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融合发展掀起新篇章》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30
  • 29日,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闭幕。大会期间,来自29个国家的5万多名代表和嘉宾齐聚贵阳,围绕“数化万物·智在融合”年度主题,分享成果、研讨互鉴、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本报主办的“大数据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活动上发布了“2018贵阳共识”。

    本届数博会为期4天,共举办了开(闭)幕式、8场高端对话、65场专业论坛、40场成果发布、81场招商推介、278场商务考察等系列活动,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99个、金额352.8亿元,国内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388家,布展面积6万平方米。大会首次发布了《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白皮书2018》《数字中国》《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18年度白皮书》等大数据前沿研究著作;发布了百个大数据应用场景、十佳大数据应用案例等创新成果;同期举办的2018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发布了《2017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评选出年度智能商业技术典范、年度转型企业、年度新锐人物等十大奖项;同步举办的人工智能全球大赛、“数博会之旅”“数谷之夜”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在前三届大会的基础上,2018数博会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已成为全球大数据发展的风向标和业界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性平台。闭幕式上,贵阳市长陈晏表示:“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要求,努力将数博会办成充满合作机遇、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性盛会,办成共商发展大计、共用最新成果的世界级平台,厚植智慧树蓬勃生长的沃土,以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gov.cn/xinwen/2018-05/30/content_5294689.htm
相关报告
  • 《AI驱动智能制造新升级 开启城市发展新篇章》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3-26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千行百业,其应用落脚正不断从产业链向城市全域加速融入。3月19日,全国首个城市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东莞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开服,标志着东莞全域智能化进程加速。同期,“2025华为云城市峰会·东莞”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产业界要重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算法,重视软件优化,构建国产万卡系统虽然艰难但很重要。他说“我一路见证东莞智能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今天大模型中心的成立,我相信对东莞的制造业和其他方面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希望这个经验能复制到全国各个地方去。” 在峰会期间的人民网《人民会客厅》圆桌对话环节中,来自政产学用等各领域的多位嘉宾就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如何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和分享。多位嘉宾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为城市的制造业、工业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良机,是整个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关键,也为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示范。 以人工智能驱动“世界工厂”生产力跃迁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作为世界工厂、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备全球影响力,其产业链完整度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业内分析认为,AI转型是企业实现效率与质量提升、城市向智能化跃迁的必然选择。 “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就是真正的生产力引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东莞拥有的大体量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利用好人工智能牵引、实现生产力整体跃迁的重要对象,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着力点。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基于制造企业共性需求,为企业提供充足AI算力、AI开发平台和大模型算法服务,让企业用少量数据和低成本便可快速提高模型精度。 在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助理教授韦业看来,制造业场景丰富,AI和制造业的结合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趋势,也是中国AI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这对算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发展人工智能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张志云表示,东莞拥有15家千亿、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1.4万家规上企业,20万家中小企业,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场景优势、规模优势。 今年2月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在构建“1+1+N”算力供给体系上,要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统筹调度市内外N个智算资源等,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志云表示,东莞将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契机,从“找场景、搭平台、供数据、促产业”四方面重点布局,推动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等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公共平台的搭建为东莞制造业的发展赋能。 城市级赋能平台与地方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企业在AI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重点难点问题?东阳光集团战略规划总经理周林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表示,公司从事的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养生三大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征,提高效率、减少风险是公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据周林介绍,面对挑战,东阳光与华为云展开合作,通过深度整合AI技术与医药研发,构建强大的AI+医药研发核心技术体系,公司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引领医药行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与此同时,生态伙伴也在依托行业经验与AI技术,为产业提供更多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柯力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可杰表示,通过与华为合作全面打通研产供销服,覆盖工艺、生产、质量、供应链等生产制造场景,实现制造领域实际落地的制造运营智能助手应用,助力企业打造自主创新的“工业智慧大脑”。 这些案例证明,城市级大模型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操作系统”。其成功不仅依赖于政策精准度,也离不开普惠化的技术支持。 华为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总裁尤鹏介绍,凭借近2年来在华为云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建设贵安、花都、宝安等区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经验积累,加上多模态盘古大模型加持、算力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东莞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提供智能算力集群为东莞企业提供了开箱即用、高效、长稳、更高性能的AI算力服务。 据了解,华为云提供全栈技术底座构建和即开即用的智能算力,支持DeepSeek等主流开源模型部署,支持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和产业各主流开源大模型部署。此外,在开放模型方面,为了解决通用大模型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除上线自然语言、计算机视觉与预测分析三个基础大模型外,还提供了制造知识和制造视觉两大行业大模型,以便覆盖通用+行业专业知识,满足东莞制造产业需求。 尤鹏表示,长期以来,东莞以制造业为主,制造长尾需求场景丰富,这与华为悠久的制造业基因相契合。“我们把这些经验和能力带给东莞智能制造企业,帮助客户解决智造领域AI落地问题,通过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的创新模式,大模型的应用开发周期缩短90%,创造了AI时代的‘东莞速度’。” 以“东莞样板”打造产业智能化可复制标杆 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标杆城市,其城市级大模型的战略布局不仅服务于本地产业升级,更成为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地方实践样本。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东莞的智能化升级已超越单一城市范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AI创新生态的关键枢纽,让城市级大模型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技术中台”,推动大湾区从分散的产业集聚向智能化集群跃迁。 在业内看来,今年是人工智能从千行百业真正落地应用的元年,如何让东莞城市级AI大模型驱动产业转型的好案例从“1”向“100”复制,对全国制造业转型意义重大。 “通过集约、高效、先进的方式,以城市为载体,提供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公共性人工智能平台是科学的路径,东莞实践是能够向全国复制的。”单志广说。 据了解,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汇聚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连接产业、人才、科研和生态,推动产城学研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示范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打造135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张志云表示,人工智能将对城市的产业空间、数据空间等整个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带来革命性变革,东莞将拥抱AI浪潮,让这场空间重构的热潮为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在东莞这片产业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华为云提供了AI算力的云服务,也提供了大模型的云服务,同时将一城一云一模型的模式落地实践,这种集约化、高效化快速落地AI的路径,值得花时间去总结并变成一个最佳实践。”尤鹏认为,大模型真正在行业落地还不久,还有很多新的模式、新的场景、新的技术亟待开发和完善,需要行业不断、总结和复盘,探索出AI落地可复制的最佳实践。 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AI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韦业表示,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需多方发力,不仅要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结合来填补人才缺口,还要创造跨学科环境和深化终身学习理念,助力高质量“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                                (责编:郝帅、高雷)
  • 《贵州力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 助经济发展“换道超车”》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9-14
    •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呈现出大数据产业加快聚集,大数据运用加速拓展,信息技术设施加快改善的良好态势。数字经济正成为贵阳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贵州省贵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徐昊9月8日表示。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产业研讨会当日在贵阳市召开,徐昊此间作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贵州省,近年来颁布系列政策,加快对数字经济谋划布局和大数据战略行动实施,为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应用创造成长“沃土”,助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换道超车”。当前,贵州正在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目标至2020年实现5000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2000户实体经济企业运用云服务开展融合。 以此为契机,徐昊表示,贵阳市正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意欲打造“中国数谷”。经过几年努力,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已完成,即将开启数字经济发展新篇章。目前,当地大数据和三次产业融合不断加深推进,以医药、康养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贵阳市大数据企业达到12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15.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145亿元,增长20%,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创业蓬勃兴起,“贵漂”成为一种时尚。 徐昊说,贵阳市方面已于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相关文件,为今后五年当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思路、目标、路径和措施。当前,贵阳市官方正在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构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并积极申请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 他透露,贵阳市下一步将重点加快工业数字化发展,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目前,贵阳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有约六成实现“上云”,计划到2023年,贵阳市规模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 会上,贵阳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黄成虹向与会企业“发请柬”,邀请各方企业共享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红利。她说,贵阳不仅旅游资源禀赋,还是中国最大的药材产地之一,交通设施便利,已形成集公路、轨道、高铁、航空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型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贵阳市力推大数据产业发展,目前已成为贵州省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区、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惠普、因特尔、赛普、阿里巴巴、华为等一批优质企业正在当地布局。 为吸引优质企业投资贵阳,推促当地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黄成虹表示,贵阳市官方近期专门出台相关产业大招商政策,强化对工业、大数据产业、现代服务业各类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研发平台建设和企业、个人创新创业。对帮助贵阳市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符合贵阳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根据项目形成的实际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据介绍,本次活动由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贵阳市投资促进局、贵阳市工信委承办。研讨会以“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新引擎”为主题,围绕智能端产品制造、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领域,邀请知名协会、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引导企业开展现场商务接洽。当日会议举行相关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额达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