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08-08
  • 近些年,原位化学氧化技术(ISCO)被广泛地应用于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复,氧化剂与矿物等土壤组分作用势必影响污染物的修复效果。因此,研究氧化剂与土壤组分的作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方向一直是ISCO领域研究的热点。

    基于此,南京土壤研究所周东美研究员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土壤钒矿物与过硫酸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Appl. Catal. B-Environ, 2017,202, 1-11, ESI高被引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氧化剂与不同类型矿物作用机制差异,发现了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钒(V(V)和V(IV)的反应活性是土壤中铁矿物的9.8~2087倍,揭示了钒矿物的氧空位对其介导氧化剂产生自由基降解污染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研究为理解土壤矿物影响ISCO的修复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2178-218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传统认识的土壤金属氧化物与氧化剂作用过程比较,金属硫化物与氧化剂的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下环境硫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形态转化不仅影响金属的形态,也会影响氧化剂产生自由基的效率,最终影响土壤和地下水的ISCO修复过程,相关结果近期在线发表在Water Research 142 (2018) 208–216)。尽管土壤矿物对氧化剂的活化和污染物修复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修复中利用土壤矿物活化氧化剂修复污染的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发展了基于土壤矿物的铁酸铜纳米复合材料,此材料具有活性高、磁性等特点,易回收反复利用,相关结果发表在环境工程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48 (2018) 526–534上,被编辑选为 Featured Article和封面文章。

    以上研究得到了科技部纳米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南京土壤研究所135领域前沿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地理资源所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4-26
    •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包括Fe、Cu、Se、Mo、Cd、Cr、Zn、Hg、Ca、Mg 、Ge等)的研究是国际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的地球化学示踪剂,近10余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在所有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中,Cd的毒性仅次于Hg而位居第二。通过对典型矿区的研究,发现Cd同位素能很好地指示不同来源Cd的污染和相对贡献,可为污染源的追溯提供“举证支持”的作用,为环境治理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庆军课题组开展镉重金属污染的超富集植物及耐性植物的筛选和修复机理等研究,并将同位素技术与植物生理学相结合,不仅为研究植物富集和耐性机理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合理利用、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价值。   研究人员探索了Cd同位素技术在植物修复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了植物中Cd同位素纯化分离及测试方法:优化植物中Cd同位素纯化分离方法,对植物中Cd进行了有效的纯化分离;并研究了Cd超富集植物龙葵和耐性植物蓖麻中Cd同位素分馏特征:两种植物各有机体均富集较轻的Cd同位素;蓖麻和龙葵由茎到叶的Cd同位素分馏机理有所不同,可作为研究Cd在植物体中迁移转化机制的突破口;丰富了自然界中Cd同位素的储库。   研究组研究了Cd耐性植物在中低度镉污染农田修复的过程。他们通过对30种不同品种的蓖麻品种Cd吸收和累积能力比较,筛选出不同富集能力的蓖麻品种;并在抗氧化酶和Cd的亚细胞分布方面探讨了不同镉富集能力蓖麻品种的解毒机理差异。以上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治理我国大面积中低度Cd污染农田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此外,研究团队对硫肥降低水稻对Pb的吸收转运机制进行了探索。通过施加低度、中度和过量硫肥的措施,发现硫肥可以明显降低土壤有效铅的活性,其中,低度硫肥还可以显著增加水稻根际铁膜对Pb的吸收,可进一步降低水稻秸秆和籽粒对Pb的吸收。 主要文章:   (1)Wei, R., Guo, Q.*, et al., 2016. Fractionation of Stable Cadmium Isotopes in the Cadmium Tolerant Ricinus communis and Hyperaccumulator Solanum nigrum. Scientific Reports, doi: 10.1038/srep24309.   (2)Yang J., Guo Q.*, et al., 2016.Interaction between sulfur and lead in toxicity, iron plaque formation and lead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128, 206-212.   (3)Yang, J., Guo, Q.*, et al., 2015.Red mud (RM)-Induced Enhancement of Iron Plaque Formation Reduces Arsenic and Metal Accumulation in Two Wetland Plant Spec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 18(3), 269-277.   (4)Zhang, H., Guo, Q.*, et al.,2015. Subcellular Cadmium distribution and antioxidant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the leaves of two castor (Ricinus communis L.) cultivars exhibit differences in Cd accumulation.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120, 184-192.   (5)Wei, R., Guo, Q.*, et al., 2015. Analytical Method for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Cadm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Plant Samples using Multiple 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Analytical methods 7, 2479 - 2487.   (6)Yang, J., Wang, L., Li, J., Wei, D., Chen, S., Guo, Q., Ma, Y., 2015. Effects of rape straw and red mud on extracta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admium in a calcareous soil.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9, 419-428.   (7)Zhang, H., Guo,Q.*, et al.,2014. Cadmium Accumulation and Tolerance of Two Castor Cultivars in Relation to Antioxidant System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6, 2048-2055.
  • 《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基于活化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1-22
    • 基于活化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有机污染修复,土壤矿物、有机质等与过硫酸盐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各国环境化学家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有关土壤矿物与过硫酸盐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铁锰矿物,其他矿物研究较少。 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硫酸盐与磁铁矿相互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基于钒氧化物高效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 苯的工作。研究发现,钒氧化物能够有效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多氯联苯,其降解多氯联苯的主要中间产物是2-氯苯甲酸和2,4-D,最后矿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研 究人员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揭示了体系中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的形成机制如下:V2O3首先通过单电子传递给过硫酸根离子(S2O82-)生成 VO2,使过硫酸根离子裂解为硫酸根自由基,VO2进一步传递电子给S2O82-生成硫酸根自由基和五价钒(V(V)),其通过S2O82-循环再生;硫 酸根自由基与水反应生成羟基,两种自由基共同主导PCB28的降解。研究结果为活化过硫酸盐提供了一类高效、环境友好的绿色活化剂,即使在接近于土壤钒背景的钒用量,污染物也能被高效地被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