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立华、广康生化和长青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出炉》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4-21
  • 4月18日,中农立华、广康生化和长青股份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业绩表现如下:
    中农立华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9,581.8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619.70万元,增加 1.30%;实现营业利润 30,147.32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1,393.23 万元,减少 4.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0,337.74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2,146.36 万元,减少 9.55%。
    从分行业情况来看,农药流通仍是公司主营业务,占比营业收入的 99.77%;从分产品情况来看,农药制剂产品销售收入相较上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农药原药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51%;分地区情况来看,境内外业务销售收入相较上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市场拓展 :在国际市场,公司秉持自主品牌输出策略,加速推进国外市场产品登记工作,2024 年共获得 306 项产品登记,包括 17 项自主产品登记。国内市场方面,公司加快品牌战略落地,优化升级产品及作物解决方案,推出 ″中农鼎粮柱″″中农花果三宝″ 等多款作物解决方案,深受农户好评。同时,公司聚焦服务品牌建设,携手当地合作伙伴共建 ″立华为农社″,借助县级服务网点,将本地化的作物健康解决方案以及专业的植保技术服务输送至基层。
    研发创新 :公司围绕绿色农药,不断提升产品研发水平。公司设有农药应用研发中心,同时设立植物保护技术中心和产品开发部,每年开展近 6000 场试验示范,对产品药效和安全性等进行评价。2024 年承担了两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蔬菜免疫诱抗剂的制剂研发与应用技术以及生物制剂田间药效探索的研发。截至 2024 年底公司共有 19 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
    未来展望 :中农立华董事长苏毅在年度报告‘董事长致辞’部分提出,2025年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农化行业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推进供应链智能化升级;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新产品应用与技术创新壁垒;响应国家″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推广生态友好型产品,聚焦粮油作物单产提升,优化农业服务网络,打通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广康生化
    2024 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2,348.08 万元,同比上升 46.1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468.13 万元,同比上升 15.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05.21 万元,同比下降 11.45%。
    市场拓展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规模实现显著增长,销售额达到约 7.23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15%。在巩固原药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启动了″原药与制剂协同发展″的业务布局,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设立下属制剂销售公司——广东融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包括甜菜除草剂、联肼系列杀虫剂、克菌丹系列杀菌剂在内的 12 个核心制剂产品。此外,公司还启动了 64 个制剂产品的登记工作,为公司未来在制剂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加快了重点产品的全球登记与布局,成功完成甲氧虫酰肼原药的欧盟等同登记,公司在巴西、墨西哥、加拿大和柬埔寨的原药和制剂登记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
    研发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合计为 3,882.94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 5.37%。截至 2024 年底,公司及其子公司共计获得 19 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 15 项,此外尚有 7 项发明专利正处于申请流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知识产权储备。在专利申请与授权方面,公司报告期内取得显著进展。自主研发的两项核心技术——″一种叶菌唑的合成方法″与″一种联苯肼酯中间体的合成方法″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2025 年度经营计划 :聚焦核心产品、产业链建设和降本增效,持续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公司业务和经营业绩的增长,实现公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1、生产基地建设与优化:在湖北生产基地,公司将全力推进配套公用工程、罐区、废水处理装置、废气处理装置的建设工作,确保所有车间完成安装并具备调试条件,力争首个车间顺利进入试生产阶段。在韶关生产基地,公司将按计划完成克菌丹产能提升项目和噻呋酰胺生产车间的建设工作,力争噻呋酰胺生产车间于 7 月份正式投产。在英德生产基地,公司将完成厂前区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制剂生产车间和氯气仓库的建设工作,确保其按时投入使用。此外,公司还将完成部分杀虫剂、除草剂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重构与环保深度治理等技术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2、生产管理与安全保障。3、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构建″技术研发—工程适配—生产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闭环体系。4、市场开发与营销拓展:2025 年,公司将全力聚焦核心产品,打造全链条产品矩阵,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长青股份
    2024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 352,436.01 万元,同比下降2.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95.36 万元,同比下降 264.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533.21 万元,同比下降 246.08%。
    生产管理 :报告期内,积极有效组织生产,结合市场变化合理调配产能,制剂产能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2024 年共生产制剂 15,939.40 吨,同比增长 38.49%。2024 年,公司积极推进长青南通精异丙甲草胺车间、长青湖北噻虫嗪车间的生产调试;沿江厂区重点围绕腾退搬迁新装置的生产调试开展工作,截止报告期末,沿江原厂区已全面停产,新厂区车间陆续投入试生产为公司未来的业绩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场拓展 :2024年,公司积极规划海外重点制剂市场的销售,并加快海外市场登记步伐,2024 年自营出口实现销售 122,081.02 万元,同比增长 8.56%。
    2025 年度经营计划:
    公司将继续专注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研发、生产和销售,加快国内外市场布局,推动产品研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升级,培养和扩大专业化的营销队伍,强化多层次、差异化、特色化的品牌体系建设,纵向延伸产品服务的深度,实现业务规模、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增长。公司确定 2025 年公司营业收入预算为 40 亿元,较 2024 年增长 13.50%,实现扭亏为盈。公司 2025 年将通过全力推进沿江厂区腾退搬迁项目产能的有效释放,促进提质增效,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销售额,抢抓节本降耗,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4561.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4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5月13日,记者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获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报告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 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家。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研发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 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得到了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的指导。 报告指出,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转化奖励显著增长。2018年,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6.8万人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 “科技成果高价值转化不断涌现,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解释说,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大幅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56.9万元。技术入股金额增长强劲,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高达79.2亿元。 不仅如此,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达17.5亿元。 报告提到,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签订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达930.8亿元;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同比增长14.8%。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如打通政策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韩军举例说,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项目“五步转移法”和作价投资项目“授权投资+产权分割”新机制,实现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高校院所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注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和动力。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立科技发展处和资产管理公司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前期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后期实施运营投后管理”有效衔接,全年转化合同总金额达19.2亿元;中山大学打造“学校管理人员—院系兼职职业经理人—公司专业队伍—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人才体系,2018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韩军坦言,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虽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部分单位落实不到位。由于容错纠错等机制和政策的缺失,部分单位依然忧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 报告统计数据显示,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7家单位(21.5%)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306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不仅是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普及面不够,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仍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严重缺乏。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还有几个老难题待解,比如,中试熟化平台缺乏,供需双方对接渠道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政策咨询服务缺位等。 “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纳入考核体系权重过低,人才考核评价‘四唯’问题依旧存在,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韩军看来,目前还缺少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成果评价的权威性难以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落实、咨询体系待完善。 据了解,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单位正在密切合作,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解决此类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农立华、扬农化工和江山股份等6家农药上市公司披露2024半年报》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28
    • 近日,中农立华、扬农化工、江山股份、联化科技、雅本化学和湖南海利6家农药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其2024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基本情况如下: 中农立华 中农立华(603970.SH)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32亿元,同比增长3.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3.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9.85%;基本每股收益0.5881元/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工作举措包括:(一)推进中国农资®·服务中心的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在全国 15 个省推进 25 家中国农资®·服务中心的建设;(二)国内加快大田市场的拓展。报告期内,公司在主要大田作物种植区开展了大量田间试验示范和应用技术服务,实现了从产品线到相对完整大田作物解决方案的战略升级。(三)在海外持续发力自主登记产品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在海外自主登记产品方面持续发力,自主登记产品在海外地区的销售额与2023 年全年持平。并在南美洲多个国家实现了 25 个自主登记产品的销售,其中自主登记产品在巴西地区的销售初具规模,草铵膦、代森锰锌、戊唑醇等大宗产品销售量显著增长。公司还加强了重点除草剂产品在海外的销售,百草枯、敌草快、草甘膦等产品的销量均比 2023 年同期增长了10%以上。(四)深化产业链思维加强重点产品运营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聚焦战略,精简核心产品数量,提高单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同时探索原材料、中间体、原药、大包装制剂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深挖两条重要产业链潜力,通过项目模式运作多种相关产品,提升产品运营能力,掌握产品运作的主动权。(五)提升仓储物流服务质量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改进仓储物流布局,控制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扬农化工 扬农化工(600486.SH)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6.99亿元,同比下降19.36%;归母净利润7.63亿元,同比下降32.1%;扣非净利润7.38亿元,同比下降31.78%;基本每股收益1.878元。 报告期内,为稳固市场份额,公司采取了多策略并行的方针。首先,针对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公司灵活调整销售策略,提供精准服务,并通过科学定价策略争取市场机会。同时,公司积极开发第三方客户,以多元化市场应对主要客户采购量下降的挑战,实现了订单量的同比增长。在内部,公司加强了产销协同,优化生产布局,确保了重点品种的产能利用率超过90%。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实施了卓越运营体系,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并通过提质增效推进小组的努力,实现了上半年节支2.26亿元。在生产和采购环节,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降本课题、节能项目、拓宽采购渠道等,以确保成本领先。科技创新方面,公司坚持仿创并举,推动技术革新,加快新药商业化进程,并在现有产品技术上取得显著改进。研发架构改革完成后,公司建立了全价值产业链,加强了专业团队建设,推动了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多项专利授权。项目建设方面,公司全力推进辽宁优创一期项目,确保了项目的高质量投产。一期一阶段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二阶段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展现了公司在项目建设上的高效执行力。通过这些措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地位,并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山股份 江山股份(600389.SH)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67亿元,同比增长18.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减少1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6亿元,同比减少18.76%;基本每股收益0.3966元/股。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增添发展强劲动能。目前枝江 JS-T205 项目已进入全面安装阶段,将于年底试生产,市场意向合作客户数量超 7000 家,力争达到′′上市即上量′′;智能化制剂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供热中心一期项目已完成联动运行方案评估,预计年内将按期投产;贵州磷化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项目土建施工、设备采购按计划推进中。 联化科技 联化科技(002250.SZ)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78亿元,同比下降18.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5.59万元,同比下降42.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74.12万元,同比下降90.20%。基本每股收益0.0153元。 报告期内,在植保业务板块,公司核心客户执行着较为保守的库存控制措施来应对特殊时期的市场挑战。新业务方面,凭借公司布局的两大海外基地,为核心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供应链方案。另一层面,公司依托与客户多年的互信关系以及自身的创新实力,积极推进与全球主要公司在前端管道内新产品上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工艺筛选、工艺开发、以及工艺放大的服务。同时,为适应全球农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大客户的需求,公司正积极组建生物技术和生物农药团队,并着手建立生物发酵研发平台,深入研究了生物技术的应用。公司继续推进与全球各大战略客户的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CDMO业务合作,并与多个国际客户建立前期的研发合作关系,深挖管道内产品的业务机会,识别了多个在3-5年内具备上市及商业化条件的产品,为中长期的业务增长打下了基础。 雅本化学 雅本化学(300261.SZ)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89亿元,同比下降30.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01.36万元,同比盈转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942.02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541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含税)。 第二季度,下游需求有所回暖,公司农药产品的销售额相较于第一季度回升明显,上半年整体销售额较去年下半年实现环比改善,但上半年的整体销售业绩相比去年同期仍然出现下滑。 报告期内,为降低农药行业′′去库存′′影响,公司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以应对市场变化,包括挖掘新的业务合作机会、加强研发创新、拓展新业务领域以及优化内部组织架构等。在生产运营层面,公司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以降低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公司积极推进研发管线内新产品的合作与落地,公司持续推进兰州基地新项目及滨海基地二期项目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兰州基地共有三条产线具备商业化生产条件,产线在高度自动化控制、危险物料管理及设施设备防静电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滨海基地二期项目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即将进入设备安装及调试阶段。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巩固′′绿色、高效、创新、可信任的 CDMO 服务商′′形象的市场定位。为此,公司明确农药、医药双主业各基地的定位和功能,统筹规划生产、研发资源,进一步形成合力,提升研发、生产等一揽子服务能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湖南海利 湖南海利(600731.SH)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1亿元,同比下降15.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37.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536.78万元,同比下降39.59%;基本每股收益0.1810元/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生产经营,强化生产管理、开展降本增效、不断拓展全球销售渠道。另外,报告期公司加快项目投产合作,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谋划业务结构调整。落实宁夏项目投产,项目一期已全面进入工程扫尾阶段,正在进行试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推进贵溪新基地建设。全力保障一期项目丁硫克百威、甲基嘧啶磷生产装置稳定运行,积极推进贵溪新基地二期项目的遴选。3.加快新项目合作落地,加快 PDI、XDI、TMXDI 等项目研发与生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