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智能装备携手教育界,共创机器人与数控机床行业产教融合新篇章》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1-03
  • 【机床商务网栏目 名企在线】12月19日上午,全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强,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永民,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少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厉励,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夏新颜,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威,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河南省机器人与数控机床行业协会会长王济昌出席会议。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军者,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郑州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共同体”的牵头单位,积极参与了这一盛会,智能装备副总经理陈威代表公司出席了会议。此次大会不仅标志着机器人和数控机床领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迈上了新的台阶,也预示着格力智能装备将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国强在讲话中强调,近年来,河南省委立足新形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将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列入重点打造的28条产业链,全力推动河南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共同体”要着力构建政、校、行、企多方协同育人;要在条块上联合,深化多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和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共同推进共同体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陈威副总经理表示,近年来,机器人与数控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在市场基础上实现了快速的成长突破,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共同体的成立,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文件的要求,将有力推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行业的创新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将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各项活动,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强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永民

    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少伟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威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厉励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夏新颜

      大会上,省教育厅领导为“共同体”的重要成员进行了授牌仪式,正式确立了格力智能装备在内的多家单位作为该组织的核心力量。

      全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和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全国百余家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通过“两翼”载体,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协同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高效对接,服务产教深度融合,助力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作为中国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格力智能装备致力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可靠的高端装备和技术支持。

      公司拥有一支由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在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成果。格力智能装备的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汽车新能源、家电家具、3C电子、机械制造、电力电工、食品冷链、教育等多个行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和信赖。

      格力智能装备将继续秉承“掌握核心科技”的理念,依托共同体这一平台,深化与各成员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jc35.com/news/detail/90661.html
相关报告
  • 《大数据融合发展掀起新篇章》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30
    • 29日,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闭幕。大会期间,来自29个国家的5万多名代表和嘉宾齐聚贵阳,围绕“数化万物·智在融合”年度主题,分享成果、研讨互鉴、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本报主办的“大数据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活动上发布了“2018贵阳共识”。 本届数博会为期4天,共举办了开(闭)幕式、8场高端对话、65场专业论坛、40场成果发布、81场招商推介、278场商务考察等系列活动,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99个、金额352.8亿元,国内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388家,布展面积6万平方米。大会首次发布了《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白皮书2018》《数字中国》《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18年度白皮书》等大数据前沿研究著作;发布了百个大数据应用场景、十佳大数据应用案例等创新成果;同期举办的2018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发布了《2017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评选出年度智能商业技术典范、年度转型企业、年度新锐人物等十大奖项;同步举办的人工智能全球大赛、“数博会之旅”“数谷之夜”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在前三届大会的基础上,2018数博会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已成为全球大数据发展的风向标和业界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性平台。闭幕式上,贵阳市长陈晏表示:“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要求,努力将数博会办成充满合作机遇、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性盛会,办成共商发展大计、共用最新成果的世界级平台,厚植智慧树蓬勃生长的沃土,以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未来已来!“机器人+”加速推进产业协同融合》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8-28
    • 在北京举行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16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新品为全球首发。未来已来!“机器人+”有哪些新亮点?如何更加深入地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新华视点”记者展开了探访。应用场景更丰富强劲灵活的手腕,高扭矩的设计,4个红色的机械臂上下挥舞,为汽车车身进行点焊...,机器人,医疗,智能,应用,工业机器人,202 在北京举行的2023世界 机器人 大会上,16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新品为全球首发。 未来已来!“机器人+”有哪些新亮点?如何更加深入地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新华视点”记者展开了探访。 应用场景更丰富 强劲灵活的手腕,高扭矩的设计,4个红色的机械臂上下挥舞,为汽车车身进行点焊作业……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沈阳新松公司针对汽车工业研发的白车身点焊机器人工作站引人注目。 “这一款机器人我们从2012年开始研发,经过不断提质升级,现在设备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正负0.2毫米。目前公司和国内多家汽车厂商展开合作,已经部署了100台左右。”新松公司行业经理马骋说。 此外,新松公司还带来了面向工业清洁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号“星卫来”机器人、面向特种领域无人巡检的煤矿用轮式井下巡检机器人等。 在农业展区,硕大的果园多臂采摘机器人引人注目。机械手臂通过位置和光感灵敏伸出准确抓住一个苹果,让观众对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款机器人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制,通过机械臂和果实获取装置,实现采果、纳果、储果全程自动化采收,并具备昼夜连续作业的能力,每小时可以采摘400至550果,大幅提升了采摘效率。 采摘机器人项目负责人李涛介绍,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设备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果实受损。目前机器人已在北京、山东等地农田果园试用,很快就会推出量产机型。“未来还会推出更加轻量化的型号,满足各种地理条件的要求。” 中国经济的快速回暖让社会和产业需求增多,加之新材料、 新能源 、生命科学等技术与机器人的交互融合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在广泛深入工业制造业、农业生产、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商业社区服务等领域。 据统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2.2万套,同比增长5.4%;服务机器人产量353万套,同比增长9.6%。产业协同融合的持续提速,极大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支持更充分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机器人品牌实力不断增强,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73家,10家机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在技术和市场的驱动下,机器人产业链持续拓展延伸,制造企业、科技巨头、新锐企业都在发挥不同优势进行差异化布局,形成交叉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覆盖65个行业大类、206个行业中类,在卫浴、陶瓷、五金、家具等传统产业应用更加广泛,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行业应用快速拓展。在民生服务领域,教育、导览、配送、清洁等机器人大量应用在学校、酒店、餐厅、商场、写字楼等诸多场景。同时,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中国天眼、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中,机器人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地政府部门积极联合下游行业共同推进机器人应用推广,建立了“机器人+”应用协同推进方阵,支持建设机器人体验中心、试验验证中心。北京、河北、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遴选推广“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标杆企业。经过部门协同、央地联动,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大幅拓展。 北京市不久前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1”是指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4”是指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同时,将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发展动力更强劲 未来已来,大量“机器人+”场景已经在机器人大会现场得以展现。 手臂固定在支架上,手握圆形手柄,操作人员可以在屏幕上设置切西瓜、飞机大战、扑蝴蝶等上肢活动游戏,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这是埃斯顿医疗开发的上肢康复训练系统。 埃斯顿医疗相关项目负责人徐圆圆说,系统设置的最高抗阻力量约是3公斤,可以满足康复群体上肢康复训练的基本需求,有助于患者锻炼上肢力量,促进神经通路恢复。“这套设备已经在北京、南京等地一些康复医院、养老院投入使用。” 在机器人大会的“机器人+医疗”健康板块,集中展示了机器人在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康复、检验采样、院内治疗、远程医疗及院后康复追踪等整体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机器人+农业”板块集中展示了机器人在自动播种、除草、浇水、收割、施肥、灌溉、土地调查、采摘、分拣等方面的功能。还有养老、商业服务、应急和极限环境等应用场景,各种设备引出无限遐想。 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提出,我国拥有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机器人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在新能源汽车、医疗手术、 电力 巡检、光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走深向实,有力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辛国斌说,中国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新兴领域先行探索,通过机器人的融合应用加速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智能转型,培育机器人融合创新生态圈,在更高层次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丰富产业发展形态。 (记者李德欣吉宁李春宇阳娜参与采写:李宇洋)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o4renbbjrao1.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 农业机器人向高度智能化前进 下一篇: 两家SiC相关设备厂半年报出炉,谁增谁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