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所在裂腹鱼类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20
  • 2017-12-13 科技处

      裂腹鱼亚科隶属鲤形目中的鲤科,已知在世界上分布的有15个属和超过100个物种,广泛分布在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及山涧溪流中。青藏高原水体大多为低水温和高盐碱度,因此裂腹鱼类对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由于复杂多样性的物种形成模式和极强的适应性,裂腹鱼类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类群。针对青藏高原,之前的大量研究已经从不同水平揭示了陆生动物的进化和适应的遗传机制,但关于高原鱼类的物种形成、演化历史及其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近期对青藏高原鱼类物种形成模式的研究中,发现了裂腹鱼裸鲤属中一个快速生态物种形成的案例,即分布于青海湖中的青海湖裸鲤 (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和分布于青海湖支流甘子河中的甘子河裸鲤(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ganzihonensis )的物种形成。青海湖是我国境内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形成于中更新世。地质学研究表明,古青海湖与古黄河相通,由于青藏高原“共和运动”事件的强烈地质构造运动,导致青海湖与黄河分离,青海湖遂成为封闭的内陆湖泊,水体逐渐咸化。甘子河在历史上是注入青海湖的一条河流,在青海湖封闭并且水面下降后被分离,被隔离在甘子河中的青海湖裸鲤进一步演化形成青海湖裸鲤甘子河亚种,甘子河裸鲤形成的时间也相对较晚,生存环境为淡水河流。这些类群为研究鱼类在高原极端环境(高盐碱、低温等)下的快速物种形成和适应机制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赵凯研究组分别对青海湖裸鲤和甘子河裸鲤展开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1. 青海湖裸鲤的与能量代谢、转运和天然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显著的扩张;2. 青海湖裸鲤和甘子河裸鲤均呈现出在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进化速率加快的现象;3. 两种裂腹鱼中均鉴定出大量参与ATP合成、Na+/K+离子转运、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的基因经历了正向选择。后期的研究聚焦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利用免疫组学技术鉴定了大量参与该通路的如toll-like receptor (TLR)、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IRF)、interleukin (IL)等基因家族成员。疾病感染模型实验证实了受到正向选择的TLR等基因在应对小瓜虫感染的免疫过程中可能呈现出新功能化。同时,发现经历不同程度的选择压力的TLR和IRF等基因家族成员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也呈现出显著分歧。以上结果首次从新的视角揭示了天然免疫基因的新功能化可能是裂腹鱼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另一项重要策略。

      以上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BMC Genomics,BMC Evolutionary Biology和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等杂志上,赵凯研究组博士研究生童超为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bmcevol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2-017-0925-z

      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4-017-4352-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046481530051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0464816300122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046481530053X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046481630274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
  • 《成都生物所在蛇类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2
    • 大多数生物 通常 都对其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超出 适宜的范围 就 难以 存活;但有一些生物却可以在强辐射 、 缺氧等极端环境中 繁衍生息 ,这类生物被称为极端环境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 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这些生物 在基因结构组成 、 酶特性及代谢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其它生物。 温泉蛇属 Thermophis 隶属于游蛇科,该属目前包括三个物种:温泉蛇 Thermophis baileyi 、四川温泉蛇 Thermophis zhaoermii 和香格里拉温泉蛇 Thermophis shangrila , 它们 为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物种,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 它们 均生活于青藏高原海拔 范围为 3500 ~4400 米 的地区, 主要 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 和 沼泽草甸中 。 温泉蛇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全世界已知蛇类约有 3600 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少数在寒带地区。从垂直分布来看,沿海、沿湖低地到海拔 1000 米上下的种类最多,有一部分种类分布在海拔 2000~3000 米的地方。早在 1907 年,温泉蛇作为唯一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 4000 米以上的蛇被英国人 Frank Wall 首次发现时,就已经“颠覆”了人们对当时现有蛇类的认知。同时 , 青藏高原寒冷、氧分压低、紫外线辐射强烈的特点 , 造成其许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甚至是生命禁区 , 是亚洲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前期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恒温动物对高原的适应,如高原人类、高原牦牛等。缺乏对高原变温动物适应高原环境遗传机制的研究,而温泉蛇正好为我们揭开变温动物高海拔适应之谜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等研究团组对温泉蛇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将得到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同属物种及亲缘关系较近 的 低海拔物种全基因组进行重测序,融合已发表的 9 个低海拔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高海拔温泉蛇属三个物种中发现了 27 个不同蛋白中的 27 个共有氨基酸替换。这些突变多与免疫 、 低氧适应应答和 DNA 修复等功能相关。分子功能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与 DNA 修复相关的 FEN1 (瓣状核酸内切酶 -1 )基因的突变型相对于野生型(低海拔物种基因类型)在紫外照射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推测突变有助于温泉蛇属物种在高海拔环境中对紫外线的抵抗。与西藏人相似,作为高原物种,温泉蛇 EPAS1 (内皮 PAS 结构域包含蛋白 -1 )基因的突变减弱了其调节下游基因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能力,进而导致温泉蛇血红蛋白浓度处于较低水平,是温泉蛇适应高海拔低氧条件的重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 “Comparative genomic investigation of high-elevation adaptation in ectothermic snakes”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解析变温动物蛇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 ,于 北京时间 2018 年 8 月 1 日凌晨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PNAS (《美国科学院院刊》) 。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前沿局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等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