosheets on iron foam as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for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of copper, lead and zinc co-contaminated soil”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上。

相关报告
  • 《多层负载纳米零价铁对碱性土壤中六价铬的修复性能及机理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7-01
    • 土壤铬(Cr)污染的修复变得越来越迫切。本研究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腐殖酸(HA)作为分散剂和载体分别制备了多载纳米零价铁(nZVI)材料(CNH),并对多载纳米零价铁材料、腐殖酸和CN(无腐殖酸的多载纳米零价铁材料)在90天周期内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多载纳米零价铁材料处理7天后,HOAc可提取的铬显着降低。90天的修复后,HOAc可提取的铬在3%的多载纳米零价铁材料处理中降低最多,比对照低约74.48%。所有处理最终导致土壤pH值在0.12-0.54范围内不同下降,其中多载纳米零价铁材料处理组的反应程度最低。腐殖酸装载显着削弱了nZVI的毒性,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高于CN。此外,多载纳米零价铁材料和腐殖酸对土壤微生态的改善与应用比例呈正相关,而CN与这些指标呈负相关(FDA酶活性除外)。这些结果强调了合成的多载纳米零价铁材料成为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材料具有很大潜力。此外,对深入理解铬修复可能机制的细节进行了仔细讨论。
  •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8-08
    • 近些年,原位化学氧化技术(ISCO)被广泛地应用于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复,氧化剂与矿物等土壤组分作用势必影响污染物的修复效果。因此,研究氧化剂与土壤组分的作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方向一直是ISCO领域研究的热点。 基于此,南京土壤研究所周东美研究员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土壤钒矿物与过硫酸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Appl. Catal. B-Environ, 2017,202, 1-11, ESI高被引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氧化剂与不同类型矿物作用机制差异,发现了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钒(V(V)和V(IV)的反应活性是土壤中铁矿物的9.8~2087倍,揭示了钒矿物的氧空位对其介导氧化剂产生自由基降解污染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研究为理解土壤矿物影响ISCO的修复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2178-218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传统认识的土壤金属氧化物与氧化剂作用过程比较,金属硫化物与氧化剂的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下环境硫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形态转化不仅影响金属的形态,也会影响氧化剂产生自由基的效率,最终影响土壤和地下水的ISCO修复过程,相关结果近期在线发表在Water Research 142 (2018) 208–216)。尽管土壤矿物对氧化剂的活化和污染物修复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修复中利用土壤矿物活化氧化剂修复污染的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发展了基于土壤矿物的铁酸铜纳米复合材料,此材料具有活性高、磁性等特点,易回收反复利用,相关结果发表在环境工程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48 (2018) 526–534上,被编辑选为 Featured Article和封面文章。 以上研究得到了科技部纳米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南京土壤研究所135领域前沿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