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机器人+”加速推进产业协同融合》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3-08-28

  • 在北京举行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16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新品为全球首发。未来已来!“机器人+”有哪些新亮点?如何更加深入地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新华视点”记者展开了探访。应用场景更丰富强劲灵活的手腕,高扭矩的设计,4个红色的机械臂上下挥舞,为汽车车身进行点焊...,机器人,医疗,智能,应用,工业机器人,202
    在北京举行的2023世界 机器人 大会上,16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新品为全球首发。
    未来已来!“机器人+”有哪些新亮点?如何更加深入地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新华视点”记者展开了探访。
    应用场景更丰富
    强劲灵活的手腕,高扭矩的设计,4个红色的机械臂上下挥舞,为汽车车身进行点焊作业……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沈阳新松公司针对汽车工业研发的白车身点焊机器人工作站引人注目。
    “这一款机器人我们从2012年开始研发,经过不断提质升级,现在设备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正负0.2毫米。目前公司和国内多家汽车厂商展开合作,已经部署了100台左右。”新松公司行业经理马骋说。
    此外,新松公司还带来了面向工业清洁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号“星卫来”机器人、面向特种领域无人巡检的煤矿用轮式井下巡检机器人等。
    在农业展区,硕大的果园多臂采摘机器人引人注目。机械手臂通过位置和光感灵敏伸出准确抓住一个苹果,让观众对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款机器人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制,通过机械臂和果实获取装置,实现采果、纳果、储果全程自动化采收,并具备昼夜连续作业的能力,每小时可以采摘400至550果,大幅提升了采摘效率。
    采摘机器人项目负责人李涛介绍,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设备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果实受损。目前机器人已在北京、山东等地农田果园试用,很快就会推出量产机型。“未来还会推出更加轻量化的型号,满足各种地理条件的要求。”
    中国经济的快速回暖让社会和产业需求增多,加之新材料、 新能源 、生命科学等技术与机器人的交互融合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在广泛深入工业制造业、农业生产、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商业社区服务等领域。
    据统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2.2万套,同比增长5.4%;服务机器人产量353万套,同比增长9.6%。产业协同融合的持续提速,极大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支持更充分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机器人品牌实力不断增强,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73家,10家机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在技术和市场的驱动下,机器人产业链持续拓展延伸,制造企业、科技巨头、新锐企业都在发挥不同优势进行差异化布局,形成交叉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覆盖65个行业大类、206个行业中类,在卫浴、陶瓷、五金、家具等传统产业应用更加广泛,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行业应用快速拓展。在民生服务领域,教育、导览、配送、清洁等机器人大量应用在学校、酒店、餐厅、商场、写字楼等诸多场景。同时,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中国天眼、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中,机器人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地政府部门积极联合下游行业共同推进机器人应用推广,建立了“机器人+”应用协同推进方阵,支持建设机器人体验中心、试验验证中心。北京、河北、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遴选推广“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标杆企业。经过部门协同、央地联动,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大幅拓展。
    北京市不久前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1”是指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4”是指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同时,将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发展动力更强劲
    未来已来,大量“机器人+”场景已经在机器人大会现场得以展现。
    手臂固定在支架上,手握圆形手柄,操作人员可以在屏幕上设置切西瓜、飞机大战、扑蝴蝶等上肢活动游戏,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这是埃斯顿医疗开发的上肢康复训练系统。
    埃斯顿医疗相关项目负责人徐圆圆说,系统设置的最高抗阻力量约是3公斤,可以满足康复群体上肢康复训练的基本需求,有助于患者锻炼上肢力量,促进神经通路恢复。“这套设备已经在北京、南京等地一些康复医院、养老院投入使用。”
    在机器人大会的“机器人+医疗”健康板块,集中展示了机器人在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康复、检验采样、院内治疗、远程医疗及院后康复追踪等整体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机器人+农业”板块集中展示了机器人在自动播种、除草、浇水、收割、施肥、灌溉、土地调查、采摘、分拣等方面的功能。还有养老、商业服务、应急和极限环境等应用场景,各种设备引出无限遐想。
    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提出,我国拥有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机器人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在新能源汽车、医疗手术、 电力 巡检、光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走深向实,有力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辛国斌说,中国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新兴领域先行探索,通过机器人的融合应用加速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智能转型,培育机器人融合创新生态圈,在更高层次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丰富产业发展形态。
    (记者李德欣吉宁李春宇阳娜参与采写:李宇洋)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o4renbbjrao1.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 农业机器人向高度智能化前进
    下一篇: 两家SiC相关设备厂半年报出炉,谁增谁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
  • 原文来源:http://www.ca800.com/news/d_1o4renbbjrao1.html
相关报告
  • 《机器人产业正在与新兴技术不断的融合》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目前,机器人与新兴技术不断融合,推动产业步入快速道。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随着5G通信,工业互联网与机器人的技术融合,将有效大幅度提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完整性和存储量,极大的增强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准控制能力,将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我们机器人的应用潜力,推动机器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全球机器人2019的报告显示,IFR预测,随着持续的自动化和技术的改进,2020年到2022年,将恢复两位数增长,年均将达到12%,在专业服务机器人销售方面将增长32%。物流行业所占的份额可能将是最大,占总销售量的41%,其次一些检测和维护的机器人大概占到近40%。个人和家庭使用的服务机器人销售额也将增长15%,达到37亿美元。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最近也做出预测,预测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实现5%的增长。2020-2029年,26%的企业预计年均增速会高于29%。新兴的细分领域、市场需求将倒逼机器人产业的创新。他认为,就产业本身,需要注重细分行业和不同应用场景的市场拓展,要注意整体零部件、集成,包括传感器的协同发展,还要注重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   “过去三四十年,替代率不到百分之一点几,未来五到八年达30%,这个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曲道奎则称,随着制造模式的改变,比如智能智造、工业4.0、万物互联,对人力劳动力有一个挤出效应,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包括历史发展的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将进入到一个大的爆发期。   同时,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后发企业,正面临重大的技术的机遇期,包括AI、感知、网络、数据,包括边缘计算、新材料等等,将是“弯道超车”的大好时机。而未来的各种新型机器人,都需要场景来试错迭代,而中国巨大的市场,也恰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赵杰认为,2019年,将是中国机器人的转型年。未来10-1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将得到重塑,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将成为整个全球机器人产业新的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服务机器人将成为世界机器人强国争夺新兴产业主导地位的重要战场。特种机器人的地位异常突出,将成为世界机器人强国相互制衡的重要手段。   要注重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要注重开放合作、绿色协调发展,强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推动产业链纵向横向合作,加快构建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模式创新能力,加快推动高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研发和推广应用。   要注重强化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罗俊杰说,要加快突破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加强机器人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人机交互、柔顺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前沿技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本体企业、零部件企业、集成商及用户企业协同,推进产品研发、零部件配套、生产制造、应用实施等各个环节的紧密协同、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打造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 《人工智能科技产业步入融合的新阶段》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ouyang
    • 发布时间:2020-07-04
    • 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召开期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已经步入融合产业部门主导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更多信息尽在振工链。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介绍,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核心产业部门的发展和核心技术的成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包括5G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开始步入融合产业部门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首先,从797家中国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中的581家应用层企业的应用领域分布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分布在18个应用领域。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智能机器人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数占比最高,分别为15.43%和9.66%。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新媒体和数字内容、智能医疗、智能硬件、金融科技、智能商业和零售、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91%、8.91%、7.65%、7.03%、6.65%、6.52%、6.15%。智能农业的占比最低,仅为0.75%。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和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平台占比排名第一和第三位,说明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技术集成和应用方案提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智能机器人企业数排名第二则说明制造业的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581家人工智能样本企业中,可获得577家企业截至2019年底的融资数据。通过577家企业所属产业领域的融资额占比,可以看出哪些应用领域更受资本的青睐。从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企业融资额的分布看,智慧零售、新媒体和数字内容、智慧金融类应用领域的融资额最高,占比分别为18.37%、15.96%和15.94%。除此以外,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智慧交通、智能硬件融资额占比在5%以上,属于占比较高的应用领域。 其次,人工智能基础和技术层企业通过与实体经济企业的协同,共同构建产业智能化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智能安防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安防产业智能化的过程中,围绕着视频数据结构化、智能终端和边缘计算在内的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金融科技和智能教育等领域,都出现了产业智能化创新生态系统。适合于特定产业领域智能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标志。 再次,处于“极化”中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部门企业,通过与其他地区优势产业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扩散”,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本报告基于15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4家计算机视觉独角兽公司的技术“扩散”数据分析表明,通过与其他地区优势产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成为智能化发展的前沿产业。 最后,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与核心技术企业合作的方式,转型升级为人工智能企业,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者。报告基于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与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企业共同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业的智能化。从技术来源看,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主导的融合产业部门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核心产业部门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占比为16%。其次是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例如,阿里巴巴和科大讯飞,占比为16%,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非初创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和独角兽公司,占比为10%和7%。除了平台公司,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产业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来源方。 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振工链报告发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是一系列互补性创新和专用技术体系的形成过程。因而,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尤其是对后发地区而言,应当重视通过培育和构建适宜当地产业智能化需求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环境,通过互补性创新和专用性技术积累,才能通过人工智能与当地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区域企业和产业竞争力。 此外,从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正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政府共发布276项涉及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超过2018年的259项。覆盖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车联网、智慧教育等诸多领域。同时,从内容看,与2018年相比政策更加细化,推出了一系列对具体产业和应用场景开放的扶持政策。 在智能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我国在2018年163家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基础上,2019年新增产业园区138家。“通过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各地区将会形成一批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智能科技创新区。”刘刚说。 报告分析了中国学术界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目前,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是中国AI大学分布集中的省市。刘刚认为,我国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机制中,作为“链接者”的产业联盟和会议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振工链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报告共检测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联盟190家。各地纷纷通过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的方式来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和发展。